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与英式幽默,如何让人发出心满意足的笑?
斯威夫特是以讽刺见长的作家,同时也是英国式幽默的大师。
休·格兰特演绎了广为人知的英国喜剧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他还出演了《诺丁山》
英国人并非以诙谐闻名,其民族性格中,拘谨和含蓄尤为显著。他们言语不多,情感不轻易外露,不倾向与陌生人交谈。若说法国人风雅,意大利人奔放,那么英国人则极有风度。尽管,在他们的自我认知里,诙谐是性格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并非我们想象中那般严肃刻板,同样具备幽默细胞,也热衷观赏喜剧。然而,英式幽默具有独特之处。多数人觉得,英国人的笑声很含蓄,他们不像美国人那样畅快,不会纵情大笑。他们多数情况下只是微微一笑,适可而止。有人觉得憨豆是英国式幽默的代表性人物,他含蓄、寡言、古怪,却十分可爱,他开创了英国式的荒诞风格,仿佛英国式幽默就是“贬低自己,把自负当作敌人,最终目标就是自我嘲弄,嘲弄自身的不足、挫折、尴尬甚至自己的抱负”。
英国文学反映出该国人的幽默特质更为精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即场景引发的笑料和言辞产生的趣味。场景幽默指的是特定环境下的喜剧效果,其笑点源于情境本身。以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为例,剧中鲍西娅女扮男装,假扮成鲍尔萨泽博士律师,在法庭上为安东尼奥辩护,最终使他能幸免于难。安东尼奥的伙伴巴萨尼奥,也就是那位女性的丈夫,对此毫不知情,上前去对她表达谢意,打算赠送一件礼物以示心意。她挑选了巴萨尼奥手上的那个戒指,那正是她先前赠予他的订婚信物。巴萨尼奥起初感到十分踌躇,但在仔细思量一番后,他还是将那只戒指交给了她,从而违背了他对妻子——也就是此刻女扮男装的她——所立下的誓言。这种风趣形式属于身份错位类型,产生于对他人身份认知不清导致言语行为失误而引发的笑料效果。试想巴萨尼奥归家之后,鲍西娅会怎样施以报复。
英国喜剧文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风格错乱,即借助与描绘对象不相符的文风来刻画他、叙述他。约翰·德莱顿在《麦克弗兰诺》这首诗作里,勾勒了一场声势宏大的登基典礼,选用史诗般的笔调,叙述了三流文人C如何成为“愚钝之君”的过程。登基仪式从退位国王(一位资深三流文人)的致辞开始:他声称岁月无情,国家亟需新锐力量。身为君主,他仅是引路人,为更杰出的白痴清除障碍。当他正列举C的蠢事,论证其是最杰出的白痴时,脚下的木制平台突然崩解,他坠落下去,身上的僧袍随风飞起,恰好落在C的头顶上。大家都能看出来,那宏大的场景和这个不入流作者的作风格格不入,它的趣味之处在于把个愚笨的角色硬是塞进了完全不搭的情境,还用一种庄重的笔调去叙述一个平庸者的经历,借助制造不和谐的场面,让描绘的人物显得十分可笑,因此达到了嘲讽和戏弄的意图。
英国式幽默常借助时空间隔的技巧来制造笑料。这种时空间隔指的是把角色从一个场景搬到另一个场景,或者从某个年代挪到另一个年代,由此引发误解、意外等喜剧效果。例如约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运用了这种手法。读者应该清楚记得,格列佛在航行中遭遇海难,最终被冲到了一座荒岛。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已落入微型人类手中,他们把他当作珍奇之物,押往京城,供人围观。后来,小人国与邻邦交战,他竟被当作了制胜的关键,助小人国赢得了战争。再后来,小人国皇宫突发火情,众人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他却用一泡小便扑灭了烈焰。
能明白,这种风趣感源自场景的转换。好比刘姥姥置身于大观园,格列佛也因身处非凡境地而招致诸多误解和奇妙际遇。他从一个时空被挪到另一个时空,他的身份特质与崭新环境极不搭调,由此造成不和谐或格格不入的场面。这种手法在当代西方影片里时常出现,例如根据马克·吐温作品改编的《康涅狄克州的扬基在亚瑟王的朝廷》,讲述了一个现代居民穿越到中世纪的情节,他掌握的基础科技在古代被视为奇迹,在宫廷中引发极大反响。好莱坞电影《回到未来》里,一个男孩驾驶着时间旅行装置,前往他父母恋爱时期,想要改变他们的关系,这种穿越时空的情节往往能制造出不少诙谐场面,由此在观众心里激发出强烈的笑意,形成了所谓的“穿越剧”模式。
