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文化惠民:街头巷尾烹制热乎的精神小灶
黄河新闻网运城消息(记者赵一帆)天色已晚,运城公园中便搭起了大屏幕,戏楼前方摆放了长凳,说书摊的鼓点清脆悦耳——这并非节日的特别安排,而是该城日常生活的文化常态。从观看免费电影到欣赏戏台上的传统戏曲,从本地相声带来欢笑到千年道情演绎新故事,运城的文化惠民举措宛如一锅不断滚烫的“老汤”,增添了生活气息,丰富了文化内涵。最近,记者跟随当地居民,体验了这些便利的“身边”文化活动。
盬街戏楼下“鸣嘴相声”正在常态化演出。
公园银幕:老地方的光影新故事
童年时端着木凳观看室外电影,如今领着孙子孙女来,那份热情依旧,在自家附近也能再次体验这种乐趣,感觉特别温馨。体育广场上,72岁的张大叔指着刚刚亮起的屏幕,喜悦地分享。今年夏天,盐湖区将电影播放设备送到了230个村庄、将近900个居民区,节目内容涵盖革命故事片和卡通电影,每晚七点半准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中旬,场面总是热热闹闹。
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在市体育公园常态化开展。
公园和社区的露天电影与电影院里的封闭环境截然不同,它们拥有独特的互动氛围——观众们手持扇子,在夜风中观看影片,偶尔因剧情的紧张而屏住呼吸,有时又因笑料的逗趣而捧腹大笑。盐湖区电影放映的王师傅表示,场面最盛时,单场电影能吸引超过四百五十位观众,其中既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也有抱着孩子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原本散步的路人也会驻足观看。我们不仅放映经典影片,像《危机航线》这类最新作品也会及时引进,观众喜欢看什么,我们就播放什么。
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现在,公益电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往昔活动”,演变成一种文化传播,它成为了社区居民晚饭后的“交流平台”,大家看完电影后讨论情节、分享日常,这种无需门槛的文化便民举措,使艺术真正融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蒲景苑·周末百姓剧场:名角儿唱的都是“家常戏”
看《穆桂英挂帅》那场戏,比电视上演得更精彩!蒲景苑剧场刚散场时,陪女儿看戏的刘女士意犹未尽。8月17日晚上,蒲剧的经典剧目《穆柯寨》在蒲景苑上演。演员们唱腔十分动听,让观众一个接一个地鼓掌叫好。
8月17日晚,蒲剧传统剧目《穆柯寨》在蒲景苑上演。
运城当地最知名的戏迷聚集地,"周末百姓剧场"固定不变:每个周六和周日晚上七点半,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里的优秀表演者都会准时出场,是为了服务于普通民众,更好地满足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戏曲艺术传播中国的精彩,提升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活满足感。
演员们的细腻唱腔,引得观众连连喝彩。
当前,“下乡送艺”活动正积极展开。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财政厅共同发起的“惠民送戏万场”项目,近期抵达稷山县翟店镇,为当地民众呈现了精彩的文艺表演,观众们纷纷报以热烈掌声。
盬街相声:本土“梗王”逗乐一条街
咱们运城人品尝酸味,必须搭配关公塑像才觉得过瘾。盬街戏楼前,孙晓军的一句地方俗语,引得台底下观众哄堂大笑。最近,“口舌相声”在运城变得非常火爆,就连附近店铺都因此受益:观众听完表演后,顺便购买奶茶、品尝烤肉串,营业额比先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盬街戏楼下,“鸣嘴相声”成了运城的“顶流”。
这些相声作品里包含着丰富的“运城特色”:《盐湖趣事》中戏谑“夏天的盐湖似个大甜点”,《关公外传》将武圣描绘成“体贴邻里的老邻居”,表演者借助地方口音播撒快乐,听众借由欢声表达共鸣。
两位身着长衫的演员一捧一逗,妙语连珠,“包袱”迭出。
"口技相声"能够取得良好反响,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贴近日常的表达手法。表演者们不仅演绎了传统的段子,同时融入了运城地区的特色元素来创作新作,使观众能够在欢笑声中体会到家乡的生活气息。
河东说唱道情:老腔调唱出“新盐湖畔”
渔鼓声响起时,连环曲调随之而来,盐湖的两岸展现出崭新的风貌,近日,在新象城南广场,65岁的卫师傅带着徒弟传唱着唱情歌,这种起源于汉唐的艺术形式,今年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新曲目《盐湖岸畔话今昔》中,既有对“千年盐池凝结成白霜”的古老景象的吟唱,也有对“生态环境改善后鸟儿归巢”的当代变化的歌颂,配合着多媒体背景中呈现的盐湖美景,老戏迷们听着觉得新颖,市民们观看时也全神贯注。
山西省2025年一项关于稀有剧种河东说唱道情的公益演出,在位于新象城南广场的地方举办。
过去道情多在街头表演,如今已能在广场演出,主要得益于融入了新元素。文化馆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为传统坐唱增加了肢体动作,并且创作了《垃圾分类道情》《孝亲敬老小段》等新曲目,还向民众教授渔鼓和三才板的演奏方法。
山西省2025年稀有剧种河东说唱道情公益演出是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部分,这一活动让濒临失传的河东说唱道情重新受到关注,也为推广惠民举措,传承德孝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化惠民的“运城配方”:政府搭台,百姓“掌勺”
这项事业能够持续兴盛,并非源于短暂的喧嚣。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负责人表示,每年省级财政都会提供超过一亿元的资金用于场馆的免费开放。同时,市级财政也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购买演出并赠送观众”。尤为关键的是“民众拥有决定权”——社区群组内通过投票选择电影,戏迷协会负责制定戏单,就连相声段子也需先在茶馆进行试演,若反响不佳便需重新修改。
文化惠民活动,带火了夜市,促进经济消费。
如今,文化惠民也转变为经济助推器:街道因曲艺节目带动了夜市,场地因地方戏曲吸引了更多游客,就连邻近乡村的农家招待所都打出“观赏演出后品尝一碗面条”的标识。许多经营者表示:“文化活动让整座城市都更加兴旺。”
透过公园广场的放映灯光,可以见到民众的欢颜;经由舞台内外此起彼伏的赞叹,能够感知到民俗的韵律;经由曲艺园里的阵阵欢笑声,能够感知到都市的生机;经由地方戏曲的旧调新声,能够领悟到文化的延续。运城推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举措,将文化带到社区角落,使寻常百姓举手便得接触,张口便得体验,如同家中精心烹制的家常菜,温暖、真切,且能饱腹。
传统戏曲的现代活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一位老戏迷曾这样讲过,真正的文化并非仅仅陈列在博物馆之中,而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大家共同度过每一天。这句话在运城的夜晚,显得尤为真切,让人深有体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