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究竟什么是精神?引发人们深入思考

2025-10-09 -

精神究竟是什么,这个议题自古以来就引发过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也未能形成一个周全的说明。本文将着重研究精神的内涵,并意图给出一个全新的阐释,力求为它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界定。长久以来,精神始终没有获得一个清晰周全的阐释,因此大家对其抱有诸多不实看法,本文旨在剖析这些看法,并寻求纠正对精神认知的纷乱状态。

关键词

:精神;定义误解

中图分类号

B022

文献标识码

一、各种不同的精神定义

长久以来,心灵始终是思想家、宗教家、医学家及研究者们研讨与辩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他们都想通过自身的研究揭示心灵的内涵。但在探究心灵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关键点:心灵究竟是什么?或者心灵的界定究竟为何?如果不明白这个议题,我们或许会偏离正确轨道,可能会把物质现象当作意识现象来探讨,可能会因为细微的偏差导致严重的偏差。究竟意识本质是什么?非常遗憾,长期以来,思想家、宗教家、医学家和研究者们对这个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他们对意识的解释也五花八门。为了让朋友们能更透彻地认识,作者将那些解释分成了五个类别,分别是

将意识理解为形体之外的一种“非形体存在”或“非形体实体”,并主张意识的根本就是难以捉摸的非形体。

几乎每个神学研究者以及灵魂研究者都承认,心灵的本性是难以捉摸的非实体灵魂,心灵即为一种非人力所能及、非物质世界的奥妙现象。多数唯心主义思想者都主张,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一种非实体形态,其核心特征是无法用具体事物来定义,比如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莱布尼茨构想的“单子”、黑格尔阐述的“绝对精神”,还有中国先贤们提及的“太极”、“理”以及“心”等概念。二元论者同样主张,意识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另一种非实体,即所谓“意识实体”,或者依照笛卡尔的表述,称之为非物质的“心灵”。

(2)把精神定义为大脑的机能与属性。

许多唯物主义思想家主张,意识是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映照,属于高度有序的物质——大脑的功能与特质。比如我国知名哲学家李达就提出过,意识是外部事物在大脑中的呈现;同时神经学专家 R.uttal也指出,意识是大脑的功能,为这一独特器官所固有不可分割的活动或现象。

将精神理解为人的内心活动表现或个体普遍的心理状况,并主张精神与思维、意识属于相同含义的范畴。

2000年版《辞海》对心性的阐释是:唯物论常视其为“心智”的等价语。它体现为个体精神层面的种种表现,涵盖思考、决断、感受等自觉状态,也涉及其他心理过程和非自觉活动。冯契、徐孝通编纂的《外国哲学大辞典》对心性的界定为:涉及人的感知、推理等意识行为,以及普遍的心理情形。

(4)把精神定义为大脑的产物。

恩格斯曾经清晰说明,物质并非精神的创造,精神反而是物质最突出的体现。那些被称为“庸俗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例如毕希纳、摩莱萧特和福格特,也曾表示,精神或者意识是“大脑的排泄物”。

(5)把精神定义为某些特定的思想或观念。

诸如所谓的集体意识,公司理念,奋斗意志,无私奉献,时代风尚,全球视野,仁爱思想,以及武士精神等等。

究竟什么是精神?它是大脑的功能体现,还是大脑形成的成果?它是人的内在领域,还是某些思想或看法?它是物质性的存在,还是非物质性的存在?由于这些截然不同的解释,我们很难准确理解精神,很难明确什么是精神。一种观念,居然有诸多相异的说明和界定,这一情形明确表示,大众对于心性层面的理解还相当含混、相当不清楚。如果我们完全不清楚精神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对精神做出清晰的定义,如果我们把那些看起来像是精神,其实跟精神毫无关联的事物都当作精神,那么我们可能会犯根本性的偏差,可能会走错方向、徒劳无功,可能会因为一点点的误差而造成巨大的失误,这样即便我们投入很多心力,也很难洞察精神的本质。由此讨论可知,明确精神的内涵,为其制定一个精确周全的说明,已是精神探讨领域的迫切任务。

二|、精神的新定义

给精神一个精准周全的阐释是精神探讨领域的一项迫切任务,怎样才能做到精准周全呢?研究者指出,要给精神一个精准周全的阐释,我们首先要处理一个核心议题:精神究竟源自何处?又是什么造就了精神?如果无法处理这个核心难题,如果不清楚思想的来源,我们极有可能重蹈前人的覆辙,要么漫无目的地去探寻思想,要么把并非思想的东西当作思想来分析,这种做法终究还是无法揭示思想的真谛。

