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慰孤独的歌曲里藏着什么?作词人生命中的刺揭晓

2025-10-04 -

“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谁能预计后果?”

——词人·黄霑

逝于2004年11月24日

出自作品:《笑看风云》

01.

1984年,高晓松读初三,他的同桌是一位女生。他们俩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就在他们快要产生青涩情愫的时候,却遭遇了班上其他女同学的无端告发。

那位老师试图阻止学生私下交往,于是立刻调整了高晓松的位置。那个时期,大紧的承受能力不像后来那样强,在大家的起哄下,他感到很不好意思,和女孩子一样害羞,整个学期里,他都尽量避免和对方对视。

临近学期末有一次模拟测验,数学试卷最后那道题格外棘手,几乎无人能解,高晓松回到教室核对分数,得知大家都没有答对,他来到黑板前,发现不少同学正围着讨论那道难题,有人正在黑板上演算,高晓松连忙上前询问

“这题的答案,是173吗?”

演算题目的同学随口答应:“是173。”

高晓松脸一扬,正好和女孩儿目光撞上。

自从那目光映入眼帘,大紧便对那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每个夜晚,他总是难以入眠,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她的喜怒哀乐。他内心深感忧虑,暗自思忖,自己已对她倾心。据传那姑娘的父母在将台路担任教师,他便经常骑自行车前往那个区域游荡,有时一待就是两三个钟头。每次归来时,他总是满心失落。直到他完成学业、升入高中,遇到了另一位女性,这份失意之情才得以终结。

多年以后,大紧成为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杰出人才,备受瞩目。某天,他同寝室的室友向他请求,能否带他前往女生宿舍参观一下。由于清华女生数量有限,高晓松觉得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便答应帮忙。他声称要引荐一位高中时期的老同学,于是带着室友前往另一系的女生宿舍进行拜访。然而,意外的是,高中时期的老同学并不在场,开门迎接他们的,反而是当年曾经同窗的伙伴。

高晓松领着同窗进入屋内,与姑娘相对而坐,苦思冥想许久,仍无计可施。他随即发问:“说来也巧,你是否记得我们往昔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的那道题目?又是否清楚那道题目的正确答案?”

姑娘笑了笑,对高晓松说:“是173。”

当时,天色渐暗,他独自安静,时光中的些许失落,接连不断。这种学生时期的忧郁,长久缠绕在他心头,难以消除。因此,他弹奏摇滚时,常常创作一些婉转的曲子。听说其中一首,是以某个德国民歌为蓝本改写的。这首歌在1994年的高校文艺演出上,被老狼演绎得广受欢迎。

名字就叫《同桌的你》。

那些诸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以及《恋恋风尘》之类的作品,无不透露出大紧对大学时光的深深眷恋,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淡淡忧伤,也是情感抒发的小小篇章。从文学创作的视角来看,高老师笔下的故事确实阐明了某个观点:

一位艺术家,毕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始终与个人经历中的某个痛楚紧密相连。

02.

某些人声称,梁伟文是因为看到《红楼梦》中的“梦”字,将其分开,因而取名为“林夕”,这完全是谣言。实际上,他的笔名来历,倒是与黄霑有关联。

黄霑此人放荡不羁,与林燕妮纠缠多年。林燕妮有个弟弟,创作《千千阙歌》的林振强,是梁伟文的崇拜对象。为了表达对偶像的敬意,他决定使用“林”作为自己的姓氏。当时正好有一本《红楼梦》,觉得“梦”字富有韵味,因此他给自己取名林夕。

1991年,黄霑与林燕妮结束关系,心情十分沉重。同年举行的金像奖颁奖礼上,罗大佑为梅艳芳创作的《仿佛故人》获得最佳电影歌曲奖。《仿佛》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已经更名的梁伟文。这一年,达明一派宣告停止活动,黄耀明与罗大佑的音乐公司签约合作。当时为罗大佑工作的林夕,遇到了人生中的挫折。

林燕妮这位名满一时的才女,曾创作过一篇广为流传的散文,其标题为《一见杨过误终身》。而林夕如果来表达这个意思,他认为更贴切的表述应该是“一见小明误终身”。

没有黄耀明,就没有日后的金句。

林夕刚参加工作时,在香港大学担任教学助理。说来巧合,他高中阶段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却意外展现出文学方面的才能,不知不觉进入港大,成为黄老的弟子。那时梁伟文,是个典型的叛逆青年,经常留有非常特别的发型。直到1985年林夕创作首部作品《曾经》,罗大佑正好在香港开拓事业,他于是离开教师岗位,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歌词创作中去。

