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独孤……历史上那些罕见复姓如今都消失了吗?

2025-10-12 -

国家人文历史.

真实情况,有趣内容,道德观念。该报由人民日报社负责编辑出版,旨在为学术界构建交流渠道,为新兴力量开辟理论空间,为历史文学迷们打造心灵栖息地。

朋友,您贵姓?

提及张家,李家,刘家,通常不会引起什么关注,提及慕容家,端木家,欧阳家,或许会得到一些赞叹——复姓啊,真是难得一见,提及令狐家,澹台家,申屠家,可能会得到一些惊叹——哇,真是有气派!

这些复姓让人觉得特别,主要因为它们并不常见,确实比较稀有。俗话说,稀少的东西就显得珍贵,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你一定会想到,过去存在许多带双字的家族名号,例如百里奚,司马懿,夏侯惇,东方朔,西门豹,上官婉儿,长孙无忌,赫连勃勃,拓跋宏等等。

根据研究者的资料,我国历史典籍里曾经记载过的姓氏总数大约达到六千个,其中包含两千个以上的复姓,这个比例大约占所有姓氏的四成左右,这就让人产生疑问了:过去较为普遍的复姓,为何如今变得稀少了呢?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根源上探讨。

首先,复姓是怎么来的?

姓氏的演变历程显示,复姓主要由汉族复姓和古代少数民族复姓构成。远古时代,姓氏数量稀少,大多为单字,例如姬、姜、姚、姒、嬴等。这些古老的姓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熟知的“百家姓”。

然而,当今语境中的“姓”实为“氏”,先秦时代,姓与氏各有区分。姓的起源可追溯至母系社会,故字形含女,常带女旁。随着父系制度建立,私有制随之出现,家族内部出现层级,上层成员转化为贵族,由此诞生了代表贵族身份的“氏”。

一个姓象征着母系血统的族群,一个氏则指向父系血统的显赫家族;姓和血统紧密相连,氏和原始的社会阶层有着密切关系。这便是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里阐述的“姓是用来区分婚姻对象”,“氏是用来区分社会地位的”。

复姓和单字姓的形成过程颇为接近。早前的文章曾指出,姓氏最主要的出处是“就地取姓”,先祖的受封地、定居点,以及先祖从事的行业,都可能转化为姓氏。复姓的构成方式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西周时期有一位名叫魏颗的将领屡次建立战功,被赐予令狐邑作为封地,他的后代便以“令狐”作为自己的姓氏。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灭明,住在澹台湖(现今江苏省吴中区),也有人说他住在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因此用澹台湖或澹台山作为自己的姓氏,灭明的子孙,于是以澹台作为家族的姓。另外,有些先祖在朝廷担任过官职(例如司徒、司马、司空),他们的后代对此感到自豪,就直接把这些官职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

谈谈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这些姓氏大多源于当时的音译,译成汉字后便成了宇文、万俟、拓跋、完颜、尉迟等。这种情况和我们如今根据发音翻译外国人姓名相似,例如将亨利、爱德华、维多利亚音译过来。

然而,诸多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名称蕴含着特殊寓意,比如鲜卑族的慕容家族,其名称寓意为“仰慕天地之德,承续日月之貌”,彰显了对天地伦理的尊崇;至于宇文家族的起源,则带有更为神话般的色彩——据说其先辈是辽东南单于的后代,狩猎时偶然得到一枚玉印,视作上天赐予的帝王标志,因鲜卑语中称帝王为“宇文”,便以此作为家族代号。

关于复姓的起源,我们已有相当认识,不过随之产生疑问:既然这些复姓各自拥有不同背景,为何现今留存下来的种类却如此稀少?

你这姓读起来太拗口

汉语具备单音节构造的基本特征,字词的发音会依据“开、合、齐、撮”四种韵母类别而呈现各异的声调变化。当发音方式不同的字词紧邻组合时,常会显现出“同化”现象:举例来说,“海鸥”一词里,第一个字的发音会吸收第二个字的声母成分;而“扶摇”一词中,第二个字的韵母却会取代第一个字的韵母部分。

这类情况在复姓群体中体现得特别清楚。比如“夏侯”,在口语沟通时,其发音与单姓“夏”相近;又如“若敖”,其音调类似“饶”;还有“巫马”,听起来跟“马”相同。日积月累,这些复姓慢慢转变为单姓“夏”“饶”“马”。

此外,受汉语自身韵律特点影响,中国人称呼他人时,通常追求简练有力,发音清晰流畅。比如人们习惯将三字姓名缩为二字,例如把“张明伟”称作“明伟”。阅读古代文献时也能发现类似现象,在提及人物姓名时,常随意省略字数,原本三个字的名字在文章中可能仅剩两字。以王勃《滕王阁序》为例,文中就有这样的写法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就是杨得意,钟期就是钟子期。由于骈文句式需要,王勃把他们的名字简化了。比如形容文章写得好的成语“文追班马”,也把班固和司马相如合称为“班马”,这样既符合四字格律又读起来顺口。

唐代宋代诗歌兴盛,诗歌创作讲究格律和篇幅,因此诗文中出现复姓者,有时会简化其名。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提到“玉桃窃取爱方朔”,诗里的“方朔”实指“东方朔”;宋代学者吕惠卿亦有诗句“当面驳斥马光于讲席”,句中的“马光”就是“司马光”。

