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佬!一命二运三风水,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揽佬显得相当质朴。在《因果》音乐录影带中,他身穿涤纶印花上衣,头戴带有显著标志的帽子,并佩戴大框太阳镜,反复念叨着“来财,来”。他酷似广东大街上常见的男性,脚上穿着人字拖,手里端着茶具;倘若腰间再悬一把钥匙,那就非常传神了。
他变得广为人知了。在首屈一指的数字音乐分发渠道上,他的月度收听人数达到四百万,超过Jay Chou位列华语歌手榜首。许多海外听众也对他如痴如醉——"完全听不懂,但感觉特别棒",《宏伟蓝图》在国外的讨论区里人们这样评价道。
揽佬表示,他成名并非底层奋斗获得成功的典范,尽管先前尚未获得财富时,他涉足过摄影行业,从事过营销工作,也在网络直播中销售过老干妈,然而当他的音乐作品借助抖音平台迅猛传播至世界各地,他却坦言“或许仅仅是因为运气不错,这种风格的音乐在抖音上并不常见,事情就是如此。”
好运降临,本期抖音《精选奇遇记》节目,邀请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学者林峥,同揽佬一同进行探访和交流,话题涉及音乐中的本土与外来元素,探讨他的个人经历、艺术创作,以及这些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他的经历,见证了文艺复兴的思潮抵达南岛,也看到了短视频的二次创作打破了地域隔阂。或者更直白地说,我们可以借助一句充满地方色彩的谚语来描述:先有天命,再论时运,然后看环境。
一、命运
命运把揽佬分成了两半:偶然的和必然的。
偶然出现的部分里,揽佬是新一代土气的典型代表,他反复吟唱着“来财,来”,这种声音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几乎无人能够抵挡它的强烈感染力。
揽佬声称,他是因为挨骂才变得受欢迎的,在他人气最高的时候,“观看抖音时几乎每五条视频就有四条是他唱的歌”,任何视频只要配上他的背景音乐,就会有人抱怨他的歌曲不好听。在这个阶段,他自己都觉得被人批评很常见:“我也很反感(反复)。我和他们是同一种想法,我能明白。”
极具感染力的曲调、富有参与感的词句,使揽佬的歌曲天然具备“热门”特质:其《大展鸿图》作品成为抖音上的热门配乐,被“不齐舞团”用作编排素材,迅速在平台传播开来,带动众多网友跟风效仿。
抖音为何成为选择,揽佬解释,对于资源匮乏且预算有限的创作者而言,他别无他法——过去,原创音乐创作者必须借助唱片机构的推广和发行渠道,只有得到唱片机构的青睐,才能获得支持;现在,通过抖音平台,利用“自主创作加上系统推荐”的模式,直接触达世界范围内的听众,揽佬完成了从地方走向全球的突破。
他率先投身于“岭南文艺复兴”之中,使得真实的岭南地区迅速进入了公众的注意范围。
个人的创作都蕴含着个人经历的印记,揽佬也不例外:他自小在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交融的地方长大,双亲分别来自四川和广东,成年后又前往四川求学。在两种文化的熏陶中,无论是后来从事嘻哈音乐,还是在说唱里融入广东的地域特色,对他而言都显得顺理成章。
揽佬表示,所谓“梦境内容照实记录”这个说法相当准确:人自幼年至成年,会接触众多人和事物,创作歌曲之际,脑海中率先浮现的正是这些人,所谱写的自然也是关于他们。凉茶和片仔癀在MV中反复出现,它们是广东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此外,《因果》的前奏部分采用了1986年版《西游记》的背景音乐,而《大展鸿图》的前奏则借鉴了粤剧《帝女花》的唱腔——揽佬表示,自己自幼就“钟情于本土音乐”,偏爱节奏不那么“时髦”的慢板,并尝试将这种“童年情怀”融入歌曲创作之中。
这种底色与当前时代气息相得益彰,他的音乐便成了当地域特征的、时代标志性的存在。
和通常那种认为其作品乏味空洞的指责截然不同,乐评界对他的音乐给出了高度肯定;邹小樱指出,揽佬的歌曲中弥漫着浓郁的岭南民俗风情,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诙谐感;她同时赞扬这种风格成功地将孟菲斯说唱元素与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
这种音乐形式名为“孟菲斯说唱”,诞生于二十世纪末期美国南部地区,其风格特色在于运用低品质音色片段,并借助反复出现的旋律动机来营造特殊氛围,这种氛围带有迷离感。它具备一种原始质感,歌词内容多涉及社会底层生活,因此长期以来被视为美国非裔社群文化的重要标志。
揽佬跟这种路数如出一辙。他表示,他不喜欢那些过于花哨的物件,《八方来财》的混音工作只花了个把小时,用的声卡也很普通:抖音上走红的那些影片,多数是那些即兴拍摄的小片段。最朴实无华的才是最顶呱呱的。