究竟意识源自何处?又是什么催生了意识呢?经过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科学家的持续钻研,人们最终查明:意识的显现与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新脑皮层(也就是脑皮层)紧密相连。依据古生物学文献,距今五千万元年左右,哺乳动物开始繁衍,其大脑中的初级皮质区域已扩展至整个脑容量的半数,新皮质部分亦持续增长。这类新皮质能够接收身体各部位感受器传递的神经信号,具备较为综合的处理能力,可促使生物体针对内外环境的不同刺激产生适宜的应对措施。在两千多万年前,哺乳动物里的灵长目生物开始出现,比如猴子、黑猩猩,它们的脑子已经相当发达,大脑的形状和精细构造几乎和人脑相似,脑容量也达到了人类大脑的三分之一,因此作者推断:

距今五千余万年间,哺乳类动物大脑新皮质形成之后,心智的初步迹象随之显现,这表明心智或许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至于人类的意识则大概是在六百万年前逐渐形成的。

意识活动与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存在关联,也就是说意识活动源自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或大脑是意识活动的发源地。历经数千年波折与探寻,人类最终明确:大脑是意识活动专属的器官,大脑是意识活动的唯一发源地,若大脑缺失,意识活动便无从谈起。该观点已获诸多科学证据支持,已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事实。既然实验证实意识源自大脑,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意识呢?经过四十多年持续的研究与思考,作者在《揭开大脑奥秘——意识分子学说》中给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具体阐述如下:

意识乃心智活动的结果,源于大脑对事物与自身的觉察、理解及应对。

我们为何必须将精神视作源自大脑思考的现象?此种说法具备科学根据吗?新观点能否对精神现象提供精确周全的说明?接下来我们针对新观点展开详细剖析。

首先,新定义清晰阐明了精神的根本属性:精神源自大脑,是物质现象,并非其他存在形式。

精神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存在?精神的根本属性到底是什么?新定义清楚表明:精神是大脑的“结果”,精神是大脑这个物质构造所形成出来的具体“事物”。我们为何会提出“精神是大脑的结果”这一观点呢?当然,这一论断并非作者凭空编造,首先,它得到了当代科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认可与证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荆其诚、杨玉芳两位学者就曾清晰表明:当前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普遍认为,精神或意识源自大脑功能,并非单纯的神经活动表现。这一看法与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及科学家的见解基本一致。恩格斯曾经清晰说明,人的意识和思维,无论看似多么不依赖感官,都源自于作为肉体器官的人脑,是它的生成物。物质并非精神的创造,而精神仅是物质发展到了极致的体现。

根据新观点,“意识源自大脑的活动”,那么意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结果”呢?作者在《揭示大脑的奥秘——意识分子学说》和《意识的变革》两本著作中,借助众多科学证据明确指出:意识这种“结果”本质上就是大脑神经细胞制造出的特定化学物质,就是大脑分泌的特定氨基酸链和蛋白质片段,作者将它们称作“意识分子”或“意识蛋白”。

新定义清晰界定了心灵与脑部的联系:脑部是孕育心灵的根本部位,心灵完全源于脑部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不断探寻精神发源之谜,想法五花八门,例如神职人员和灵魂研究者主张,精神或灵魂源自幽深灵魂领域或上帝那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则相信,精神来自物质世界之外的某个神秘领域,比如柏拉图所说的“理念领域”。另有一些学者提出,精神是在人体内部形成的,但究竟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产生,至今仍是个谜。他们还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推测和构想,比如亚里士多德主张“心脏是思考的场所”,因此意识源自此部位;柏拉图则提出大脑、心脏以及肝脏都有可能孕育精神,而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则指出,心、脾、肾、肝和胆都能孕育出意识(“脾蕴藏思虑,肾主管技巧,肝主导计划,胆负责决断”)。

灵魂究竟源自何方?灵魂究竟孕育于何处?最新阐释清晰表明:

意识并非源自幽玄的灵魂领域或神明,意识并非来自物质世界的别处,意识也不是由心脏或其他身体部位产生,意识就由大脑生成,意识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大脑是意识的发源地,大脑是形成意识的唯一器官。

新定义清晰阐明了心灵与思想的关联性:心灵源自大脑的思考活动。

新定义表明,精神源自大脑的思考活动,这意味着必须借助大脑的思考才能生成精神这种存在,倘若缺少大脑的思考环节,那么精神便无法生成。新定义清晰界定了意识与思想的关联性,这一说明相当关键,由于大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神经构造,大脑内部并非只有思考这种活动,其中还包含一些非思考活动,比如大脑对呼吸、血压、进食、饮水、睡眠以及激素分泌的调控,这些活动属于非思考活动,它们无法形成意识。

