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意思?内涵与外延的含义解析

2025-09-08 -

概念的实质内容和适用范围,是界定概念以及研究所有概念变化的关键步骤。将概念区分为实质内容和适用范围两个部分,是形式逻辑长期探索的成果,在形式逻辑发展历程的各个时期,都有对概念实质内容和适用范围的论述与界定。概念的实质内容就是该概念所表征的事物的根本特征的总和;概念的应用范围则指具备该概念所表征的根本特征的所有事物。一个概念的深度与广度相互制约:深度越浅,广度越宽;深度越深,广度越窄。当学习某个概念时,如果学习者未能精确且全面地理解其深度,就很容易犯错误,导致概念的广度被错误地拓宽或缩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人类对现实世界认知的逐步加深,其深度和广度都会随之演变。

以概念为例: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映照,这种映照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事物的一种概括性认知。人们能够感知具体事物,但感觉和知觉只能呈现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比如,人们可以感知各种不同的鸟类,它们呈现出来的有体型、形状、羽毛色泽等特征。借助思考对那些直观感受加以处理,便可以深入理解各类飞禽共有的特性,也就是飞禽的核心特质:飞禽属于长有羽毛的动物,这就是飞禽的概括性认识。概括性认识从宏观角度归纳一类事物的根本特征,比起感官知觉能更周全、更透彻地展现外界事物。这种认识借助语言符号来传达,却并非等同于语言符号本身。认识赋予语言符号以内涵,语言符号则是认识的外在载体,一个语言符号可以

表示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概念可由不同的词来表示。

一个概念的覆盖范围和其本质特征 一个概念包含着覆盖范围和本质特征两个层面。这个概念的覆盖范围涵盖了所有具备该概念所描述的根本属性的事物。以鸟为例,其覆盖范围就是所有不同种类的鸟类。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则是指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根本属性集合,比如鸟的本质特征就包括有羽毛以及属于动物类别。一个概念的覆盖范围和其本质特征是紧密关联、彼此影响的。范围一旦明确,性质也会相应固定,同样性质确定后范围也会随之界定。两者之间还存在逆向关联。比如范围扩大时性质会趋弱,性质强化时范围则会收缩。以鸟类为例,它的涵盖范围小于动物类别,因为动物包含鸟类及所有其他物种,但鸟类所具备的独特特征却比动物更为丰富。鸟类不仅具备所有动物共有的特征,还拥有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特之处,例如拥有羽毛等。所以,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概念的界定范围来对其进行限定或归纳。要真正理解一个概念,既要准确理解它的适用范围,也要准确理解它的本质属性,否则容易产生概念适用范围不当扩大或不当缩小的错误情况。添加“能够飞翔”这一特征到鸟类定义之中,就会将不能飞的鸭子和鹅从鸟类的范围中剔除出去。明白一个概念的构成要素和它所包含的所有实例之间的联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尤其是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非常关键。

根据概念的范围,能够识别出个别概念、一般概念和整体概念等类型。个别概念是指某个特定对象的认知,其外延仅包含一个对象,例如“黄河”、“鲁迅”、“北京大学”等;尽管如此,它的本质依然具有总结性,是人们针对某个特定对象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的总结。一般性认知指的是针对某一类事物的理解,它的涵盖范围囊括了所有同类事物成员,例如“住宅”、“车辆”等。集合性认知的指代对象是由多个事物构成的特定组合,诸如“花篮”、“语汇”等。某个组合体所展现的特征,未必会被其构成单元所具备。

根据概念的性质,概念可以分为具体事物概念和概括性概念。具体事物概念是指涉及某个独立存在的整体,它揭示该独立存在的根本特征,例如“飞机”、“椅子”。概括性概念并非针对某个独立存在,而是描述某个特性、情形或与其他存在的关联,比如“硬度”、“运动”、“平等”、“价值”。这些特性、情形、关联等,都是从整体事物中抽离出来的某个局部。部分具体事物和模糊事物同时又是广泛事物。具体事物通常与形象有紧密关系,甚至可以说带有一定的直观特质。当人们心中形成某个事物时,会同时形成与之相关的形象。模糊事物与形象的联系并非直接,而是经由更明确的事物间接地与形象相接。认识活动的定义必须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活动及其映像建立关联。这解释了为何抽象理念比具体事物更不易理解。

概念的用途 概念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集体智慧与经验的凝结。概念的深层意义会伴随社会活动的演进而演变。新的一代必须领悟既有概念,方能继承前人的知识积累,进而实现心智的健全成长,并融入社会体系。

人的各种感觉所获取的直接体验非常广泛且不单一,即便面对相同的事物,人在不同情境下感受到的体验也各不相同。这种体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然而,由体验形成的概念却比较固定。所以,概念成为人们认识某种事物的全部认知的核心,让相关的认知能够围绕这个核心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体系。积累个人经历有助于知识记忆,为获取新经验创造基础,还能帮助运用既有经验应对不同状况,比如再认,就是当先前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认出它是何物。对于某个群体的事物,只要个体曾经接触过部分成员,当其他先前未接触过的成员出现时,人们也能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进行识别。理解过程基于人们已经习得并保存在记忆中的相关认知。当个体再次接触某个事物时,记忆里储存的关于该事物的认知就会被启动,通过思维活动,把当下感知的对象归入相应的认知范畴,由此达成识别。越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处理起来就越快,识别也越快越准。概念在人的思考过程中作用很大,人类拥有非常出色的概括能力。人们依靠概念来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判断是概念的组合,推理是从一些判断中得出一个新判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组成,人们已经掌握的概念多少和好坏,直接决定了思考的速度和好坏。