这些源自生活的真实片段汇聚时,奇妙的变化出现了——"豪宅中放歌"的场景里,隐约传来《帝女花》的旋律,这并非"吉祥如意"的写照,而是一种似真似幻的憧憬、一段来自新千年的遥远追忆。这令揽佬的音乐带上了"幻境"特质,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此刻的怀旧风潮。
对于海外网友而言,这种将孟菲斯风格拼接起来的做法,同样促使他们再次审视“中国”。
根据导演悉尼的看法,揽佬之所以能够在海外网站迅速走红,是因为他呈现出了一个突破传统观念的中国形象,这个形象并非依靠宏大的故事展开,也并非完全受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MV里揽佬的形象,是一个既会穿着时尚品牌服装,也会佩戴玉石饰品的大众平民。
在《大展鸿图》音乐录影带中,悉尼着重呈现了这一文化象征:譬如赛马活动,实际上是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极为熟悉的场景,然而海外人士对当代香港缺乏认知,同时也不清楚本地存在赛马赛事。
当音乐作品中《帝女花》的旋律响起,同时配合着赛马场上的慢镜头画面,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仿佛是香港往昔时光的再次浮现;而对于非华裔人士来说,这反而呈现出一种更为真切、更具时代感的东方景象。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除了让人沉迷的特质之外,揽佬的音乐还蕴含了其他许多元素:它带有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能够唤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思念,并且,在揽佬心目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这是一种此前无人尝试过的音乐风格。
二、风水
误以为是艺术创作,实际却是现实场景——揽佬成名后,众多网友展示自家“豪华住宅中放歌,泳池里养着金龙鱼”,由此产生新的讨论热潮。
采访里,揽佬谈到他的“广东人”“客家人”归属感:假如出生在东北,他或许会创作《野狼disco》,但在此地,他写出的却是“水池里面银龙鱼”。他表示,自己与这儿的氛围融为一体。
毫无疑问,那位戴着墨镜、身穿宽大衬衫套装的揽佬本人,同样不会让人出戏。
广东的市井文化跟上海弄堂、北京胡同很不一样,以前在中文网络平台上几乎没人提。可能是因为老广都信奉“宁可苦中作乐”,一直专心干活;也可能因为岭南话和普通话有语言隔阂,文化的真谛难以被了解。很多北方人对这里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悠闲、有钱,再没别的了解。
这个空位由揽佬填补了。他的歌词既玄妙又逼真:在东江畔的粥铺上,全是高性能的车辆;把大红袍放在茶桌上品鉴;喝凉茶我都用杯装……外省人能从这些词句里略知“老广”的市井与张扬,而本地人明白,自己的车牌虽是粤 L,却带着海陆丰的背景,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复杂感受。
北京注重体面,上海注重格调,而广东人的个性鲜明,是直率的表现:他们把利益公开化,谈论金钱并不觉得难为情。
他的幽默方式带有浓厚的广式特色。有人指出东北的幽默常表现为连续的肯定和押韵的笑话,例如“公鸡中的战斗机”;相比之下,广式幽默则更自然地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当遇到困难时,人们会说“冻过水”,形容事情棘手;当好运降临,则称为“食屎食着豆”,表达惊喜之情。在揽佬的歌曲里,那种尴尬的自我调侃被称作“虎头奔楼对面我开我的雅迪靠边”。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峥,在与揽佬交谈时,长期留意当今流行文化,她曾指出,五条人能够走红,源于珠三角“城中村美学”逐渐受到重视,成为热门话题:以五条人为例,城中村美学的力量,正通过打破美丑、雅俗的对立观念,来展现城中村、山寨等所谓“负面”事物的内在价值。
如今,揽佬的音乐展现了岭南地区的一种别样风情。所谓“豪宅中K歌”的阿叔,属于把握住发展机遇的一代,他意气昂扬地表示:“几乎每个广东人都知道这样一位亲戚,抑或是父亲的朋友:虽然不清楚他们具体在忙什么,但显然混得非常自如,积累了大量财富,也拥有广泛的人脉。在人生某个阶段,你总会将这类人视为追求的目标。”这是揽佬的看法。
阿叔另有一重性格,暂且称为“精明”:“他主张玩乐就要尽兴/巨轮越庞大才容得下众多乘客”,这体现了一种更为粗放本真的准则,是一种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生存哲学:“逐步开创当今的局面凭借什么?我们这一代或许只能依靠钻研,而他们却更为深奥难测”。