新定义清楚表明:并非人脑所有创造都属于精神层面,精神仅是大脑“思考活动”的结果。

(4)新定义揭示了精神与客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

长久以来,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家坚持,意识或精神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映照”,他们认为人脑唯有映照“客观世界”即“客体”时,才能形成意识或精神,比如我国知名哲学家李达就主张,精神是“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映像。与此前的理解不一样,新观点提出大脑不仅能够借助对“外部真实环境”也就是“事物”的思考来产生意识,还能够在借助对“内心真实环境”也就是“自我”的思考来形成意识。思维可以作用于个体自身、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实践,由此形成意识层面;思维还能对原有思维进行审视,由此产生深度认知;思维也能对自我进行剖析,由此形成自我认知,因此思维对个体思考过程影响深远,意义非凡,我们绝不能轻易舍弃意识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新定义展示了精神的一项新特质,精神活动涵盖了诸多方面,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长久以来,部分唯物主义哲学主张,意识源于大脑对现实世界的映照,强调唯有映照才能产生意识。新观点提出,不只是“映照”能造就意识,像“领悟”和“回应”这类活动同样也能形成意识,使得意识成为了一种涵盖范围更广的概念,不仅感知、认知能够引发意识,而且大脑中的思考活动、心智活动、应答活动,以及情绪、渴求、决心、构想、习得等众多方面,都可能催生出意识。

过去的一些哲学与心理学者提出,精神只能通过意识活动,比如“理性”这类过程才得以形成,而非理性状态下则无法产生精神。然而心理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不仅运作着意识活动,还进行着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比如梦境、无意识的学习和记忆等,因此作者提出,在潜意识和无意识思维活动里,大脑同样能够形成精神现象,作者将这类精神现象命名为“潜精神”和“无意识精神”。新概念将人类意识活动中三种不同认知方式的作用效果都归入了心灵领域,心灵包含了大脑所有思考行为所形成的一切成果,这种界定方式超越了既有概念的局限,使心灵成为了一种涵盖范围更广的体验。

借助全新阐释,或许能对心灵形成较为精准、较为明了的理解,那么究竟心灵的本质是什么?

意识是大脑在接收外界事物和自我意识过程中形成的“效果”,意识是大脑思考后产生的“成果”,意识是一种确实存在的“实体”。

如果将人的思维视为一株心灵之木,那么精神便是这株树木孕育的精华;倘若把大脑看作一座意识工坊,那么精神就是这座工坊精心制造出的成果。

三、对精神的种种误解

长久以来,精神的内涵始终未能得到清晰界定,导致人们对其存在诸多误解,常常将精神与其他相似事物相混淆,造成概念界限模糊不清的混乱状况。新定义对精神有相当明确的限定,因此能够清晰划分精神与非精神,可以筛除那些看似精神却并非真正精神的事物,有助于消除对精神的诸多误解,进而理清对精神认知上的模糊和混乱。接下来,我们将剖析并探讨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第一种错误观念,也是最为普遍的错误看法是,把精神看作是物质以外的一种“非物质现象”或“非实体存在”。自古以来,众多哲学家、宗教家、思想家和研究者都认为,精神是一种难以捉摸、玄妙的非物质,它属于物质世界之外的“非实体现象”或“非物质存在”,这种看法至今仍被许多人当作权威观点。不过新观点提出,意识源自大脑的思考活动,意识属于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既然意识是大脑这一物质构造所形成的一种确实存在的“事物”或“意识微粒”,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实体,也不可能是物质以外的一种“非实体状态”或“非实体形态”。

为何我们认定意识并非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非实体呢?根据先前论述,科学已揭示两个确凿无疑的真相:首先,大脑虽为世间最复杂、最精密的物质构造,却终究属于物质形态;其次,大脑是意识产生的唯一载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体现。根据这两点观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既然大脑属于物质范畴,那么物质构造就不可能创造出"非物质"的成果。这好比苹果树无法长出非实体的果实,工厂也无法制造出非实质的物品。

