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温儒敏教授40年研究成果,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研读会在京召开

2025-10-08 -

2021年4月9日,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办了一场名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学术”的系列研读会,该会议聚焦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现状及前瞻”,并围绕温儒敏新出版的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展开讨论。这本书一共收录了57篇文稿,分为鲁迅研究、作家作品探讨、文学流派与文学评论探讨以及学科发展探讨四个板块,系统展示了温老师数十年的学术积累。

这部自选集展现了新时期至今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现代文学史创作的范围与衡量标准,阐释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新兴传统的意义,开辟了文学生活研究的领域,提出了诸多关键议题。

研讨活动中,北京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领域专家温儒敏,梳理了个人数十载的从教经历,分别涉及学问探索、讲台实践以及语言培育这三个层面,指出当代文学领域不应局限视野,需具备议题洞察力与批判性思维,对社会各层面进步进行自觉的审视与诘问,同时要时刻准备着应对新情况并持续关注,平衡好教育者与研究者两种角色,将学术追求转化为终身事业,并致力于服务社会大众。

温儒敏教授将担任本次研读会的主讲人,吴晓东教授则负责会议的主持工作。多位学者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与会者逐一分享了各自的体会和看法。

研讨会现场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首先点明温儒敏强调鲁迅作为精神界战士重要意义的必要性,他指出文学研究必须坚守原则,要用现代人的语言,而非外国人的语言,也不是古人的语言,要说自己的语言,而不是他人的语言,要说真诚的语言,而不是违心的假话。温儒敏十分重视文学研究领域范围及其价值评判标准,坚持守正出新,这是他学术理念的核心要素,也是他学术教育实践的主要特质和重要成就。现阶段现代文学领域的学术探讨,应该以具体作家及其作品为立足点,重新审视基本认知,回归文学本质。他强调现代文学研究需要充满活力,介入当代价值的塑造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应该特别留意现实中潜藏或显现的现代文学传承,至于后疫情时期现代文学教育怎样发掘并唤醒这些新兴传统,怎样掌握现代文学学科的新契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平原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者,能够深刻洞察世事人情,他着重评价了温儒敏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其组织学术活动方面的才能,并且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视角,对温儒敏的业绩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他认为《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这篇文章,鲜明地展示了温儒敏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文章内容的挑选,以及探讨问题的角度,都与他所持有的身份观念和自我认知紧密相连。

陈平原认为,若将比较文学研究融入温儒敏的《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研究将更加全面。他还点明温儒敏在论述现代文学时存在的不足,不仅因其研究者身份,也受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立场左右,导致其纠正偏差时存在局限。温儒敏关于现代文学虚无化倾向、现代文学汉学视角等问题的见解十分深刻,对现代文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勇强调温儒敏所提“文学生活”议题的意义重大,文学正以零散的、普遍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如何应对这一现象是个难题,重视大众的文学生活是研究这个课题的关键所在。研究文学日常对于拓展学术领域有显著作用,分析读者反响及参与过程使文学发展过程更全面。此外文学日常为经典著作与民众沟通开辟了通道,具备清晰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同样重视文化生存状况,指出文学创造必须立足于实在的人物与事件,不宜仅探讨文化体制,而温儒敏的“文化生存”开辟了极具成效的新路径。文化内在的运作及外在的关联都蕴含着广阔的探索余地,读者鉴赏习惯的养成、读者与创作者的交流沟通,乃至一个时期对文化的认知深度,均能构成深入研究的领域。温儒敏参与语文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将大众文学生活融入其中,同时将大众精神生活也包含进去,这种做法非常有意义。

温儒敏的治学风格,王中忱教授概括为周全且匀称。其一,表现在见识与气度上,纵向看以当代小说为根基,同时密切注视正在发生的文学动态,甚至直接评述当下的文学现象。其二,横向看很早就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尝试在世界文学的宏大框架中审视中国文学,体现开阔的视野。全面性和均衡性还体现在理论探讨、文本解读,以及文学史现象的理解上,温儒敏在多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并且整体上维持着平衡状态,温儒敏撰写的学术文章不浮夸不煽动情绪,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创新精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把温儒敏归入王瑶的学术脉络,指出温儒敏承袭了王瑶先生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展现出卓越的宏观视野与折中态度,并且和王瑶一样,兼具学者风范与战斗精神。温儒敏在《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一文中,同样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兼具当下的思考和人文关怀。温儒敏对鲁迅的探讨既关注新兴议题和长远方向,例如鲁迅与中国文化变迁的关联,鲁迅在当下的意义等等,同时又将叙事理论同文学评论融合,这对扩大叙事学研究的范畴以及构建文学评论的范式具有重要价值。

温儒敏

贺桂梅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者,梳理了当代文学领域的发展轨迹,点明了其当前规范化的状态以及学院化面临的困境,温儒敏的语文教学实践则恰恰是对现代文学某种程度的延伸与释放,怎样把现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授,当作一个新脉络,对现代文学学科体系进行创新性的改造,是一个兼具实践意义和开创价值的议题。

她提到现代文学存在四种解释,分别是学术研究层面的现代文学,教育领域的现代文学,经典地位的现代文学,以及文学生活中的现代文学,这些解释都促使我们思考现代文学的界限和范围。如何让现代文学的新传统与古代传统进行交流,如何处理当前的社会思潮,并将其转化为当下的精神生活,这些都是现代文学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姜涛教授以学术传承角度评价温儒敏的治学,称其研究见解精深、体系完备、格局开阔。他强调温儒敏的学术实践以教学促进研究,而当前研究反哺教学的方式或会导致学术浮躁等问题,值得学界深思。此外,姜涛教授呼吁重视海外汉学新理论传入后对学科氛围及学者心态产生的变化,主张研究者应提升自主意识。学科日益丰富且相互融合的今天,学者必须重视现代文学的核心特质,即全面性,确保该领域既有整体框架又有系统构建,同时为新的文化传承赋予更新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专家程凯归纳了后辈学者的特殊成长背景与治学特点,温儒敏这批现代文学研究者既以思想界的楷模为人生榜样,又可察觉过度精英化的倾向,当代学者应当兼顾学术探索社会批判以及服务社群服务民众的多元视角。

他强调温儒敏的《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具有独特意义,作者在排除了政治因素决定作用之后,依然充分保存并着力再现文学思潮演变同当时政治议题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今后现代文学探讨或可把文学活动安放在当代中国全部历史脉络之中,实施再度理解和展现。

李国华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他基于个人的教学实践,讲述了自己运用温老师的教学方法后的感受,指出当代文学教育应当注重历史的脉络,通过设置疑问来传授体系性的知识,促使学生带着思考去探究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

他主张现代文学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文学视角认识当代中国认识现代,经由学生自主阅读,以历史和历史记述文学以及现代中国等作为核心议题,从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史脉络。

温儒敏接续发言,对先前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他指出北大中文系理应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文学科研究者需关注社会现实,以主动实干的精神融入生活。虽然青年学者遭遇课题运作化、研究浮夸等困境,但学术前景依然开阔,不宜撰写那些形式新颖却缺乏实质内容的作品,应当深入社会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计亚男通讯员何亦舒)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