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陈佩斯:和央视硬刚,宁可退圈也不讨好资本,终于扬眉吐气
这一次,陈佩斯终于扬眉吐气了!
到7月22日当天下午三点整,《戏台》的早期观影收入累计为五千零八十万元。
从最初的“预售票房”26万,到点映5天票房爆发式增长。
八零后们终于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戏台》这部电影在点映之前,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宣传。
由于并非商业电影,完全不符合投资方的期待,影院的上映档期几乎都设置在深夜时段。
80后们怒了!
陈佩斯是他们童年时的美好回忆,是他们欢乐的源泉,他们一直觉得欠了陈佩斯一张电影票。
大家集体走进电影院观看《戏台》,这一看了不得。
这部电影被誉为“十年间最出色的喜剧佳作”,堪称内涵丰富且引人深思的影片!
据了解,陈佩斯为拍摄《戏台》,投入了毕生积蓄,总额高达数亿元。
就在2天前,朱时茂还泪洒路演大厅,担心陈佩斯会血本无归。
现今,《戏台》好评如潮,后期上映后,票房肯定还会大涨。
电影上映后获得的票款收入,他可以分得一部分,此外,诸如互联网传播权、电视播放权、国际市场推广权以及衍生产品开发权等,他也能从中得到部分投资回报。
这次,陈佩斯没向资本屈服,已经消失26年,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陈佩斯十五岁时,陈强被扣上“右派”的帽子,随后被送往内蒙古军垦农场,目的是进行思想改造。
农场的日子十分艰难,食物匮乏衣物单薄,终日经受风吹日晒,劳作直至心力交瘁。
除了劳动,陈佩斯作为运动员,每天还得训练。
由于消耗了太多体力,他根本无法吃饱,只要一听到哪里有食物,他的双眼就会发亮。
后来无意间听到有人说,从事文艺工作的人每顿都能吃到集体食堂的大锅菜和厚实的馒头,而且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因此感到十分向往。
任凭陈强怎么阻拦,陈佩斯也不听。
陈强饱尝了演艺生涯的艰辛,年轻时扮演黄世仁时,险些遭到台下士兵的致命攻击,那经历让他深感痛苦。
后来又因为这个工作被下放,说起来一把心酸泪。
可陈佩斯不听,宁可被打也要考,因为能吃饱饭。
那个时期,观众偏爱杨子荣那样五官端正的艺人,而陈佩斯这种相貌阴鸷的,完全引不起关注。
由于陈强具有特殊背景,陈佩斯因此被北京军区文工团以及总政话剧团一一婉拒了加入的请求。
陈佩斯仍不放弃,只要哪里有机构招募表演人员,他就会前往,即便承受嘲讽也毫不在意。
其实陈佩斯打小就很有表演天分。
他面部神态丰富,刻画陈强时极为逼真,时常流露出卓越的幽默感。
注定是吃这行饭的人。
陈佩斯上小学时,老师让他用“五彩缤纷”造句。
他一开口就嚷嚷“我排泄了色彩斑斓的豆花状气体”,同学们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老师险些因此心脏骤停。
由于这件事件,陈强受邀前往学校接受训诫,回到家中后,陈佩斯便给了他一顿“竹笋炒肉”。
可事后,陈强想一想儿子的造句,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看着儿子一心想当演员,陈强感到心疼,便暗自设法帮他。
1973年,八一电影制作单位计划组建一个学员队伍,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招募工作。
陈强随后把陈佩斯托付给田华,要他跟从学习歌唱、念白、舞台步伐等技艺。
初次考核期间,陈佩斯接连念了两首诗篇,又表演了一段短剧,毫不费力地获得了录用资格。
有人不认同,声称田华为陈佩斯提供了便利,并且要求陈佩斯“重新参加考试”。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八一制片厂又换了好几个老师来考验陈佩斯。
他表现得非常镇定,即兴表演了多个节目,赢得了现场老师的赞赏,最终成功加入八一制片厂成为演员。
由于外貌原因,陈佩斯早年登台表演时,要么扮演普通士兵,要么扮作山寨首领,几乎未能获得过像样的戏份。
陈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听后很不甘心,反驳道“你们跟我母亲把我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对此毫无办法,倘若你们把我塑造成杨子荣那样,我还会去扮演反面角色吗”
陈佩斯获得主演机会,是在陈强返回北京之后,由王好为执导的影片《瞧这一家子》中实现的
这个剧本出自北影厂电力厂的员工之手,王好为觉得这个想法很有趣,于是决定认真对待。
由于那个时期的整体状况,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制作笑剧了,因此决定把这部剧安排进计划。
