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收购惠理集团股权落地,资管布局逆势海外落子
最近,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为.SZ、01776.HK)公布了一份声明,说明其完全拥有的子公司广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也就是广发控股(香港),已经成功完成了对惠理集团(0806.HK)3.66亿股(占总股本20.04%)普通股的收购,并且已经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此次交易遵循广发证券的发展规划,配合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安排,有助于提高公司海外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力,增强公司的国际影响力。该交易不会对广发证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造成显著影响。广发证券方面就此表示。
惠理集团是跨国资产管理企业,面向全球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相关服务与产品,其中百分之六十六的客户在香港地区,百分之十一的客户在欧洲大陆。到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为止,未经审计管理的资产总额大约为五千七百亿美元。
2024年1月11日,惠理集团宣布利好消息,称2023年全年合并盈利预计显著提升,约为2300万港元,这是未经审核的估算数据,与2022年净亏损5.44亿港元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实现了由亏转盈的突破
豪掷10亿拿下大股东席位
依据广发证券先前公布的通告,本次交易里惠理集团的每一股成交价为3港元,那3.66亿股的合计价款达10.98亿港元。交易的另一方是惠理集团的创办人之一,人称“香港巴菲特”的谢清海创立的信托全资拥有的Cheah公司(简称“CCML”),以及惠理集团的另一位创办人叶维义。
惠理集团2023年中报披露了股权结构,CCML是该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2.1%。叶维义和叶梁美兰联手是第二股东,合计占有16.35%股份。海通国际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位列第三,持股9.9%。另外,谢海青和杜巧贤联手还直接持有3.32%股份。
股权过户完成后,广发控股(香港)的股份占比提升至20.04%,谢清海与CCML的所有直接和间接持股总和减少到13.23%,叶维义则进一步降低为8.51%。因此,广发控股(香港)现在担任惠理集团的控股股东角色。
依据广发证券披露内容,此次股份取得属于其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并非单纯为了资金增值。取得最大股东地位之后,广发控股(香港)可能会继续争取更深层次的管理权限,或者在决策机构成员数量上有所动作。《中国经营报》记者就相关情况向广发证券进行了解读,但该公司人员指出,详细情况仍需参照正式通告。
到2024年1月4日为止,惠理集团的董事会构成如下,由执行董事谢清海、苏俊祺、洪若甄、何民基、黄慧敏组成,同时还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陈世达、大山宜男以及黄宝荣。
惠理集团董事会现任和离任成员的履历经过记者整理,了解到,尽管海通国际资管在2022年成功收购了惠理集团10.22%的股份,成为大股东,但他们并没有任命具有海通国际资管背景的董事进入董事会,这一情况值得关注。广发证券有意获取第一大股东位置之后,海通国际资管开始抛售股票,依据公开资料,它在2023年7月卖掉了超过九千万股,持有的股份比例降低了不到百分之五。广发证券计划借助这次收购来提升其海外资产管理业务的竞争力,至于惠理集团董事会是否会变动以及如何变动,目前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逆势布局
广发控股香港首席执行官林晓东曾经表示,广发证券是中国管理资产规模领先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非常看重能成为惠理集团的战略伙伴,双方的合作能增强公司在财富和资产管理领域的优势,这也是公司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我们深信通过双方协作,广发证券将在中国大湾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更多金融发展良机。
在这一战略逻辑下,此时介入惠理集团是否是最佳时机?