林峥回想起双雪涛、班宇以及《野狼disco》所推动的“东北文化新生”:阿叔声名鹊起之际,恰逢东北首批工人下岗。因此在东北的文艺创作里,父辈的形象多半显得黯淡且窘迫,他们像是宝石歌中那位“东北早期狂放兄弟”,是《沉默的季节》里对酌的秦昊与范伟,又或是双雪涛书中那个乘热气球远行的男子……
也许“老登”们若在珠三角出生,就会变成紫气东来的“阿叔”。这难以预料,无法由人为判定,降临到个体身上时,便称作命运;而施加在一方水土之上,或许就体现为“风水”。
三、因果
个体命运和地域特色以外,还存在着更为宏大的支配力量,这就是历史趋势。
今年夏天,在纽约林肯中心的中央舞池,众多纽约观众和街舞舞者同步参与了《大展鸿图》的舞蹈活动。
这大概是对揽佬最贴切的说明——平民的、市井的、通俗的、流行的、不协调的、复杂的。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国风”,正在向全球扩散。
厌恶这种风格的人认为它很过时,但这种风格的人觉得,自己其实是“既过时又时髦”:它里面带有某种质朴感,但和音乐融合起来又带点时尚,既过时又时髦。因此人们会觉得它有趣,就会去探究,就会被铭记。
林峥认为,“土”和“潮”的界限并非固定不变:到底什么显得朴实,什么显得时髦?有时候可能最朴实的东西恰恰最时髦。
他对此的看法更加直白:用外语演唱,由于听不懂,会让人觉得很有神秘感;但若是母语,明白了,那就不觉得神秘了。反过来,若外国人唱我的歌,他们或许也会觉得,这确实很特别。
然而,不管是“母语自卑”还是“归乡犹豫”,在揽佬看来,关于他“显得本土还是洋气”的争论毫无意义——所谓“品味”,全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外面的人佩戴金饰,我们这边戴玉石饰品,你们说这能分出什么差别?”
交谈时,他跟林峥谈及往昔港产电影,以及《黑神话:悟空》的广泛传播现象,表示这些能够反向传播的文化符号,实际上都触及了“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譬如,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行事,难道会跟外星人截然不同吗?地球居民本质相似。毕竟我们同属人类,人类天生就有共通之处。
揽佬的走红中,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海外华人的助推。
根据平台数据统计,揽佬在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听众比例非常突出,在大陆地区,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岭南文化也日益受到关注;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揽佬演唱的活络油、莲香点心以及拜神香火,可能才是最能勾起乡愁记忆的事物。
马来西亚一位华裔学者莫家浩在文集《臆造南洋》中明确表示,当地华人会将“中华”看作一种能够改造的文明载体,借此塑造了自身的地域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远方的“中华文化”与当地华人的实际生活相互交织,最终在世界各处形成了各异的社群形态。
广东人过去是海外华人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他们而言,老家是一个由“妈祖”信仰、本地方言和家族关系交织而成的模糊整体,在众多亲切的文化标志里时隐时现。
揽佬歌里充满年代感的标志,既引起了外国友人对于“华夏文明”的探究兴趣,又和海外侨胞的家族往事息息相关——塑料普通话充当着乡音的桥梁,《帝女花》演绎着往昔的朦胧;这两者的并置组合,便构成了无法重温的“唐山”(海外侨胞称呼“祖国”的特殊名词)。
当这些中国人远离故土,那些昔日的文化印记,便成了不同文明交汇的媒介,也融入了他们的人生之中。很难分清是彼此影响了对方,还是其中一方带动了变化。
1978年,思想家萨义德创建了“东方主义”这一理论,指出以往对东方国家包括中国的探究,始终采用一种“自身/他者——主导/客体”的对比框架,东方因而变成了被审视的目标,学术探讨也因此带有自大倾向。
揽佬的创作中,西方“说唱”风格与东方“广东”主题,究竟哪个更为突出,难以明确判断。
当短视频把那个持有玉牌的广东人带到视线里,他仿佛是你的家人、如同你的中学同窗、像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广”、如同“神秘的东方力量”、像个热衷于表现自我的网络名人或者什么也像不是……你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代表了一种创新的讲述方式,既非居高临下的旁观视角,也非千篇一律的布道说教,而是像坐在路边抽烟的大叔那样,用随意的语气为你道出一个地道的岭南传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