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被称红楼梦之祖、古今第一奇书,为何难入四大名著?
《金瓶梅》是一部出自中国明代的长篇白话小说,描绘世态人情,通常被视为中国首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章回体长篇巨著。这部作品大约成书于明朝隆庆至万历时期,作者以兰陵笑笑生的笔名署名。它被公认为明代“四大奇书”中的首位。作品面世后,曾被改编成多种戏曲形式,后来又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
因此,爱好阅读古代文学名著的人,应该对《金瓶梅》这部著作有所听闻。
这本书曾经是违禁品,近些年逐渐得到认可,大家对其文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承认它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杰作。
既然,从文化创作和审美价值层面,对于《金瓶梅》这部传世孤本已有如此公允的定论,那么,为何它至今未能跻身中国四大名著之列呢?对此,我方认为:“关键在于其篇章主旨,以及大众接受层面的门槛较高。”尽管,《金瓶梅》这部创作实属精良,然而,却未能实现“上至文人下至百姓皆可欣赏”的境界。
一部小说是否广受欢迎,简单来说,就是它是否吸引人。作品的评价好坏,关键在于读者如何解读,以及看待这部作品的角度。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丰富的描绘,展现故事发展,让人们从字里行间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
因此,优秀的创作要求创作者在讲述方式,以及讲述事项方面多花心思。
在评判某部创作时,若认为其内涵单薄,布局混乱,文字粗劣,通常是对其内容本身的看法,此外,还会参照该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传统习俗,从而形成整体性的判断。
这种评判,要力求准确,公正,就必须进行极为周密,持之以恒的审视才行。倘若,对某部创作缺乏这样深入细致的体察,那么,便难以形成客观的判断。然而,这种审视终究源于审视者本人,须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因此,很多时候,文学作品的结局往往取决于审视它的那个人。
夏志清注意到了张爱玲的写作,并且对她赞赏有加,因此,使得她的作品被大众所熟知,所谓独具眼光能发现人才,对人如此,对作品也是这样。而《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文学领域,获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其实,与胡适、蔡元培等人的学术背景关系重大,同时,也离不开当权者的支持。
不同时期,社会演进,人们观念视角转换,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也随之变动。每当出现新纪元、新视角、新批评方法,都会对作品产生独特作用,并且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阐释其内涵。
岁月能够塑造诸多事物,宛若一位技艺精湛的幻术师。随着时光流转、世代交替,人们审视事物的方式与手段,亦随之演变,这就是所谓的“品味标准”与“历史视角”。个体对任何事物的评断,不论赞扬抑或批评,皆根植于其所属时期的社会风尚,或是整体的社会衡量基准。
人们普遍认为,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俗话说,看法因人而异,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解和态度,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归根结底,时间这位擅长变戏法的魔术师,既能促成美好,也可能导致隔阂。
当然,把这个放在一本书,一个小说的身上也同样适用。
这可以理解为:凡是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与这本书结下缘分,至于阅读的方式,以及如何去读,读后产生的各种体验,这些方面,很容易引发分歧。
这种结合和差错,会直接关系到大众对某个文艺品的看法,人们是否乐意去读,是否适合普通读者,也就是通俗与高雅的界限。好比有人觉得,盲人阿炳在街头拉二胡是走江湖谋生,算作通俗之音。可要是同样的旋律、节奏,在国家级的剧院表演,冠名“二泉映月”,立马就变成了高雅的艺术结晶。
《水浒传》原本是宋代民间艺人讲述的口头故事,主要是在说书先生敲击木鱼时生动讲述的,是街巷闲时消遣的趣闻,是通俗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被纳入了“四大名著”之列,人们再阅读这本书时,就将其视为高雅的文化了……再譬如:小说,随着文学艺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各类文艺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小说这类体裁,普遍承认其文学属性,是高雅的。
因此,对于从事小说创作的人,大家似乎格外器重,觉得他们学识渊博,富有思想深度。然而,实际上,许多文人墨客以及小说家在过去常常被人们贬低为不入流之辈,指责他们误导他人、不专心本业,是些不靠谱的角色。
《金瓶梅》这部作品,很多人觉得它的文学价值超过《红楼梦》,不过它没有被选入古代四大名著的行列,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对“晦淫”观念的排斥。从纯文学角度分析作品,不能只看个人喜好,也不能因为某种偏见就下定论,需要用严谨的态度,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
反映社会、剖析人心的创作,不可能全然“纯净”,恰似真实世界,既有光明,也有阴暗。文学之所以独具吸引力,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精神,是变幻莫测、明暗交织、表里不一的。
此外:
《金瓶梅》围绕家庭展开叙述,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故事,关联到整个天下和国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红楼梦》中贵族家庭没落情节的呈现奠定了基础。
《金瓶梅》着迷于女性生活,将人类另一半置于舞台核心,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显著作用。
《金瓶梅》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民间谚语和市井方言,人物各自具有独特的说话方式,这一点完全被《红楼梦》所延续。
《金瓶梅》摒弃了圆满收场的惯常结局,真实呈现了人生的苦难,同样的,《红楼梦》也这样做了。
......
也因此,有学者称“《金瓶梅》是《红楼梦》之祖”。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金瓶梅的艺术》、《金瓶梅新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