如果精神的根本确实并非物质,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大脑里产生了物质向非物质的奇妙转变,大脑真的能够完成这种奇妙的转变吗?作者在其著作《对传统精神观的质疑与反思》(发表于天益—学术—哲学—科学哲学平台)里,剖析过这种所谓的玄妙转变,当大脑体察外界事物时,外界事物会借助声波、光线、热量以及化学物质等途径,作用于人的各类感官。感知器官是能量转换的装置,能够将各类刺激的能量转变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大脑,最终在大脑中形成对应的感觉或意识。我们明白,外界存在所释放的声音能量、光线能量、热量能量以及化学能量都属于物质范畴,人体感觉器官传递给大脑的电流信息同样是物质形态,大脑的运作机制本身也是一个物质现象,然而,陈旧的精神观念却声称,在脑部出现了奇妙的转变——物质构成的脑袋,经由物质层面的运作,竟然把物质性质的电信号转变成了非物质层面的意识!这种奇特的转变不得不让人心生困惑:

物质的主导器官,其运作机制,为何能将物理层面的电波传递转化为非物理层面的意识活动?物理层面的电波传递,怎样转变为非物理层面的意识活动?物质的主导器官,为何能生成非物理层面的意识活动?物理层面的电波传递,最终去向何方?倘若物理层面的电波传递确实转化为了非物理层面的意识活动,那么物质本身又消失于何处?物质不复存在了吗?

长久以来,旧有的心灵观念始终对某些核心议题视而不见,或将其隐匿起来,因而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说明与回应。物质世界的电性信息,果真能够转变为非物质层面的意识吗?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里,曾经非常清晰地阐明过

事物在所有更迭过程中始终如一,没有任何一个性质会彻底消失。

恩格斯的观点有众多科学实验作为依据,确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即物质在所有变化过程中始终是物质,物质无法转变为非物质形态。同理,人脑中也应遵循这一规律,物质产生的电信号经过转化后依然是物质。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传统精神学说却声称人脑中发生了反常现象,物质电信号在人脑内竟然变成了非物质。也就是说事物在演变过程中不再保持原样,其本质特征也随之彻底转变。人类思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马克思的见解存在偏差?还是固有意识观念有误?这个疑问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吗?

根据先前讨论可以明确得知,意识源于大脑功能,是大脑这一物理构造所形成的一种具体实在的“存在物”或“意识微粒”,因此它绝非物质以外某种“非物质现象”或“非实体之物”。

第二种错误观念,以为精神是大脑的功能与特质。长期以来,我国的哲学、心理学等学科教材里,各种类型的词典、书籍以及文章中,人们对精神的说明通常都是:精神或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映照,它是“大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效用”。人的意识是大脑的一种作用表现,这种作用表现并非实体性的,因此很多人推断意识的根本属性也非实体性的,意识与物质是两种完全分离的事物。受“作用表现说”的持续影响,长期以来,国内众多哲学家、思想研究者、认知研究者以及探索者都深信,意识的根本是并非实体性的。

思维真的是大脑的功能和特征吗?要准确说明这一问题,需先弄明白“功能”的含义,那么究竟什么是“功能”呢?所谓“功能”就是“生物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效用和作用”,所谓大脑的功能就是指大脑的“效用或作用”。大脑构造非常精妙,属于一种层次较高的构造,它不仅拥有众多精妙复杂的运作方式,而且借助这些运作方式能够制造出特定的结果来。脑的功能指的是它的作用,这是脑的一种性质,而“成果”则不一样,它并非脑的性质,而是脑活动或者说是“作用”完成之后的成效,这种成效应当是一种具体的“事物”,因此“功能”与“成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观念,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那么精神究竟是什么性质?它到底是大脑的一种表现,还是大脑形成的结果?恩格斯曾经清晰说明:

人的思想意识,无论看似多么非物质,终究源自大脑这一肉体器官。物质并非精神的创造物,而精神则是物质最精妙的体现。

也就是说,意识并非脑部的功能体现,而是脑部活动的结果,这两者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拿女性的孕育器官——子宫作为例证来阐释。子宫能够孕育生命,也就是说子宫能够孕育生命,但是能够孕育生命并不等于已经孕育了生命,“孕育生命的功能”与“生命体”完全是两回事。这就好比那些从未生育过的女性,尽管她们的子宫也具备“孕育生命的功能”,但她们却从未孕育过生命体。孕育过程只是子宫固有的可能,而婴儿却是子宫的生成,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两者关联紧密,但性质根本不同。

大脑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神经学研究者指出,大脑拥有四大主要作用,分别是感知、活动、控制以及复杂功能,那么大脑的复杂作用具体指什么呢?大脑的复杂作用包括:思考、记忆、学习、认知、感知自我以及情绪反应等。既然大脑拥有如此多的复杂作用,那么精神活动与这些复杂作用又存在怎样联系呢?根据新解释,可以明白两者相互关联:意识源自大脑深层运作或高级表现,因此意识是大脑的“结果”,而非大脑的“功能”。假如把意识视作大脑孕育或生成的“后代”,那么思考等高级表现才是孕育或生成“后代”的特质或“功能”。“机能论”将大脑的“机能”与“产物”相混淆,这就好比将“胎儿”与“怀胎的能力”相混淆,因此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正是因为他们把大脑的“机能”与“产物”相混淆,所以他们才会对精神的本质产生误解。