1991年,林夕因《似》在金像奖上大放异彩,同时摘得十大中文金曲最佳填词奖。早前的歌词创作,多少带有罗大佑的印记,个人特色尚未充分展现。自《似》问世以来,他那种哀婉、绮丽,令人难以察觉的深刻,便逐渐形成。

仅仅文字风格与众不同是不够的,一个优秀的作词者,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产品负责人。需要学会根据歌手的特点进行创作。林夕正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张亚东为王菲制作专辑完成之后,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能很快把握住歌手的特质,写出最能体现其独特性的作品。

王菲不用多言,所谓“无名之合”,彼此相知之深显而易见。王菲演绎林夕词作,通常不细看文本,也不深究内涵,进录音棚便开始演唱。一首《约定》,两小时便顺利完成。张国荣曾致电询问林夕,是否看过《虚假凤凰》,其中包含“I am what I am”一句,想以此作为新歌的开篇。林夕回应称无碍。张国荣则笑着说,自己还没决定要写什么主题。林夕也笑道,你不是想出柜嘛!我还不懂你?

这就有了那首经典的《我》。

林夕为众多歌手创作的歌曲,大多是根据歌手特点量身定做的,并非泛泛之作。以潘玮柏的《不得不爱》、莫文蔚的《洗澡时唱的歌》、卫兰的《街灯晚餐》为例,这些作品都十分注重贴合歌手的个人风格与情感状态。他也为古巨基谱写过《啦啦》,整首歌从头到尾充满欢快的啦声,听完后让人脑海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想法

钱真好骗。

这些词,没有林夕本人的故事。

他的藏品中仅有少数几件,悄悄放入了黄耀明那里。最先收藏的,是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歌词里“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明显指向黄耀明。另外在何某诗的《忘》中,林夕饱含深情地写道,“黄是你的姓,红是你爱的,就当做常识”。林夕如同一个谨慎的怀春姑娘,将满腔爱意,在字里行间细腻地编织进歌曲里。

有人问过他,创作若是一块饼,分给歌手,谁分得多些,他回应说,黄耀明分不到,他是“饼”的源头,当年,林夕获邀评选十大词人,并自选作品参评,他提交了《春光乍泄》,评委们很不明白,提交后,他果然没得头奖,但他毫不在意

之后出版了《林夕字传》,其中开篇收录的是《春光》这首歌。收尾曲目则选用了黄耀明的《下一站天国》。有弟子林若宁进行说明,

那都是明哥的功劳。《春光》是他重新出山时的作品,他认为很有保存意义。

但是,花朵渴望靠近,溪水却保持冷漠。从开始到结束,黄耀明始终把林夕当作朋友,没有打算发展爱情。他希望两人能成为伴侣,林夕却拒绝与他建立亲密关系。

得不到这份爱,令林夕有着锥心之痛。

03.

这痛究竟有多深?许多年过去了,林夕仍然无法忘记他和黄耀明前往东京的那次旅程。1993年的冬天,他和黄耀明一同前往东京观赏U2的现场演出。在流传甚广的故事里,林夕约黄耀明在二丁目碰面。他等了黄耀明整整三个小时,对方却始终没有出现。

听着咖啡厅里的音乐,只剩满心孤凄。

回到香港,林夕创作了《再见二丁目》这首歌。整首歌曲倾吐真情,给予自己慰藉。当歌曲传到杨千嬅那里,林夕因此陷入沉默。从那时起,他将最美好的词句都赠予了她。

自从她演唱完《再见二丁目》,我就明白她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人,我所有的亲身经历,都成为了千嬅歌曲的创作素材,聆听她的专辑,仿佛就是在聆听我自己的过往经历。

林夕赴东京期间,确实深刻体会到了失恋的苦涩感受,这个感悟在他众多文章和杂记里反复提及。

在《花絮》那篇文章里,有提到黄耀明曾经在现场演唱会上给自己讲解过U2的《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歌词,他谈到自己平时从不记日记,不过他和黄耀明一起录音的那些个夜晚,却总能让他洋洋洒洒写出好几百字,甚至几万字的内容,而且从不间断。

《直到…》这首歌中,歌词提出疑问,"我向你伸出臂膀是新生还是灭亡?"这番话似乎在描述一段情感纠葛。黄的出现,化作林夕的创作灵感,却也令他备受煎熬。林夕本就患有心理疾病,在最为难熬的时期,感受不到关爱,无法排解内心苦闷,甚至产生过沉溺水中的念头。