认知学主要探究实际事物的概念,也就是自然性概念。不过出于研究需要,在实验场所也会采用所谓的人造概念。人造概念是对某些自然性概念的仿效。它是由研究者特意将多个事物特征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概念。通过特定的实验流程,引导参与者识别研究者设定的各种特征,进而领会这个人造概念。J.布鲁纳、J.J.古德诺和G.A.奥斯汀在50年代初开展的人工概念实验里,每张卡片都展示一种图形,这种图形包含四个维度来定义,分别是形状、色彩、数量和边框数量,每个维度都有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具有一个属性值形状这一维度包括十字形、圆形和方形这三种类型;色彩方面有绿色、黑色和红色三种选择;图形的个数以及边框的条数也均有三种不同的设定。每一幅图像都具备四个维度中的每一种类型的一个特征,因此任意两张图像之间会在1到4个维度(特征)上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方式,可以构成81(3乘以3乘以3乘以3)张各不相同的图像作为实验的素材。借助这些图像开展人工概念探究时,研究者预先设定某个特征度量的某个特征(比如红色)或若干特征度量的特征组合(例如红色方形)作为特定人工概念的专属特征,这类似于自然概念的内涵界定。这些特征度量和特征被称为关联维度与关联特征,其余的则被称为非关联维度与非关联特征。所有符合全部指定条件的卡片,被称为概念实例或肯定实例,它们属于该人工概念的外延范围;而那些不完全符合或完全不具备指定条件的卡片,则被称为否定实例。若把图形的红色当作特定特征,那么所有带有红色图形的卡片,不论图形形态或数量,也不论边框数量,都算作肯定样本,归入这个类别;而所有没有红色图形的其他卡片,则算作否定样本,不属于这个类别,而是属于非红色图形的范畴。这种仅包含一个特征维度的概念,被称为单维度概念。若以红色方块作为判定依据,那么不论其形态或轮廓有多少变化,所有含有红色方块的卡片都被视为正面案例,其他卡片则归为反面案例。这种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的认知称为多重条件认知。条件数量(属性)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某个事物集合中正面案例的数量,条件数量增加,正面案例就会减少,条件数量减少,正面案例就会增多。这反映出概念的范围和本质的逆向联系。实验者先给出一个正面的例子,然后让参与者根据自身理解找出其他同样属于该概念的正面例子,借助每次实验者提供的肯定或否定回应,参与者就能逐渐把握这个合成概念的内在特质。这类人工概念的实验通常等同于一种归类测试,依据相关特征将一个事物集合划分为两个类别,即符合与不符合的群体。根据特定特征或特征组合形成的划分依据就是人为概念,参与者学会正确划分,也就理解了这种人为概念。在人为概念的测试中,若预先设定若干个互不关联的划分依据,就能将一个刺激集合分成多个类别,让概念建构过程更为复杂。用于构建人为概念的素材可以是图像、物品、符号等,其制作方法基本一致,例如普遍使用的积木。对人工智能概念的探究有助于揭示概念生成的机制,不过,人工智能终究只是对自然概念的模仿,同人们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距离,所以其作用十分有限。

概念的构造 说明构成概念的各种成分。心理学领域存在两种主要的构造理论,分别是特征列表理论和原型理论。特征列表理论借鉴了大量人造概念和语义记忆的研究发现,主张概念由若干规则组合的事物特征或性质构成。以“红色方形”为例这个人造概念,必须兼具“红色”与“方形”这两个特性,才能被视为该概念的实例。明白这个理念,就是说把这两个方面列出来,并说明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也就是用“和”来形成一个特征清单。所以,特征清单表明这个观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事物相关的各种属性,二是这些属性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把各种属性整合起来的方法。

基本原理包含确认法则、并合法则以及因果法则等。这些法则针对相关属性实施不同层面的组合,从而形成多种属性各异的认知模式。

特性清单尤其适合阐释机器概念,毕竟机器概念由若干分离要素和属性组成。某个信号集合中,某个信号要么属于概念范例,要么不属于,而且任何肯定范例都同等程度地体现该概念然而,现实中的自然观念和人为观念存在差异,自然观念的尺度或许并非各自分离,诸如“桌子”、“鸟”之类的某些自然观念,难以借助单一尺度的数值进行说明。此外,并非所有鸟类都同样程度地体现“鸟”这一观念。再者,集合观念比一般观念更具整体性,一个集合体的性质,未必是构成它的个体所具备的。因此,特征表说难以解释集合概念。

原型理论由E.H.罗施等人倡导,该学说主张概念主要通过典型范例来体现。人们对概念的认知主要借助那些最能代表该概念的实例,也就是原型。举例来说,当我们想到“鸟”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麻雀而非企鹅。在此情境下,麻雀被视为鸟类的典型形象,而企鹅同样属于鸟类。因此,罗施提出,概念既包含典型范例,也涵盖普遍特征。罗施把那个维度叫做范畴典型性,它说明同一个范畴里各个事物在表现这个范畴时有多大的差别。最典型的那个事物典型性最强,其余事物则有不同的典型性。这其实表明了各种事物的不同变化,说明了其他事物跟典型事物有多远。典型事物拥有该范畴最多的共同点,并且跟其他范畴的共同点最少。罗施觉得原形通过外在形式来呈现,原形与范畴个体实例的相似程度,就形成了思想。

特征表侧重于描述实例的具体属性,具有剖析的性质。原型说则注重展现原型,带有概括的特点。这两种理论在增进对概念构造的理解方面,都能发挥一定的效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