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误判国情的历史教训,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苏联当局在五十年代末期,对于国家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理解上的错误,这种错误持续了一段时间。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战后经济迅速复苏,苏联国力快速提升,跻身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人造卫星,1960年,又实现了全球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此外还取得了多项世界性成就,这些成就让苏联在六十至七十年代成为全球科技强国和军事霸主。面对这样一些情况,应该怎样认识苏联的基本国情呢?
赫鲁晓夫接过了斯大林提出的“建设共产主义”这一目标,并宣布苏联将在20年后,也就是1980年实现这一理想状态。勃列日涅夫则换了一种表述方式,声称苏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70年代积极扩张,发动全面战略进攻,全球四大洋都有其军舰活动,五大洲都有其势力范围,意图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此外,推行革命输出政策,对亚非拉国家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耗费了巨额外汇和丰富资源。
苏联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其实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苏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军事实力上;而在广泛的民用产业、民用科技领域,苏联仍然相当落后。
也要认识到,俄罗斯的成长基本集中在其欧洲区域,辽阔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带,还有北部濒临北冰洋的区域,这些地方依然非常滞后;就连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其发展状况也并非十分令人满意。
苏联的扩张模式消耗严重,资源消耗量巨大,生产效能很差;科技进步速度不如西方国家,就是已经取得的科学成就也未能充分运用。这导致苏联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政治上的墨守成规、缺乏创新,造成其政治思想体系极其不稳固。因此,苏联这艘庞大的船只无法抵御猛烈的风暴,一旦遭遇改革的风浪,就立刻倾覆沉没。
对国家现状的判断失误,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步,俄罗斯的后续发展仍然面临困境,被归类为“新兴经济体”或“成长中经济体”,基本依赖能源出口来维持经济运行和民众生活。
(《北京日报》11.14 马龙闪)
" style=":none">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