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的故事:那些年,田间地头的难忘回忆

2025-10-02 -

芒种忙,麦上场。

六月初,正值麦子成熟的季节。乡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收割麦子有五个关键环节,分别是割下、搬运、脱粒、晾晒和储存。在所有农作物的收获过程中,收割麦子是工作最繁重、最为艰辛、最为疲惫的劳动。麦子收割的辛劳和劳累,主要源于时间上的不容拖延。老话说“麦子熟了转瞬即逝,要像从虎口里抢夺粮食一样行动”“收割麦子如同救火一般”,只要麦子成熟,家里所有人不论老少,都要投入抢收麦子的行列。

回想我七岁八岁的时候,清晨天色还很暗,父亲就把我哥哥和我叫醒了。母亲已经准备好了水壶、食物和腌菜。父亲手里拿着两把锋利的镰刀。父亲迈开大步走在最前面,我们则小跑着跟在他身后。

那个年代收割全靠人手,父母弓着身子割麦子,我和哥哥负责把倒下的麦子扎成把儿,我们从天刚亮忙到太阳很高,累得浑身是汗,腰都疼得直不起来了,早饭就在田埂上吃,干粮就着咸菜喝凉水,吃完没歇着就又干起来,我和哥哥很快就跟蔫了草似的,父亲老是指着我们喊:“累也得撑着,要是耍滑,这一年咱们就别想吃到白面馒头了。””

我家田地面积超过五亩,父母俩人拿着两把镰刀,天不亮就下地,一直忙到天黑,花了三四天时间才把麦子收割完毕。接着又是捆扎麦子。麦子运到打麦场后,再把捆好的麦子解开,均匀地摊开在麦场上。一次不能摊太厚,先摊一层,用牲口拉着大石碌碡在上面碾压,人牵着牲口在打麦场上绕圈,直到麦粒脱落下来。然后清除麦秆,把碾压好的麦粒和麦糠一起扫拢。用同样的方式接着铺设,然后碾压并清扫。反复进行这些步骤,直到所有麦粒都被碾压下来。碾压出的麦粒和麦糠堆积成一个小土堆。接着用木制工具进行扬场,人站在迎风位置,用木制工具将带着麦糠的麦粒用力抛向空中,利用风力将麦糠吹走,只留下色泽金黄且颗粒饱满的麦粒。

这项工作大概要耗费半个月到二十天功夫。前提是天气晴朗,不能下雨,否则麦子就收不回来,麦穗上会冒出嫩芽,眼看即将到手的收成就会落空。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村首次有了小麦收割设备。收割设备经过的地方,麦子全都朝一个方向倒下。不再需要人力割麦,我们只需要把割好的麦子捆成捆,再把捆好的麦子运到打场的地方。这时候,几家可以合买一台拖拉机,用拖拉机来搬运麦捆,节省了大量的体力。打场的地方也安装了脱粒机器,不再需要牲畜一点一点地碾压。

孩子们负责把“麦个”送到脱粒机跟前,旁边的大人们负责脱粒工作。机器轰鸣声震天响,金黄的麦粒从机器一侧飞出,从另一侧飘散着麦穗。这项工作一个人家难以完成,需要几家一起合作,先打完这一家再轮到下一家。

又过了十多年,我们村子里出现了联合收割设备。那是一台体积庞大的机械,前方装有一个红色的圆形部件,发出轰鸣声将麦穗和麦秆全部“收集”起来,只把麦顶“排出”。收割机从田这端行驶到田那端,大人们都在地头等候,并且事先备下了数十个编织袋。收割机的长形管道垂下,金黄的麦粒便哗啦啦地倒入编织袋中。袋子装了一满袋又一满袋。大人装袋子,小孩用布条扎紧袋子口。

五亩多地,收割机一次性搞定收割和脱粒,耗时不到一个小时。接着用拖拉机运回粮仓,所有步骤合并起来,一天之内就能全部搞定。不过那个年代收割机数量有限,一个村通常只有一两台,村民们需要轮流等候,依次使用。

现在,我们村以及邻近的村落都成立了农业合作组织。机械化作业,只需一台设备,一名操作员,数百亩麦子就能在两三个小时内完成收割入库。合作组织将分散资源整合起来,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开支。当代的耕作者不再像往昔那样辛苦劳作,他们转变为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管理。

又到芒种时节,我仿佛又闻到了家乡的麦香。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5日 20 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