斯威夫特是位以嘲讽著称的写作者,也是英国式诙谐的高手。《致斯特拉》这首诗作是他赠予友人(心上人)的生日献礼,多年来他一直倾心于她,从十六岁爱慕到三十二岁,始终未能得偿所愿。诗篇开篇,他先是祝贺对方岁数增加一倍,体态也变得丰腴一倍。听者觉得言语间别有深意,那人话锋却忽然一变,又补充道,尽管你的年岁与体态倍增,但你的才智与风度也同样增长了一倍,他期望她并非三十二岁,而是两位十六岁的少女,而他本人也盼望上天能将自己一分为二,以便与两位十六岁的少女相配,此处,斯维特并非有意嘲讽,更多的是意在取悦。他对“加倍”这个想法反复琢磨,深入分析,因此让这个想法展现出非凡的作用。
语言诙谐往往体现在表达上的巧妙构思,或者对意义的拓展、变形和压缩。英国知名作家兼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曾和一位主张女性解放的女士对话,这位女士滔滔不绝地称赞女性的卓越之处,批评男性对女性的不公,控诉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约翰逊对此感到不悦,回应道,你的看法或许很有道理,但身为男性,夫人,我实在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但是这句话的出处(但是作为男士,女士,我)也能够解读为“但是身为男性,女士,我不具备生育能力”。暗指我缺少女性的经历,所以难以体会女性在社会上遭遇的不公待遇。此外,这也是对女士们激进的女权主义观念的一种回击。约翰逊在选用“想象”这个词时颇费心思,运用起来十分巧妙,充分发掘了它具有双重意义的特性,由此获得了词义扩张和变形的诙谐作用。
通过这些案例,能够明白英国式幽默较为内敛,相当精致,并非那种低级趣味、不雅的戏谑,至少从英国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英国人倾向于轻笑而非狂笑的现象。我们指出英国式幽默具备上述核心特质,但并不意味着英国人仅会使用这类玩笑。英国人尝试过多种多样的诙谐手法,例如刻意歪曲、模仿、嘲讽和出其不意等。有位食客在餐馆用餐时,偶然在汤中发现一只飞虫,便唤来服务人员,告知对方汤里有一只昆虫。服务人员回应说昆虫仿佛在水中划动,甚至像是进行仰泳。还有一位英国人在驾车旅行途中,于乡村地区迷失方向,向一位农夫询问自己所处的位置。农夫瞥了他一下,道:“你坐车里呢。”看客们都知道,这二则笑话中,接收方存心误解了讲述者的意图。
文学能够承载一个国家的过往、传统以及思想观念,通过文学来观察一个民族的特性是恰当且可信的。英国与其他国家相似,是一个持续进步的国家,其民族特性也在持续形成之中。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3月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英式幽默见证英国衰落》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指出,大英帝国的衰落让英国人更倾向于自我调侃,把“没落”当作一种乐趣来消遣。美国两党争斗时常滋生敌意,奥巴马经常遭受攻击,英国政坛则惯用讥讽挖苦对待政敌,作家指出,当美国和英国都陷入困境时,预计两国都会涌现类似库克的讽刺喜剧。
记得在英国刚开始学英语时,班里有一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女同学,她每天都会换一件崭新的长袍,而且款式各异。到了第七天,她穿着一件格外华丽丝绸长袍来上课,教室里所有人都忍不住想称赞她,只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老师苏珊小姐说了句话,"你家肯定有个大衣柜",既夸奖了她的衣着,又让全班都笑了起来。这就是英国人特有的风趣,到处都能看到。
——编者
张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著有《T.S.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英美诗歌选集》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与新历史主义批评》等多部作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