因此,古代许多人为了防止社交中的不便和歧义,希望自己的姓氏读起来更流畅,便将双字姓简化为单字姓。

没这官了,也没这地儿了

早先说过,古代很多复姓与官职名或封地地名有关,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一方面,因官制改革,部分古代官职被裁撤,那些以官职为源的复姓便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秦朝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许多以封地名为源的复姓也失去了根基。因此,这些相关的复姓就慢慢变少了,甚至彻底不见了。

诸如源自先祖职务的复姓,当今社会尚能见到的有司空、皇甫、史官这些,然而“亓官”“内侍”之类的却已极为罕见。

在《世本》一书里,众多复姓中包含“公”字,诸如公车、公伯,公良,公乘之类,这些姓氏都源自爵位的名号,由诸侯王的后代继承而来。秦朝统一了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度,取消了分封的旧制,于是这些“公x”的姓氏,便慢慢去掉了“公”字,转变成单字姓。

一些包含“丘”字的复姓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古籍文献与石碑铭文提及的带有“丘”字复姓超过六十种,例如虞丘、何丘、闾丘、谢丘、楚丘、常丘等。这些姓氏多数起源于古代带有“丘”字的地名(如今仍有“简丘”“雍丘”等地名留存)。如今许多复姓中含有的“丘”字,已经不再使用,大多改为单姓丘,也有部分直接去掉了“丘”字前的其他字,仅保留姓氏“丘”。

少数民族改化汉姓

魏晋南北朝阶段,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向南方迁移,中国随即进入大范围族群交融时期。紧接着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创立北魏政权。在孝文帝拓跋宏执政期间,推行了诸多汉化措施,其中一条是禁止使用胡语,同时推行改换汉姓的政策。

这项政策要求不再提及鲜卑混合语言,而必须使用单音节的中国语言。《魏书·咸阳王禧传》中记录了孝文帝的言论:

现在打算废除所有北方方言,统一使用规范语言。那些年龄三十岁以上的,长期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他们的口音不能立刻纠正。三十岁以下的,目前在朝廷任职的人,如果说话声音不按规矩来;如果有意这样做,应当受到降职或革职的处罚。

与此相对应,诸多鲜卑族的多字姓氏也转变为单字姓氏。依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内容,记录了鲜卑族复姓转变为汉族单姓的情况共117项。

孝文帝亲自做出表率,带头树立榜样,把自家的姓氏由“拓跋”转换成了“元”。

《魏书·高祖纪》记载:

“太和二十年(496)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

借助汉族传统观念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史书中明确记载,魏朝君主曾颁布诏令,其中表明:

北方民族把土地称为拓,后来称作跋,魏国最初源自黄帝,凭借土德称王,因此成为拓跋家族。土是黄色的中心,是万物的根本,应当改姓为元。

下面的人一看,皇上都变了,咱们也该变一变!于是,有些人就把自己原先的复姓去掉了其中一个或好几个字,变成了汉族的单字姓。比如说,丘穆陵变成了穆,贺赖变成了贺,达奚变成了奚。另外,还有一些人改成了和自己原本的姓氏有点像的汉族姓氏,比如步六孤改成了陆。还有像“独孤”改成了“刘”之类的,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发生在辽金元阶段。辽朝由契丹族创建,金朝由女真族创建,这两个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后,都开始学习汉族的习俗。那个时代,很多人更改了汉姓,例如耶律这个姓氏,有部分人改成了刘姓或者王姓,述律这个姓氏,也有部分人改成了萧姓。

女真人建立金朝的早期阶段,借助辽朝和宋朝投降官员来创建国家的规章制度,所以他们对汉族文化也显示出欢迎吸收的态度,在更改汉族姓氏的时候,比如把完颜家族改成王姓、完姓和颜姓,又把乌古伦家族改成商姓、刘姓、乌姓以及李姓这些名称。

民族融合的进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改用汉姓,除了受到汉人文化辐射的影响,还包含了趋同的倾向。汉族人口数量远超其他族群,少数民族身处汉族聚居区,若继续保留本民族称谓,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不少困难,所以基于日常沟通的考量,他们选择变更姓氏,另取汉式名字。

中原王朝曾明文禁止使用复姓,这件事要谈谈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由蒙古族忽必烈创建,在明朝时期,朱元璋将非单字姓视为“胡姓”。他下令禁止蒙古姓氏,同时要求汉族复姓简化为单姓。例如,叔孙、长孙、颛孙等姓氏统一改为“孙”;“诸葛”则改为“葛”。洪武年间的这次改姓行动,大幅减少了全国复姓的种类,进一步推动了复姓简化的步伐。

当前,依据公安部《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的数据,国内现存的复姓大约有八十一个,其中人数最多的复姓是欧阳,达到了一百一十一万二千人,位居第二的上官有八万八千人,此外像皇甫、令狐、诸葛、司徒、司马、夏侯、贺兰这些复姓,目前人口也超过了万人,而其他复姓的人数大多只有几千。而如“漆雕”“羊舌”等雅致复姓,早已成为古籍中的文化印记。

这些复姓看似仅是姓氏符号,实际上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它们如实地反映着先人的血统、封地,官职或特长。而那些“消亡”的复姓并未彻底消失,它们已转化为历史的滋养,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根基,叙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