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评论| “王头条”们,别再纠结“为什么我没写好你”

2024-04-09 -

最终,汪峰没能如愿登上头条。 CFP图表

今天(5月12日),汪峰先生依然没能登上娱乐头条。 此前,《复仇者联盟2》大陆首映,以及田原作弊事件的余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峰及其朋友和团队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之间的“口水战”缺乏娱乐卖点,但如果真能上头条,或许能让全社会提高媒体水平识字。

我先介绍一下背景,让不熟悉这起事件的读者也能了解一下事件的前因后果。

署名杨世阳的记者在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汪峰的成功学:中国式成功人士的沧桑》的文章。

5月11日,杨世阳在豆瓣日记上发表《给汪峰的信》,称自己发表的文章“迷惑”了汪峰,给记者打电话半个小时。 打电话说他“非常难过”。

据杨世阳在其书信文章中所说,汪峰的“困惑”在于:为什么他的负面新闻不为他隐瞒; 为什么他的报告标题没有得到他的认可; 此外,他还在电话中表示自己没有提前与记者签订“采访合同”,并抗议记者对他的报道虚伪。

汪峰上头条又失败了_汪峰上头条的段子_汪峰上头条的梗

杨世阳的文章从昨晚开始就在作者的朋友圈里了。 汪峰本人尚未公开回应。 认证为“汪峰工作室”的微博账号5月12日中午转发了唐山音乐台DJ董鹏的微博,并在转发时添加了一句话:报道中发表的文字与采访内容有很大出入。 如果说这就是记者朋友所说的“客观性”,那么这种“客观性”本质上源于媒体需求的不平等消费。

除非记者或王峰团队将采访的音频、视频和电子邮件全部公开,否则不了解内情的第三方很难对事实做出判断。

比如,董鹏就发表了他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原文。 据作者统计,作者在最终文章中三处引用了董鹏,并没有看到直接引用中包含了什么内容。 篡改基本上保持了董鹏的初衷。 因此,如果仅看董鹏列出的采访原文,很难得出汪峰工作室所称的“报道中刊登的文字与采访内容完全不同”的结论。

作者不想过多讨论事件本身。 再说几句话。 如果王峰及其团队认为《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内容不准确或者给王峰造成了名誉损害,那么我希望你们尽快走上法律程序,而不是浪费时间在电话里教育记者。

记者吴宇和陈道明坐在地上讨论稿件。

你不妨暂时把汪峰放在一边,请你重读一下新华社记者的题为《陈道明坐在地上亲手修改稿子》的手记。 陈道明事件与汪峰事件本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汪峰上头条的段子_汪峰上头条的梗_汪峰上头条又失败了

当时,社交平台上关于陈道明修改草案的事情争论了好几天。 不少媒体人士对新华社记者如此“听话”要求陈道明修改稿件表示不满,并嘲讽陈道明帮国家通讯社出标题。

笔者没有采访过汪峰的经历,但他采访过陈道明。 是的,陈道明团队也要求我“审稿”,我就答应了。 但当时我发给陈道明团队的是采访笔录。 因为在我看来,这并不违反记者的职业道德。 受访者在访谈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他(或她)自己对实际记录的审查实际上是有帮助的。 帮助记者收集稿件。

一般来说,访谈对象倾向于在修改后的回答记录中添加或删除一些句子。 如果与上次采访的说法有较大出入,负责任的媒体应该这样写:“某某撤回了哪些陈述”,或者“某某在随后的邮件回复中补充了哪些陈述” ”。

至于采访的标题,我听说有很多关于独裁者的笑话都有类似的段落。

因此,两个月前新​​华社记者要求陈道明改标题是错误的,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不与王峰讨论标题是对的。

此外,杨世阳写道,“你们的团队要求我删除所有的丑闻、感情历史以及被公众嘲笑和消费的部分。我很抱歉,但我做不到。”

这大概是所有采访娱乐明星的记者经常遇到的事情。 很多团队会在面试前跟你打招呼,告诉你哪些人或事不能提及,否则不会接受面试。

汪峰上头条的梗_汪峰上头条的段子_汪峰上头条又失败了

我重读了《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根据经验判断,采访前应该要求记者不要问这个问那个。 因此,记者在撰写的文章中,基本上都是用陈述和线条图来描述这几个问题。 我列举了2016年汪峰的几件让外界感兴趣的事情,并附上了一些主观的评论。

这样的写法确实会让受访者感到尴尬、愤怒、被背叛,尤其是像汪峰这样“惜名”的艺术家。 假设记者所描述的事件确实发生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记者写下的事件感到“困惑”,而不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

俗话说,攻无不克,攻无不克。

多年来,我时常听说采访某人需要签订采访合同的奇葩案例,也听说一些媒体为了“独家”而甘愿妥协。 我并不是从来没有被受访者这样问过。 我的回答基本上是这样的:我们编辑和运营是严格分开的。 你的要求是一篇软文。 我可以介绍我们运营中心的同事与您联系。

人们常说,媒体在任何受访者面前都是强势的,而再强的人在媒体面前也只能处于弱势。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篇文章让一个人变坏太难了。 往往是他的一言一行破坏了他自己的形象。

汪峰从摇滚明星转型为如今社交媒体上嘲讽的“王头条”,真不是媒体记者。

因此,与其和记者、媒体争论“为什么他们没把我写好?”,不如审视一下你的团队是否足够专业。 这不仅是对于汪峰,也是对于很多中国娱乐明星来说。 。

比如,王峰既然代言了某个汽车品牌,为什么他会退出另一个品牌的汽车呢? 一个连品牌维护都做不好的团队能给王峰老师带来什么帮助? 更不用说那些抒情草稿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