之后接触佛学,林夕决心放下执念,那时,正值天后与窦唯感情破裂。他在艺术道路上转变方向,想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很快便创作了歌曲《百年孤寂》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没什么执着。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本来没因果。

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林夕逐渐领悟到,若不能得到某人,便只能抚慰自己的心灵,多年以后,他将这种感悟融入《富士山下》,并且向众人表明,

喜欢一个人,如同喜欢富士山,你无法占有富士山,感情也是如此,欣赏一番也就满足了。

在《富》这本书里,林夕还是记挂着1993年的东京,他写道要放下彼此的纠葛,因为樱花已经开放好几次,东京的一趟行程,早在当时就显得比一生更加短暂,这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

陈奕迅演绎这首歌,东京之行已经过去了十三载。这十三年间,林夕因爱而不得的痛苦,让他落笔时字字锋利,句句含泪,反复揭示那些不被爱者的心路历程。特别要提的是,据说男人不该听《七友》,女人不该听《钟无艳》。

《七友》中那句“有谁体恤过我的心情,用温柔抚平我的创伤,能获得的慰藉是失恋者获救后对忠诚的犬十分感激”,不知让多少追求者陷入沉思。《钟无艳》里那句“你持续不断的夸奖,却不够资格相守,在你难过时必须寻求我才能排遣,我情愿做陪衬,也是带着伤感地欣喜”,又不知让多少渴望爱情却无法得到的女性黯然神伤。

林夕本人也曾提及,情感真挚,又怎会缺少动人语句,面对红尘男女情感破裂的现实,他能构思出千万种表达方式,这些方式虽然众多,但大多有着相似的基调,借用陈世镶先生赏析金大侠《天龙八部》时说过的一句话便是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在《K歌之王》中,他写道“我猜想若是歌声饱含深情,你或许会多些在意”,在《兄妹》里,他写道“我所求的她不给予,如同小贼般卑微”,在《明年今日》里,他写道“于有限的生命里遇见你,竟耗尽所有好运气”,就连那首劝人释怀的《人来人往》,也令人心碎地唱到:闭上双眼你最思念谁,睁开双眼身边却是谁。

这一切,大概都是黄耀明所赐。

而这根刺,到头来也无非像他自己在粤语版《滚滚红尘》里写的:

或者这就是荣耀,让所有今生都不爱慕我的人,后代不断散播他与我暗地里相恋的流言。

04.

林夕的核心情感基调是“求而不得”,而李宗盛的主要情感基调则是“难以割舍”。林夕笔下多描绘的是对某个人的深深迷恋,李宗盛则最擅长表现一段关系结束后,在漫长时光中不断起伏、反复萦绕,是品味过后的怅惘。

三十岁那年,李宗盛尚未加入滚石唱片,而是在父亲经营的自来水店工作,好友张培仁经常来此玩电子游戏,他便一边弹吉他一边谱曲填词,创作完成后会唱给张培仁听,有时会唱到泣不成声。完成张艾嘉的专辑录制后,他获得了第一张唱片的发行资格,这张名为《生命中的精灵》的专辑,全部歌曲都是为悼念一段逝去的恋情而作。

倾心之人,是个圈外人。传闻她后来去了洛杉矶,老李曾派遣熟人前去问候。创作《生命》期间,“难以释怀”的情绪,尚未如此显著。归根结底,这个女子仅是他生命里的微不足道的小困扰,稍稍忍耐便已忘却。

真正的刺,是林忆莲。

那个时代,老李还叫别的名字,是明新工专里成绩不佳的学生。当时台湾的民歌风潮正盛,李宗盛也只算是个不起眼的人物。相比之下,他当时的女友郑怡却已经很有名气。有趣的是,郑怡的专辑原定由侯德健制作,侯德健临时赶回大陆,李宗盛就此获得了机会,从而踏入了音乐圈。

创作完《生命》之后,一个全新时期就此开启。在情感领域,个体微不足道的希望,以及短暂的失意,都由李宗盛精准描绘。凭借非凡的敏锐度,昔日的李阿宗迅速成长为滚石黄金年代的核心制作才俊。

李宗盛和林夕一样,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音乐制作人。他为歌手量身定制音乐风格,技艺精湛。陈淑桦早期走清纯路线,他观察后认为清纯歌手众多,她并不突出。于是建议她改变形象,剪短发后演唱《梦醒时分》,歌曲迅速走红。赵传外貌平平,他巧妙利用这一特点,创作了《我是一只小小鸟》,歌曲很快传遍全国。

