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聚焦国庆中秋假期,科技绘就文旅智变新景

2025-10-08 -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标题:科技展现新风貌: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文化旅游的智能化升级

新华社记者黄凯莹、杨一苗、邓瑞璇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全国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城镇乡村的经济活力因热闹氛围而显著增强,先进科技正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旅游和文娱活动中,共同描绘出一种能够被感知、体验和互动的文化新面貌。

古老的编钟发出悠扬的旋律,伴随着手势的引导缓缓奏响,彩绘的骏马仿佛从展柜中腾空而起,跃入观众手中,金色的龙形图案在虚拟的山水画面中穿梭盘旋……运用先进数字技术的《西博珍藏》优质文物数字艺术互动展示项目,在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于西安博物馆正式开放。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虚拟现实体验区,戴上设备,好像瞬间进入画中世界。借助12K高清影像技术,唐墓里的壁画《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展现在眼前,唐代都城长安的民间热闹与皇宫的富丽堂皇,立刻映入眼帘。就像真的穿越到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盛唐气象。“感觉像是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能真切感受到唐朝的辉煌。”被称为“00后”的游客辛女士这样评价。

此类深度体验项目已在国内多个区域广泛开展,文化与旅游部等五个机构联合公布的《智慧旅游创新推进方案》中提出,提倡并帮助博物馆、历史遗迹地、观光景点等,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融合现实等科技手段和装置,打造智慧旅游的深度体验区域,创造新的文化及旅游消费模式。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的访客们感受了一次“回溯浙江万年”的历史漫游,借助AR眼镜,远古的炭化稻米仿佛恢复活力,良渚古城的灌溉设施也显得格外明了。

馆内最近增加了Rokid AR眼镜智能导览功能,该功能综合运用了空间感知、SLAM定位等先进技术,能够将虚拟画面与实际展馆内容精确重合在一起。根据说明,这项技术方案是由灵伴科技研发的,现在已经在国内超过两百个文化博物馆和旅游景区部署使用。

利用现代手段,可以重现休眠的文物,使历史画面重现生机,同时也能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强化提升,把单纯的观看体验转变为全身心的参与互动。

重庆巫山“三峡之光”以山崖作背景,运用激光技术配合全息影像,生动再现神女故事,将江面夜景演绎成可供观赏的艺术作品;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夜间非遗展演上,利用灯光描绘古桥形态,潮州音乐与工夫茶香融合,使千年古桥转变为既能欣赏又能互动的动态场所;黄浦江边的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梦中心,借助光影效果和音乐元素,让百年水泥厂的“大砼仓”转变成未来风格的建筑形态……

广东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光影表演,给游客带来了视觉享受——超过六百架无人机组成队列,变幻出企鹅、鲸鲨等稀有海洋生物的形态,同时配合璀璨的灯光效果和以红色为主线的节目设计,还融入了珠海特有的无人船技术,呈现了全方位环绕的烟花表演……

科技进步让风景更加吸引人,也使旅游管理更加高效。各地热门景点不断尝试和推广智能化管理方式,目的是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丽江古城的“智慧小镇”借助前沿的网络设施、控制中心和智能系统,正促进智慧旅游与文化传承的联合进步。假期期间古城非常繁忙,系统实时监控各条街道的人流,预先识别可能拥堵的区域,并利用智能广播引导游客调整行程避开高峰。引导机器人担当起向导的角色,5G无人机在空中进行巡逻,为这片喧嚣带来一份放心。

现在,科技从多个方面支持文化旅游,使“诗意的生活和远方的向往”有了更多样的呈现方式,也让文化的延续有了更生动的形式。

科技已然成为文旅融合进程中的必要环节,而非可选择的附加内容,它是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要素。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指出,这场文旅领域的智能化变革,其根本目的在于让技术辅助文化传承、便利民众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既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又具备扎实的内在价值,从而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文化感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