这部电影1979年面世,广受赞誉,陈佩斯借此逐渐声名鹊起。
这个作品开辟了新的搞笑电影领域,同时让陈佩斯这个名字和幽默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些后来的作品,比如《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帽经理》,大多都是这种类型。
提及陈佩斯,就绕不过朱时茂。
他们二人堪称喜剧舞台上的最佳拍档,时至今日仍然被视为八零年代人心中的顶尖高手。
朱时茂比陈佩斯幸运的多。
因为长相周正,他16岁就考入了福州文工团。
1982年,朱时茂凭借在电影《牧马人》里塑造的许灵均形象,迅速走红,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一年后,他就被调入了八一制片厂工作。
朱时茂进入八一厂时,陈佩斯早已是厂里的“老油条”。
那个时期,电影制片厂里仅设有一台公共电话机,每逢休憩时段,等候使用的人便会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行列。
在等待电话接通的期间,陈佩斯与朱时茂碰巧前后站立,因此他们渐渐熟悉起来,成为了朋友。
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很乱。
这些表演者虽是体制内员工,但薪酬微薄,许多人都私下接洽其他演出,借此改善生计。
陈佩斯与朱时茂迅速成为好友,两人私下排练一些简短节目,接着一同外出演出,在那个时期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即使干私活,他俩也干的风生水起。
1983年,他们拍摄的搞笑短片《考演员》在哈尔滨迅速走红,吸引了春晚导演黄一鹤的目光。
恰好黄一鹤认识陈强,就对陈佩斯和朱时茂发出了邀请。
两人经过数次商讨,最终排演了《吃面条》。
《吃面条》在彩排期间,总能引得工作人员开怀大笑,黄一鹤本人也非常欣赏。
这个节目内容空洞,与晚会整体氛围不搭,直到除夕日下午,关于他们是否该登台的问题仍悬而未决。
直至最后一刻,黄一鹤拍板“上吧,出了问题我担着”。
此后,电视观众在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观赏了《吃面条》,从此记住了陈佩斯和朱时茂这两个演员的名字。
过完春节后,两人去逛公园。
一进到那里没多长时间,就遭到老人们的包围,他们笑着议论说,哎呀,这不是那个吃面条的嘛,哈哈哈。
直至此时,陈佩斯和朱时茂才意识到“他俩是真火了”。
就连他俩去走穴时的出场费,都比之前涨了几十倍。
往后十年期间,陈佩斯与朱时茂成为最佳拍档,也被称作喜剧界的顶尖人物。
这些短剧包括《羊肉串》这部作品,还有《主角与配角》这个剧目,以及《警察与小偷》那个段子,并且有《王爷与邮差》那样的戏。
都是80后记忆中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经典。
可是自打1999年开始,春晚上就再也看不到他俩的身影了。
那些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太火了。
央视国际看到了他们的价值,背着他们出版了“小品合集”。
他们既没有事先询问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意见,也没有给予版权方面的报酬,做法相当不地道。
陈佩斯与朱时茂早在1996年便察觉到了该情况,不过出于维持友好的考虑,他们选择不再深究此事。
当时央视国际也承诺,不会再侵权。
到了1998年,人们才知道陈佩斯和朱时茂发现,他们那个合集还在持续售卖。
他们随即提交了法律文书,将央视国际推上法庭,同时索要166万元作为补偿。
要知道,当时的视频渠道很少,央视是绝对的权威存在。
一旦和他们撕破脸,就等于自断后路。
可陈佩斯和朱时茂不想像资本低头,依旧坚持打官司。
最终,他们赢了官司,但也得罪了资本,再也没有登上过春晚。
陈佩斯离开舞台后,买了一大片地,开始种果树。
因为好几年没有收入,他一直在吃老本。
经杨立新引荐,他获得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出机会,由此得以在戏剧领域施展才华,觅得了心宜的表演天地。
这部《戏台》取材于一部著名剧本,创作过程凝聚了陈佩斯全部的精力。
沉寂26年归来,出手就是一部高质量作品。
即便不向钱看齐,不露面在电视上,陈佩斯依然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湛的业务水平,依然能够实现反败为胜。
陈佩斯如今已经71岁高龄,未来或许难以再投入到新电影的制作之中,真心期盼《戏台》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电影票房能够突破十亿大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