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构图而言,“卫生”是
关于术语“卫生”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成果。民国期间有彭文祖的《瞎子摸象新词汇》、陈方之的《健康知识与健康治理》等;近些年有沈国威的《近代中日语言往来史:新中文的创造与接受》、冯天瑜的《新词溯源——中西日文明交融与近代中文概念的构成》等;还包含一些关于“健康”的专门文章,比如台湾学者刘士永的《从“干净”到“健康”——统治者在台湾社会清洁意识上的革新》、雷祥麟的《健康为何不等于守护生命——民国时期独特的健康观、自我与病症》等;海外也有学者对“健康”展开过探讨,如Lee Jong-Chan关于明治时代的研究、Ruth对香港卫生与疾病的研究、藤浪刚一的《日本健康发展史》、川原泛的《健康学基础》等;新近,刚从日本归来的余新忠博士在研读众多日文文献后完成的论文《晚清“健康”理念变迁考》,也是关于“健康”的显著成果。纵观前述研究,多数侧重于近代“卫生”一词的形成及其传入中国的历程,却忽视了深入探究中国旧时代“卫生”的内涵。实际上,传统“卫生”观念是近代乃至当代“卫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根基。因此,对传统“卫生”理念进行更细致的审视,对于理解“卫生”概念的演变过程具有关键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