不可轻视!学霸学渣标签效应对线教平的重要警示

2025-09-02 -

最近,国内许多中小学里,根据成绩区分的“身份标识”逐渐出现,最初是“顶尖生、普通生、学困生”的三种分类,后来演变成“十种描述”的层级制度——“学霸王、顶尖生、神级生、玩咖生、普通生、稍弱生、学困生、困难生、迷茫生、末流生”。这种格局处处流露出荒诞的诙谐意味,成了同学们互相调侃的新话题。

要是用这个“宝贝”去让同班同学“对号入座”,刻意在班级里搞“三六九等”的划分,那就绝不能轻视了。这种做法最严重的坏处在于,“优等生差等生”的区分会造成的“标签化影响”,不知不觉间会变成破坏学生平等、和睦、友爱相处的“致命武器”。

以“榜眼”身份出道的“尖子生”为例,并非所有学业出色的人都会因此欣喜若狂。从词的起源来看,最初的“学霸”并非褒义词,而是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比如在《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青楼市探人踪 红花场假鬼闹》中就记载了这个词汇:“其时属下有个学霸廪生,姓张名寅。”由此可见,在古代,那些依仗权势、蛮横无理的生员,被大家称作学霸。如今,这个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带有负面色彩,反而带有一些赞扬的成分,用来形容那些勤奋学习、能力出众、学业成绩突出的聪明人。

初看时,若被称作“学霸”,想必会非常得意,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暂且不提自称“学霸”背后可能藏有的自嘲或自我鞭策的成分,当别人给你冠以“学霸”之名,就真的全是好事吗?前些日子,有家媒体做了一项“你是否渴望成为‘学霸’”的民意测验,发现将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并不愿意当学霸,在各式各样的理由里,“精神负担过重”、“不利于和同学相处”以及“未必契合未来人生规划”这几个说辞的比例相当大。这表明,由此产生的精神负担使得一些人更愿意只当一名按部就班的普通人,而不愿每天在他人那带有强制意味的目光和言语中竭力维持体面,变成所谓的“完美无瑕的典范”。

成绩表现相当出色的好学生都还有这种想法,更不用说那些学业成绩平平的学生了。仔细查看“十项诠释”的评级标准中包含的“学弱”、“学渣”、“学残”、“学水”这些称呼,其“弱”、“渣”、“残”、“水”这些字眼其实都暗藏攻击性并且会造成伤害。常言道:好话一句能让人温暖很久,而刻薄的话语却会让人倍感寒冷。同学之间需要彼此敬重,这种说法在闲暇时光、户外活动时或许能当作玩笑,然而若将其当作绰号般四处散播,并让他人以此标签化,这无疑是一种不友善的举动,甚至可能刺痛孩子们纯真的情感。

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这种效应指的是将某种标签附加给他人,进而容易促使这个人表现出与标签内容相符的行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具体分析下来,源于“标签”带有明显的归类倾向,不管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它都会对人关于自身特质的认知产生深刻作用,常常会让孩子不自觉地依照被赋予的标签去展现自己,从而阻碍了心理发展的自然进程。由此看来,一个孩子如果和同伴日常接触中不断被称作“学渣”、“学弱”、“学残”,时间久了,他难道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不再热衷于与人交往,也丧失了追求进步的意愿吗?

教育旨在塑造品格完善的公民,塑造健全个体应重于造就专才,而成为健全个体的首要条件是学会体恤和善待身边的人。回到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向来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却鲜少留意同学之间的互动——彼此交流、彼此感染、彼此启迪。同学间的互动方式,是基础教育里一个关键的育人环节,需要特别关注。所以,不管是自嘲还是戏谑,都要真心把它看作一份独特的馈赠,带给彼此的是愉悦,而不是悲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