最能体现老李笔力的,自然还是《漂洋过海来看你》和《领悟》。

那个是金智娟的经历,这个是辛晓琪的伤痛。和老李谈完那段不可告人的过往之后,他正吃着牛肉面,就在那家店里构思出了词句。金智娟进入录音棚,唱到第二个词组时就痛哭不止。他唱到“如果我们之间的感情是场错事,希望你我没有承受无谓的苦难”,同样让辛晓琪哭得不能自已。老李的文字,没有林夕那样如刀割般惨烈,只是用朴素的言辞,却轻易击中了听众的心房。

老李的文学传承由来已久,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他不同于黄霑、林夕那样毕业于港大中文系。一个连高中考试都倍感吃力的人,却能够借助最基础的汉字排列,逐字逐句地洞察人心,除了称其为“天才”,再也寻不到其他合适的评价。

如此卓越非凡的天才,如此敏锐细腻的情感体察,为他人谱曲,已是鞭辟入里,那独自抒发内心感受,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1992年,林忆莲登台,促使李宗盛后来创作个人经历相关作品。

那个时期,林忆莲尚未成名。有位人士将她引荐给老李。老李刚刚促成了陈淑桦的百万唱片,因而并未重视。林忆莲后来加盟飞碟,立刻声名鹊起。老李作为滚石的支柱,竞争意识非常旺盛,决心要将林忆莲争取过来。为此创作了那首《当爱已成往事》。

老李向林小姐郑重承诺,这件作品是专门为她准备的,她一唱就能走红,但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到他们滚石公司来,他会帮助她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结果这首歌,最后成了他为自己写的。

05.

1994年,李宗开举办了一场名为“暂别演唱会”的活动,理由是工作过度疲惫,必须进行一段休整。在这次演唱会上,林忆莲以特邀表演者的身份出现,与他共同演绎了《当爱已成往事》这首歌曲。

介绍林小姐出场时,老李喜笑颜开,高兴得手都不知该往哪儿往。

后来有人分析,老李暂时离开滚石,并非因为工作负担重,而是要应对私人情感问题。在原配和林小姐之间,他需要明确最终选择谁继续交往。

1989年,李宗盛在完成陈淑桦的《梦醒时分》之后,确立了他在音乐界的权威地位,无人能及。滚石公司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持续推出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他接连不断地创作出一张张广受好评的专辑,屡创销售佳绩。在录制《梦醒》期间,他大约有十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家。与此同时,他与原配朱卫茵的感情逐渐疏远,关系变得冷淡。

那迟迟不至的顿悟,以及难得一见的杰出歌者,都令老李倍感烦恼。恰逢其时,林忆莲到访。他们一同经历构思,共同参与录制,并负责后续的推广工作,老李逐渐察觉:这位女士,实为他的艺术灵感之源。

朱卫茵身边不少人提醒她,老李和林忆莲关系非同一般,担心会出问题。朱卫茵却显得非常豁达,毫不在意。她丈夫在台上表演,她依然到场加油。然而,李宗盛声称去加拿大是为了事业发展,实际上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绪。当时林忆莲也被各种传言困扰,心情十分低落。老李终究没能抵挡住诱惑,在林忆莲家门口坐了一整夜,最终选择了林忆莲。

回台岛后,写下那首《为你我受冷风吹》。

半载光阴荏苒,李宗盛与朱卫茵分道扬镳。朱卫茵对此毫不在意,心中毫无芥蒂。二人之间的情分,早已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朱卫茵在公开场合坦言,婚姻破裂是双方均有责任,并非单方面之过。朱卫茵后来出版书籍,李宗盛还为此撰写了序言,其中引用了《领悟》中的经典歌词。

1998年,老李与林忆莲因孩子步入婚姻殿堂。二人皆是业内翘楚,本应佳作不断。然而林忆莲与朱卫茵迥异,她不满足于家庭生活。两位艺术家个性鲜明,又都渴求艺术突破,感情升温后,激情不再,转为争执。

这一回,老李又用上了那句词。

二零零四年,当《十面埋伏》举行首场放映活动,李宗盛演绎完《爱的代价》歌曲,他同时公开了与伴侣解除婚姻关系的决定。

如果我们的感情实属偏差,希望彼此都不会徒劳付出。SANDY,愿你获得美满,寻得你心中所珍视的。

后来那段时间,李先生离开了那个公司,他自己开始做吉他牌子,然后就不再管音乐圈的事了。虽然有时候也弄弄唱片,但已经没法再回到以前在滚石时的巅峰状态了。他只是随便组组队伍,办办演出。就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这辈子的事,都写成了一首歌,叫《写给自己的歌》。

