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社恐宅男意外成顶流,全网为何为之着迷?

2025-10-03 -

凌晨四点钟,鸭脷洲海鲜市场的灯光依然亮着,空气中弥漫着鱼类的腥气,夹杂着海水的潮气,扑入人的鼻腔。

黎子安身披陈年汗衫,盘腿坐在一篓鲶鱼旁边,指尖轻抚鱼鳃部位——这个动作他持续了二十年,然而每次都仿佛初次接触般谨慎

邻边商贩打了个哈欠,提及“黎师傅今晚将表演戏法”,他轻笑一声不回应,挑选了两尾状态最好的鱼,放入保温容器,随后转身消失在暮色之中。

这个场景没有被记录下来,然而它所展现的,比《一饭封神》中所有的近景镜头,都更加贴近他本来的面貌。

那个在电视上把牛肝菌填入惠灵顿酥皮因而让米其林美食家们全都静默不语的“微醺名厨”,私下里其实是个连手机留言都要积存三天才肯回复的害羞者。

他最担忧的并非热油飞溅到脸上,而是聚会时总有人举着手机凑近要拍照留念——每逢此刻,他会本能地伸手进衣袋摸索那个乒乓球,仿佛视其为护身符一般。

某个时刻节目拍摄完毕,相关职员察觉到更衣室方向响起阵阵撞击声响,开门后发现他正对着墙面反复练习发球动作,表示这种活动有助于整理思绪,让纷乱的念头变得清晰。

的厨房永远有股奇怪的节奏。

中午备菜时分异常混乱,切菜声、烤箱提示音、新员工的粤语呼喊交织在一起;然而下午三点一到,他突然叫停,要求所有人暂停工作去听黑胶唱片——昨天播放的是比尔·埃文斯的音乐,今天或许会换成张国荣的《风继续吹》。

他说食材也需要“喘口气”,就像人绷太紧会断。

这个做法使邻近大厦的办公人员感到不解:为何那家星级饭店下午三点会传来某首乐曲的声响?

最绝的是菜单,或者说根本没有菜单。

有天来了对北京情侣,女孩想吃海胆,男孩要牛排。

他立刻将新购的镜贝打开,取下贝柱切成小块,与海胆混合,平铺在略带焦边的牛排表面,再浇上少许由鸡骨熬制成的酱汁。

结账时,男孩直视盘子询问“这道菜叫什么名字”,他擦了擦手,接着说“今天是星期二”。

他们渐渐成了常客,每次到访都会询问“今日是几日”,这成了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疫情那三年,香港餐厅倒了一大片。

生存技巧在于处理三刀鱼时,将鱼鳍单独放置,制作成刺身拼盘,并夹在米饭上——接收外卖的人看到后,会露出会心表情,仿佛遇到一个并不好笑的冷段子。

现在露台上添置了几张折叠式餐桌,他执意要选用渔民废弃的旧渔网充当桌布,理由是“能带来海洋的气息”。

有客人觉得东西不舒适,他立刻送上一双护腕,说先凑合用,这网子前天还用来捕你要的湖鲜。

他最近利用周末时间开办了小型教学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求参加者携带一件与外婆有关的物品。

有人带了樟木饭勺,有人带了缺角的搪瓷碗。

他指示这些人借助携带的工具充当模具制作糕点,最终蒸制出的食物形态各异,然而每个人品尝时都吃得满脸通红。

有位学员之后留言,说,他母亲总是责备他煮的饭粒不均匀,原来是因为他的外婆当年用那把饭勺教她,外婆当时说,米粒要分开,才能记住谁对你好。

他有时会前往加利福尼亚州,不过不再光顾那些高级食肆,而是径直走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侧门,去那里的一家越南风味小吃店用餐。

老板记住了那位总要加九层塔的亚洲面孔,却没意识到他当年就是这家店吃下那碗生牛肉粉,从而选择了放弃学业去学做厨师的。

上回返家,老板的闺女在结账处竖了个牌子,上头写着“今日限定——匠人牛肉面”,他盯了许久,末了将牌子悄然收入怀中。

说到底,黎子安所有的“随意”底下都藏着极度的固执。

他从不依赖既定餐单,却每日准时光顾某处鱼摊;他乐于与陌生人探讨厨艺理念,却从不更新社交动态;他视购物为褒奖,称挑选食材时的心跳,犹如初次与心仪之人相牵的悸动。

这些纷杂的冲突交织一处,反倒造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原来能力出众之辈,并非将日子过得如诗一般,而是把诗意融入了清晨鱼市场的气息之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