第三种错误观念,把精神称作“人的内心世界现象”或者“人的一般心理状态”。精神确实同“人的内心世界现象”或者“一般心理状态”有联系,但精神并非完全就是“人的内心世界现象”或者“一般心理状态”,因为精神仅是大脑思考的“成效”与“创造”。这种说法过于笼统,不够精确,因此借助这种说法我们很难对精神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第四种认知偏差,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认知偏差是,把精神和思维、意识当作等价概念或相同概念来理解。许多研究者都指出,精神和思维、意识从宏观角度讲都属于人的主观心理活动范畴,它们的内涵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看作是等价概念或相同概念长久以来,诸多学科领域,例如哲学与心理学,常将三项观念当作等同事物看待,轻易混淆,诸如把思维同存在,精神同自然,意识同物质等,都屡见不鲜。

作者觉得,精神虽然跟思维、意识关系很近,但精神、思维和意识是三种独立的情况,它们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为了让精神、思维和意识明确分开,作者大胆地在作品《揭开大脑的奥秘——精神分子学说》里,也分别为思维和意识提出了新的说法,新的说法是:

思考的本质在于大脑的活动,它涉及意识的形成,也包括大脑如何接收、理解事物以及作出回应。

思维的新诠释:思维是大脑在认知活动里所能达到的一种深层状态,思维是存在者对自己和他者的审视与醒悟。

借助新观点可以明确,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中,思考、精神状态和意识其实是三种互不关联的状态,它们彼此间有着明确的界限。首先我们探讨精神同思维的区别,思维的新解释已经清楚说明了思维的根本属性:思维是一个“活动”,是“大脑形成精神的活动”;而精神的新解释也清楚说明了精神的根本属性:精神是一个“结果”,是“大脑思维活动的结果”。一个是“活动”,一个是“结果”,因此两者完全不一样。如果将大脑的思考活动比作作坊的制造环节,那么意识便是这个环节制造出的最终成果。这个成果是制造环节的产物,但它与制造环节并不相同。比如我们常去商店选购作坊制造出的成果,却极少有人去商店选购成果的制造环节。如果将意识活动和思想过程视为等同,那就好比把物品和它的制造环节混作一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探讨完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的不同之后,接下来分析心理活动与认知活动的差异。借助对认知活动的新阐释,能够明确认知活动是理解过程中的一种较深层次状态,尽管处于较深层次,它本质上仍属于理解活动;鉴于理解活动归属于思维领域,因此认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深层次思维活动。意识属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精神则是认知活动的结果,两者本质不同,前者为活动,后者为成果,这就是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将意识比作工厂里的精密制造环节,那么它必然会产生出精密的成果,这些精密的成果就归属于精神的领域。

经过前面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心理活动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并非等同,它们不是同一个意思,心理活动不等于思想观念或精神状态,我们必须把它们分开看待。

第五种误区在于把精神理解为特定的观念或意识,比如革命意识,奉献意识,时代意识,国际意识,人道意识等等。作者觉得,那些特定的观念其实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因此它们也归入意识领域,不过意识活动是个涵盖范围很大的概念,那些“特定的观念”仅仅是意识领域中的一个小部分,它们并不能把整个意识领域都包罗,所以我们不能草率地以为意识就是指这些特定的观念。

本文着重阐释了精神层面的含义,同时阐述了几点个人见解,这些见解纯属个人看法,贸然陈述,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同行以及朋友们指正。

注释:

李达所著《唯物辩证法大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1978年版本,第13页内容如下

韩济生编撰的《神经科学基础》,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在第1271页处有相关内容。

夏征农担任主编的《辞海》,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相关信息位于第2330页。

冯契、徐孝通担任编撰工作:《外国哲学辞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发行年份为二零零零年,相关内容位于第九百一十页。

陈定学撰写的《揭开心智奥秘——意识化学说》,由群言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相关内容见于第47页、第73页、第272页、第44页和第48页。

汪云九、杨玉芳合著的《思维活动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联——不同领域探讨及其价值》,由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在第38页指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

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于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版本里,第20页有相关论述

艾思奇所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由人民出版社于1961年出版,其内容在55页处有相关论述。

李行健担任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由语文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位于第601页。

(本文选自拙作《精神的革命》一书的第五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