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不享没苦硬吃?安徽老太太遭全网吐槽,令人窒息
2024年6月,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该视频的拍摄地点是医疗机构,画面中的主要人物是两位老年女性。
那位身穿红衣的老年女性,无视自身健康状况,在田地里辛苦劳作,硬是收集了四十斤重的麦子,最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如今已经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日已超过半月。
穿花的那个老婆婆,她的儿子和女儿请了五天假,路上花了四千多元,送她八百斤小麦,一百斤蚕豆。
民众们一致议论纷纷,认为:年长者们总是,好事自己不沾,困难偏要承担。身体没毛病时,故意去寻病痛,真生了病,又硬撑着不休息。
恰好,在社交平台讨论“你见过最不实用的节省方式有哪些”的话题时,网友回应:
前男友的爹妈,都是学校里的老师,家里有两处房产,钱财方面完全不用发愁,只不过他们在用钱上极其吝啬,到了极点。
家里的马桶已经服务了十几年,水箱和盖子都出现了故障,不允许更换新的,只能继续蹲着使用。
某日,他的母亲因为长时间跪着,双腿感到麻木,突然向后倒去,不慎跌落在马桶之中,导致尾椎骨发生骨折,治疗所产生的费用高达一万多元,其中自付的部分足以购置五个全新的马桶。
新安装的坐便器使用时间不长,同社区很快又增设了公共卫生间,因为节水考虑,两位老人不再在家中解大手,每日都去公共卫生间解决。
有一天半夜11点多,他父亲着急上厕所,急急忙忙往公厕去,
天色已晚,地面湿滑,突然间跌倒在地,手腕和小腿同时断裂,治疗费用高达十万余元,其中自付的部分足以支付长达十年的水费开支。
还有其他网友分享的,故意把自己弄感冒以吃掉快过期的药;
新鲜水果不吃,先吃坏水果,结果一箱子水果全部烂掉;
那些价格不菲且品质上乘的食材,总是被舍不得立刻享用的主人,反复搁置,直到快要腐坏变质时才被迫取用,这类浪费成性的习惯。
让人感到极度压抑,同时还忍不住发出深刻疑问:年长者这样行事,究竟意欲何为?
历史经历影响
很多老人坚持极端节省的生活方式,这通常源于他们内心的担忧。这种担忧表现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们觉得手头的物质条件随时可能中断。
之前接受过我询问的一些年长者,在谈及为何要“节省积攒”时,都表达了相似的见解:
倘若未来没有食物来源了怎么办?目前储备的这些物资,至少可以延长几天的生存期。
虚拟物品依托于电子设备,极不稳定,一旦全球断电,你们保存在网络中的资金便无法提取。
一些年长者都曾承受过物资匮乏的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树木的皮和野外的草都被搜刮一空,人们饥饿到只能啃食泥土
那段体验在他们每个人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使他们认定所有食物都十分珍贵,既要妥善保管,也不得随意丢弃。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
人的需求逐步提高,首先有基本的生存要求,接着是获得保障的需求,然后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再往后是赢得他人认可和尊重的渴望,最后是追求个人潜能充分发挥的境界。
首要的根本的需求,涉及身体生存与安全稳定,所有后续的心理成长,均需以此为根基展开。
对于饱经战乱沧桑的长者而言,生理层面的温饱与安全是唯一看重的,其他方面均属次要
节省能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愉悦,这是他们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社会角色退化
我们曾经目睹过,或者亲身感受过,那些固执己见难以劝说的长者;
他们一意孤行,只盯着自己偏爱的方面,不去理会其他要素,也不考虑将来要付出的代价。
《稀缺》一书中曾说到:“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来源。”
许多长者认为,自身的光阴与财富就是光阴与财富,对于子女们为他们付出的诸多,他们却全然没有察觉。
由于他们时刻约束自己,见识变得狭隘,思想受到局限,只在乎当下、短暂、个人的好处,无法发现事物的真正意义,只能明白事物的标价。
这或许源于,到了晚年阶段,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步衰退,导致其对子女的影响力以及生活上的自主性,都跟从前相比显著减弱。
退出工作岗位后,原有社会身份的消逝使他们慢慢感到一种失落和焦虑,这种时候,节省开支便成了他们获得心理稳定的一种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戴西和瑞安·理查德提出的“自我决定论”指出,自主感和控制感对于个体心理的健康至关重要。
老年群体倾向于过度节省,这其实是为了缓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无力情绪,节俭能给予他们一种可把握的、稳固的安宁感。
部分年长者,总是有意将自身位置摆得很靠后,必须经过再三邀请,才肯入座用膳;他们惯于用老派方式教育下一代,即便遭到儿女责备,也绝不调整。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老人在控制感之外,寻求自己舒适区的表现。
代际观念和生活模式
当代年轻人自幼便享有丰衣足食的条件,而年长者则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期,这两者之间在金钱看法上有着显著的不同。
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个专门术语,称之为“飞去来器效应”;这种效应的命名依据,源于澳洲原住民所运用的一种兵器;该兵器外观类似于飞镖;其独特之处在于,投掷出去之后,能够沿着预设的轨迹返回。
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个专门术语,用来描述目标设定与实际效果出现巨大偏差的情况,这个术语叫做“飞去来器效应”,它常常体现在诸如节省少量开支却导致更大花费的决策行为上。
不只是年长者,部分家境欠佳或父母教养方式欠妥的年轻人,同样会显现出与年长者类似的“自我价值感偏低”现象。
网友们戏称:“抠抠搜搜花了很多钱,机机灵灵吃了很多亏。”
他们会在渴望昂贵零食水果时,选择经济实惠的替代品,却无意间购买过量,最后发现实际支出超过了昂贵食物的成本。
对于心仪的昂贵服饰,内心犹豫不决不愿下单,转而购入两件价格低廉的替代品,没过多久便发现廉价衣物容易损坏,最终结果还是选择了原本看中的那件。
然而,与年长者有所区别的是,青年人的经济落差并未根深蒂固,一旦他们具备自主谋生的能力,便会立刻改善自身的物质条件,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心理弥补方式,用来填补他们过去未曾体验过的事物与生活。
年长者历经岁月的沉淀,他们的认知与看法已难更改,即便在物质丰裕的当下,他们依然会为节省开支而牺牲自身的舒适度。
探究了年长者过度节省用度的深层心理动因,可以发现他们内心实质上充满焦躁情绪和无力感。
这些节俭习惯表明老一辈人已被新时代的浪潮抛在后面,他们只能坚持老办法,在时代洪流里寻求稳定感。
我们应当探究,怎样才能让长者更顺畅地适应社会,摆脱过于节省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限制和内心冲突。
希望老年群体很快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下,也能充分体验人生的多姿多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