惠理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时也是亚洲范围内规模领先的资管企业之一。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拥有悠久的品牌历史和庞大的资产规模,既是专业实力的证明,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2022年,由于市场低迷等众多因素的作用,惠理集团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在海通国际资管介入之际,其股价已经跌至每股份2港元这一关键点位。到2022年10月股价跌到谷底,最低点为1.42港元每股。尽管后来有过回升,但未能保持,到了2023年6月广发证券打算参与时,其股价在2港元附近徘徊。到2024年1月11日,惠理集团收盘价为2.07港元每股。
惠理集团的经营成果受到2022年整体市场状况的显著影响,导致其业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2022年全年的收入总额与2021年相比出现了大幅度减少,同时公司的净利润也从盈利状态转变为亏损,具体亏损金额达到了5.44亿港元。惠理集团在1月11日公布了积极的盈利预期,原因是投资项目在2023年年底的公允价值收益净额,较2022年的3.43亿港元亏损转为正收益8200万港元,此外,汇率损失净额也从2022年的1.23亿港元显著降低到了2023年的约1200万港元。到2023年年底,惠理集团主要业务经营活动所导致的亏损(不包括其他收益或损失)预计会缩小3500万港币,与2022年全年亏损6900万港币的情况相比,亏损幅度有了显著降低。这种情况让惠理集团2023年全年的合并利润预期会大幅提升到大约2300万港币(未经审核的估算值),与2022年净亏损5.44亿港币的情况相比,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广发证券决定收购惠理集团20.04%的股份,这应是经过周密考量的,全球经济近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动荡,贸易争端和疫情等事件都对资产管理领域造成了沉重打击,作为国际性投资管理机构,惠理集团的业绩也在此期间承受了很大压力。当前形势中,广发证券的并购举动展现了迎难而上的决心。香港股市近些年饱经风霜,该公司仍旧敏锐地捕捉到震荡中的契机,因为伴随世界范围经济逐步反弹和港股市场逐步向好,作为跨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惠理集团其行业角色与市场价值将再次获得投资者认同。
广发证券此次并购,既反映出对长期市场走势的坚定信念,也表明了对惠理集团未来可能性的高度评价,同时彰显了国内金融组织在全球拓展中的敏锐洞察力。虽然全球经济近几年来经历了诸多波动,加上疫情的影响,使得惠理集团的经营效益承受了不小的挑战,但这样的环境反而为收购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从而提升了交易的价值。从未来角度看,伴随经济逐步恢复以及市场逐渐活跃,广发证券有望通过此次并购实现丰厚的资本增值,并且收购行动的时机把握也彰显了我国金融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增强,对于捕捉全球性投资机遇的掌控力也持续增强,余丰慧这样认为。
提升全球资管市场影响力
成为惠理集团的长期合作伙伴,广发证券得以扩大其国际业务范围,同时借助惠理集团在香港和欧洲的客户资源,增强自身在全世界资产管理领域的地位,朱克力指出,广发证券计划成为惠理集团的长期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将在诸多方面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合作能产生显著的互补作用,广发证券可以利用惠理集团在香港和欧洲的优势以及客户基础,迅速推进其国际化进程,同时惠理集团也能借助广发证券在国内市场的强大实力,有效扩大其在国内的业务范围。
然而朱克力指出,这种以股份为纽带的国际协作或许会遭遇某些困难,首先,合作双方在风俗习惯与管理观念上或许存有不同,必须在联合过程中持续进行协调改进。其次,当合作逐步推进时,彼此业务范围的交叉和利益上的竞争也可能慢慢暴露出来,怎样化解这些潜在矛盾将检验双方的才智与气度。
2024年,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堪忧,这种状况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海外扩张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朱克力指出,世界经济的下滑或许会让一些国外市场显现出价值洼地,这为证券公司进行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开辟了难得的入口。
余丰慧补充说,全球当前经济存在诸多变数,风险随之提升,投资者变得更为小心,对风险控制和收益期待都更加慎重,这对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海外业务的发展和利润获取带来挑战。然而,全球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跨国投资需求持续增长,这为证券公司拓展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近些年,国内金融组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实力逐步提高,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能够利用这一时机增加业务范围,扩大企业知名度。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必须透彻掌握全球市场状况,积极与国内外监管单位进行交流,着力提升研究开发水平,设计出符合客户期望的新型金融工具,同时增强风险控制水平,以有效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市场起伏,减少投资损失,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