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害33条人命的真实事件,究竟有多恐怖?堪比电影
记得2017年上映的影片《小丑回魂》吗?电影里那个妆容怪异、面容骇人的小丑“潘尼怀斯”,用气球欺骗小孩,躲在污水管道里,让许多观众感到源自未知的惊吓,紧紧揪住心口。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让无数人产生心理恐惧的骇人角色,并非完全是凭空捏造——其背后,隐藏着美国历史上一起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凶杀案件,而案件的核心人物,正是绰号“杀手小丑”的约翰·韦恩·盖西。
1942年,盖西在伊利诺伊州一个状况糟糕的家庭里降生,家中充斥着暴力和精神上的压迫。他的父亲是个酗酒成性的人,经常对妻子和孩子们动用暴力,还总是用恶毒的言辞羞辱盖西,说他不够男子气概;9岁那一年,盖西又遭受了亲戚的性侵犯,这段经历像毒蛇一样,在他内心深处无声地滋长,改变了他的社交观念以及对是非的判断。他早年的苦难经历没有引导他走向新生,反而助长了邪恶的萌芽,1967年,正值25岁的盖西,凭借其社会地位,以提供工作机会和零用钱为条件,诱骗了多名十几岁的少年,实施猥亵行为,事情最终败露,他被判处十年监禁,然而在狱中仅服刑两年,便因表现优异获得假释,得以提前出狱。
获释之后,盖西似乎焕然一新,他迁移至芝加哥近郊,借助母亲的资助购置了一处居所,创办了一家建筑修缮企业,并且热心投身于地方事务:他加入了本地的商业团体,为公益项目募集款项,有时还穿着鲜艳的戏服、涂上滑稽的面具,扮演名为“波格”的丑角,在少年庆典、游乐场中为小朋友们施展戏法、赠送礼品。那时候的他,在街坊看来是个乐于助人的商贩,在孩子眼里是个风趣的叔叔,然而谁也未曾料到,那副和蔼可亲的样貌背后,隐藏着一个早已被邪恶侵蚀的灵魂。
自1972年起,盖西的犯罪活动正式开始实施。他专门针对那些离家在外、缺少家庭照料的年轻人,继续以“帮忙找工作”“给予临时住处”等说辞,将他们骗至自己家中。一旦进入室内并锁上门,他就会暴露出凶残的本性:首先用酒精或药物控制住受害者,接着对他们施行性暴力,最终将其残忍杀害。盖西企图隐匿罪证,多数逝者遗骸藏匿于私宅地窖及车棚之下,部分更浇灌于建筑底座混凝土中;另有一些牺牲者躯体,经塑料包裹处理后,倾倒入邻近水道。
长达六年间,至少有三十三个年龄在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之间的年轻人,遭遇了盖西的残忍杀害。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名十五岁的报童罗伯特·皮斯特突然下落不明——据知他最后出现,是前往盖西的店铺去谋求工作。执法部门沿着这条追查脉络展开侦查,最终在盖西的住所内挖掘出二十九具高度腐败的遗骸,另外四名受害者的尸身也先后在河流区域被寻获。面对确凿证据,盖西最初极力否认,甚至装作精神失常以推卸责任,但最终仍被判处死刑,1994年5月9日,这个双手染血的“小丑”,在监狱内被执行注射死刑。
盖西的案件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白天扮演慈善小丑,夜晚却化身冷酷杀手,这种反差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小丑”这一形象的理解——原本代表欢乐和童趣的角色,后来被赋予了“伪装”“恐怖”“邪恶”的含义,成为流行文化中的恐惧象征。斯蒂芬·金这位作家,确实从这桩案件获得了灵感,于1986年构思出小说《它》:故事里有个叫“潘尼怀斯”的怪物,能够化作人们内心深处最可怕的景象,专门捕食小孩,其关键设定“以无害形象欺骗受害者”,正是对盖西罪行的文学化再现。再后来,根据这部小说翻拍的电影《小丑回魂》,又将源自真实案件的惊悚感推向极致,让“小丑”这一形象,变成了能够流传久远的恐怖符号。
盖西的居所现已不复存在,原址上已兴建起崭新的楼宇,然而那段阴霾的过往始终萦绕在记忆中。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不断触动观众对惊悚的感受,不仅在于其出色的恐怖场景设计,更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心灵最底层的惊惧——当光明与黑暗界限模糊不清,当险恶潜伏于日常之中,那种无法预料的威胁,才是真正让人毛骨悚然的本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