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九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了解几个?
中国历史悠久,聪明才智的人很多,荒唐的主张也不少。有些主张,乍一听像是玩笑,要是放在现在,恐怕大街小巷的老人们能谈论好几天。然而,这些主张一旦实施在古代百姓身上,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苦难。我们今天不谈论那些极其聪明的君主,也不讨论那些一挥手就能改变天地的伟人,反而想带你一起看看历代王朝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糟糕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将大好形势拱手让人,一个鲁莽的想法,真的能将万里江山和无数百姓拖入困境。不说废话,这些历史谜团,有时候比电视剧还要引人入胜。
确实,古代最为离谱的决定,并不仅仅是焚书坑儒这桩事。譬如说,在唐高宗那个年代,也发生过臭名昭著的败着——他为了取悦武则天这位受宠的妃子,竟然让她干预国家大事,任用武家宗亲。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有功之臣多次警告“小心权力被独占”,可高宗却充耳不闻。实际上,这一来,朝廷内部的氛围彻底变了:凡是“武家”的子弟,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职位,也能立刻摇身一变,变得非常显赫。民间私下议论纷纷:如今圣上心中,只挂念着那位嫔妃,哪里还顾得上百姓的生计,这种情况持续不断,甚至正直的官员如褚遂良等人,刚刚上书进谏,紧接着就被贬谪到边疆蛮荒之地,从此以后,朝廷中女性掌权的局面便一发不可收拾,难以挽回。若要询问高宗当时的心思,想来只是被一时的欢愉冲昏了头脑,却未曾料到,这决策会给国家带来长达数十年的祸患。
晋朝的失误并非仅限于八王之乱,更有其它的重大事件。其中之一便是频繁迁移都城。晋元帝为求自保,多次将国都从洛阳转移至建康。表面上看似是为了躲避战乱,但实际上给官员和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文献资料大量遗失,许多有才华的人也纷纷逃离,北方大片土地荒芜,人心涣散。许多著名家族在逃难过程中,家破人亡,损失惨重。如果询问当时民众的心境,有人便戏谑道:“祖辈的墓地都已迁往南方,连发泄怒火的地方都没有了。”在那个时期,官场之中,又有谁能够坦然承认:“这个决策是明智之举”?然而,恰恰是一次仓促的迁都行动,最终导致北方损失惨重。历史中每当提及南迁之事,人们无不感慨万千或愤慨不已,这种糟糕的决策确实极具代表性。
到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选择之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元朝的末代皇帝,也就是顺帝,曾经沉迷于“吐蕃巫术”,他采纳大臣的提议要“延请法师消灾”,并且给予丰厚的赏赐——然而治疗效果不佳,朝廷耗费了巨额财富,普通百姓却依旧有半数饿死。民间甚至有传言,皇宫之中为了祈求神灵护佑,每年都燃香聘请道士,场面颇为盛大。等到农民造反兴起,皇帝仍旧沉迷于祭拜上天求福、念诵咒语祈祷,身边近臣忍不住低声抱怨:“真是吃饱了撑的才会信神啊!”最终导致国家政权更迭,朝廷官员面对北京城变成的废墟发愣,后悔当初花钱求神拜鬼的愚蠢决定,真是差点搭上性命。
再举一位历代帝王中的杰出人物为例。后周的柴荣,多数人都称他为贤明君主,但在临终之际却偏偏听信了“托孤不传嫡”的陈旧观念——他硬是让皇位落到一个年幼孩童手中,不出几年赵匡胤便黄袍加身,宋朝取代了后周。这个决定在朝廷内部就有人暗中非议:“你即便相信天意,又怎会将整个家族的未来全然托付给孩童呢?”即便我们当下提及,依然觉得不可思议:权柄授予孩童,仅凭少数老臣家仆如何能维持长久?虽说柴荣毕生睿智,此番举措却明显弄错了方向。
要说“大国封闭”,其实明朝末年比清朝乾隆更有趣。崇祯皇帝在大明最后的几年,最痴迷的不是断绝往来,而是“防止技术外传”。他竟然下令,凡是手艺人把技术教给外国人,就按“通敌”处理。于是,锦衣卫忙得不可开交,哪怕商人带个师傅入境,都恨不得把他抓回来处死。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因此蒙冤受屈。鸦片战争爆发时,明朝虽已覆灭,但那种长期存在的“闭关锁国”观念依然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后人怎能不愤慨地斥责这种行为?只懂得守护自己的根本,最终却连命脉都被外国人夺走了——这种计算方式,实在错得离谱。
宫廷政变,向来被人当作笑话谈论,其中尤其要数唐玄宗信任杨国忠。杨国忠此人,善于言辞,经常使用阿谀奉承的手段。每当边疆将领报告“敌人入侵”,他必定回应“没有事,只是虚张声势”;西北地区发生动荡,他反而更加严厉地搜刮地方赋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安史之乱起事,京师民众四处流散,外来者一边奔逃一边指责:“陛下治理朝政一团糟,却还胡乱作为!”然而无人能劝阻玄宗——这场灾难,全因他对国忠盲目信任所致,这坏决策足以让全家丰衣足食,却令国家根基毁于一旦。
尚未讲完,清代“海禁”众所周知,但嘉靖朝还有更离奇的“妖书案”。当时市面上流传一本名为《大礼议》的短册,主要讨论是否该奉太上皇为尊。嘉靖帝怒不可遏,随即下令全国大范围搜查,哪家藏有较多书籍,便轻易被指控为“妖言惑众”。书肆闻风而动,书商夜间焚烧自家纸张唯恐招祸。有个人深夜嚎叫,说家里世代相传的《本草》还剩几页没烧掉,催促赶紧找个地方埋起来,结果非但没获得好处,反而导致文化界几个月内没人敢讲实话,直接走起了弯路,把大量残缺的典籍留给后代整理。
辽国刚建立时,有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契丹人刚进入中原,首领耶律阿保机打算把契丹旧部全部迁移到汉族地区。众人劝阻说“内部人心浮动,容易出乱”,他却执意推行。没想到,契丹本土因此变得空虚,邻近的小部落趁机发动进攻,把家乡付之一炬。契丹权贵们痛哭道:“这是把老巢送给了敌人看管。”这种做法岂不是极其愚蠢?
反复思量,自古以来,诸多错误的做法,各有其特点,有些源于认识不清,有些则出于骄傲自满,还有些是被奸人操纵了方向——然而无论过程怎样,承受苦果的终究是普通民众。若问人类能否从过往中汲取教训,只能说必须保持警醒,仔细观察,以免等到历史教训的警钟敲响头颅时才明白过失。
这些事情说出来既让人恼火又觉得好笑。唉,自古以来多少荒唐的主意,一半源于糊涂,一半出于本性。下次你再听见有人把国家大事说得头头是道,不妨琢磨一下,是不是又有什么新把戏等着进历史的“笑料馆”了?如果你也有喜欢的荒唐故事,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谁冲动行事,结果把原本不错的事情搞砸了?肯定得加上两个字——谨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