是不能原谅,却无法阻挡,

爱意在夜里翻墙。

是空空荡荡,却嗡嗡作响,

谁在你心里放冷枪。

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

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

后来举办音乐盛会,演绎《情感的代价》时,李宗盛多次情绪激动。紧接着演唱《爱已远去》篇章,又出现气息不继的状况。和朱卫茵解除关系后,他还能平静地撰写序言。然而与林忆莲结束合作后,却常常避免公开同台。外界无从得知,那段长达六年的婚姻,他们究竟经历了多少波折。不过从反复的哽咽声中,可以窥见老李内心,并非轻易就能放下过往。

老李毕生,为众多歌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的感人肺腑,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凄凉哀伤,然而要说真正刻骨铭心,还得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这首曲子。

三十岁那年,他创作了《生命中的精灵》,倾注了全部心血,却依然无法比得上这首歌的分量之重。老李将饱经风霜、历经情海沉浮却始终无法释怀的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唯有与老李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才能从中感受到时光的沧桑。

一首《给自己的歌》,暴露了老李的软肋。

林忆莲这根刺,到头来就像他歌里写的:

“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

06.

1994年,老狼在演唱《同桌的你》的晚会上,与卢庚戌共同演绎了《成长》这首歌。随后,卢庚戌组建了一个名为“水木年华”的团队。这个组合最初的成员中,除了李健,还包括姚勇。姚勇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亲戚。

姚勇决心投身摇滚乐坛,王小波却劝他专心学业,以免日后经济拮据,承受巨大压力。

姚勇说:“我不怕,痛苦是艺术的源泉。”

王小波告诫他,要观察巩俐演绎秋菊时的状态,秋菊承受着巨大压力,但巩俐本人却不受其影响,歌手演唱《黄土高坡》时,自己并不居住在土窑洞,反而穿着华丽服饰,这表明他人的苦难才是艺术创作的动力,而自身的痛苦则只能成为他人艺术表现的素材。

姚勇听了之后觉得很有启发,他努力学习了之后,为马化腾编写了一个《QQ炫舞》,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王小波规劝他的外甥,目的在于让他端正作为舅舅的态度。凭借他的文学建树,他非常清楚苦难对创作的价值,否则也无法创作出《黄金时代》。你要是不信,就去阅读他的《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就能明白这个年轻人承受了多大的折磨。对于创作者而言,这种心魔,一辈子都难以摆脱。只有亲身感受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才能写出令人感动的精彩语句。

缺少从黄耀明那里感受过的深切哀伤,林夕怎会有那么多凄美动人的词句,使听众的心,在哀愁里沉溺,又在哀愁里获得宽慰。缺少了从林忆莲那里体会到的难以割舍的纠结,老李怎能写出那一句“渴求却无法拥有,你怎奈人生苦”,让步入中年的男儿们在歌厅中或沉默不语,或抑扬顿挫,寻得自己内心的独白?

他们的伤痕,分别留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刻下深深印记,经过那生花妙笔雕琢,便替那些心中有话却不知如何诉说的人,道出了孤独情怀。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渴望却无法得到的人,他心中默念的,林夕都替他倾诉了;也都有想要放下却难以释怀的过往,他甘美的与苦涩的回忆,老李都为他代为陈述了。

青少年时期,我结识了一位挚友,他深深爱慕着一位姑娘长达十年之久,QQ的头像、手机屏保、电脑的桌面背景,全都与那位姑娘紧密相连,进入大学之后,他积攒了好多好多前往姑娘所在城市的火车票票根,在漫长的岁月里,他的手机提示音,始终是《富士山下》,QQ空间的背景旋律,也一直是《七友》。

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情,便发觉世间确有无数爱乐之人,在林夕和李宗盛的词作中,寻觅着契合心意的词句,这实在是一种苦乐参半的感受。

黄老邪在《笑看风云》里写:

“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谁能预计后果。”

林夕和老李因生命中的尖锐之物而感到痛苦,最终却将苦难中的情仇,转化成能够抚慰众多心碎者的良方,他们当初是否预见到这个结果,实在难以说清。

终究一个造物者,若能以自身经历,抚慰一个个寂寞的灵魂,助他们排解情爱的痛楚,便恰如老李所言:

“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就算终于忘了,也值了。”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花絮》,林夕

《林夕字传》,同上

《晓年鉴》,高晓松

《一路星光·李宗盛》,音乐传奇

《听说·青年李宗盛》,马世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