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法则助力,快速摆脱坏心情,你知道吗?
人总有那么些时候会情绪不高:可能会感到很烦躁,或者有点焦躁不安,甚至觉得快要撑不住了,又或者就是单纯地觉得心情不好。
然而,想要驱散不快却异常不易。偶有情形,越是奋力挣脱,情绪反而愈发沉重,持续时间也变得漫长。所以,我一般不主张立刻平复心情——其实,有时最有效的应对之道,就是心甘情愿地面对它,给予自己关怀与包容。
当然,不一定要这样做。心情低落时,适宜的方式是聆听泰勒·斯威夫特的乐曲,随着旋律晃动身体,驱散不快的情绪。
身为心理专家,我已寻得三种有效途径,助你扫除烦闷情绪,具体表现为行动、实践与社交互动。一旦身体开始活动,着手完成某项任务,或与他人建立联系,负面感受便会迅速消退。
因此,当再次察觉自身陷入不快情绪时,应当牢记这三个关键行动:开始行动、着手做事、运用社交互动。
动身
许多科学实验证实,提升运动量或加强锻炼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情绪起伏从昏沉到亢奋,直至深度抑郁和过度焦虑,体育活动对心理调适具有显著作用。
核心在于明白,提升情绪状态并非必须通过剧烈活动——例如,你无需在跑步设备上持续奔跑一个小时,也并非得练到汗流浃背的程度。
稍微活动一下身体,比如站立起来,离开工作台,到户外去走走,就能带来帮助。清晨时做几个引体向上,可以有效地驱散人的精神萎靡和身体疲惫。领着孩子们去广场上溜达一圈,也能迅速缓解为人父母时的焦虑和烦恼。
改善情绪的最佳方法通常是运动。
先民曾以石块打造箭镞,现今则有开创者与育儿博主,看来人类似乎与生俱来就有造物的本能。我们多数人幸运地栖身丰饶之地,能享受诸多奢华与安逸,但这亦有其弊端:我们正逐渐沦为追逐消费的族群,而非热衷创造的生灵。
我们选择让他人提供餐饮服务,而非亲自烹饪食物。我们付费请专业人士打理庭院,而不是自己动手修剪草坪。我们倾向于购买崭新的商品,而不是尝试修复那些老旧的物件。
当我们失去了作为造物者和创生者的本能,我们也在舍弃带来愉悦感的核心途径,那就是进行创造活动。
所以当你感到不适时,寻找时机去动手创造,或者维护物件,又或是对物品进行整理。整理你的工作台,打扫你的灶台区域,抑或修剪一下蔷薇。安装新的电源接口,又或制作一些糕点。
动用人际关系
人类之所以超越其他生物,不仅在于我们善于思考问题、运用工具和交流思想,更在于我们能够应对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包括构建联系、调整互动方式,以及借助紧密的社会网络。
科学实验证实,孕育中的胎儿可以辨识母亲的声音,初生儿对人类面孔会产生特别反应。从最根本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具有与旁人建立关联的本能。
如今的社会环境,人们封闭自我极为方便,往往以追求独立为借口。要摆脱烦闷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比如朋友给予的耐心倾听,或者拍拍肩膀表示安慰,抑或分享趣事逗人开心,这些都能带来帮助。
当我们独自抵抗时,我们放大了自身的苦难。
若感到心情不佳、负担沉重,或是不悦时,应设法与人交往,建立联系。可以到同事处坐谈片刻。给伴侣发送一条表达爱意的短讯。拨通大学同窗的电话,交谈一小段时间。
有时候,即使是很微小的连结,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请记住
人类作为物种,其发展历程中离不开迁徙、创造和社交,生命状态根植于此。然而,当代生活方式带来一个弊端,那就是让人可以连续数日无需外出,选择购买而非亲自动手,以及倾向于独处而非融入群体。
坏情绪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想要驱散这种低落状态,我们往往需要的只是让身心回归原本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进行肢体活动,发挥创造力,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