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剧场:青年群体网晒的快乐,你真的不懂?

2025-10-22 -

国庆七天假,宅在家中的我每一天过的都非常丰富多彩

国庆首日,于社交平台浏览到友人分享的阅兵影像,仿佛每位朋友的亲属都出现在游行队伍之中,可见众人极具爱国情怀,实属可贵。

国庆翌日,于社交平台浏览友人分享的出行影像,每帧画面布局似专业机构精心设计,探访了热门地标,未见拥挤人群,品尝了特色美食,既无不佳口感,亦无增重烦恼。众人生活如此绚烂,实在令人羡慕。

国庆节期的第三天,通过社交平台看到朋友分享爱人赠送的礼物和红包,这让我感到疑惑,难道你是出于对我的喜爱,而我又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吗?

......

必须承认,热衷于发布动态实际上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比起独自一人的寂寞,更担心发布的内容无人回应。

1.人生如剧场,你我亦演员

不清楚何时开始,我们认识或探究他人时总会下意识浏览其社交动态,微信、微博、QQ等所有可追踪的社交网络仿佛成了观察一个人的窗口,我们在这小小的展示柜前竭力呈现希望被看见的形象:费力购回的早餐被谨慎地陈列在盘子上,精心挑选角度,调整好效果,挑选出最称心的一张,发布动态,“清晨醒来,早餐也吃得妥妥帖帖呢”;与朋友外出时,寻觅光线适宜的地点,开启美化功能,连续拍下数十张,“今日也是精心打扮的女生!””没来由的,就是想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其他人看。

这些原本属于个人领域的事情,为何会让我们如此渴望公之于众呢?库利提出了“镜中我”学说,他认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真实的自我,因此人们会努力维护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形象。我们既要精心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也要用心维护社交平台上的声誉。朋友圈中,偏爱酷感风格的人常用暗淡色调装饰页面,例如ins或宜家风格的设计;崇尚文艺气息的,则不断分享阅读心得和旅行影像,以此彰显个人阅历;而爱开玩笑的,则热衷发布与友人的欢乐瞬间和自创的笑话,评论区往往互动热烈。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在朋友圈精心塑造了各自的形象。

戈夫曼将人的活动区分为公开表现和隐蔽活动,如同戏剧舞台上的表演者,公开表现是容易被公众观察到的,而隐蔽活动则是未被知晓的,属于个人隐秘的领域。互联网平台让我们的公开举止和私下活动区别越来越不明显,一方面,新兴技术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渠道,另一方面使我们渐渐沉溺于对自身的虚幻想象中,我们都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态所束缚,渴望让他人认为我们十分愉悦,让旁人觉得我们生活优渥,于是我们将私下举动搬到聚光灯下,刻意修饰,获得赞赏和称赞,算是表演圆满。

2.青年群体朋友圈网晒潜规则

研究者将80年代出生和90年代出生的人归入青年类别,这种归类蕴含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他们既属于“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些在大众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年轻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内容的作用,一方面倾向于融入群体,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彰显自己的独特性,认为“与他人的差异就是自己快乐的源泉”。

跟70后的社交动态对照,当下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彰显个性,长辈们热衷分享旅行合影,我们却不是这样,身材比例要完美,面容要精致,环境必须干净整洁,力求不让任何人轻易认出地点;别人在社交圈里晒流行歌手的现场表演,我更愿意参与冷门剧目的演出或者古典乐演出,认为这样发布的信息更能赢得众多点赞。

这个年龄段的人倾向于不直接宣泄情绪,不会在动态里直白地分享感受,而是借助一些含蓄的标记来传递心意,比如心情欠佳时,可能会发布风景图片或者音乐片段,也有不少人选择用自拍照来暗示,留言内容多是寻求关怀或渴望拥抱,对于这些内容,人们通常只需点赞回应即可。

3.网晒仪式,让人更幸福

网络社交互动里,年轻人常把日常点滴、个人肖像、沿途风光发布到微博微信,以此调控自身的外貌观和言行举止,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装扮活动,发布内容动机多种多样,包括存档经历、抒发感受等,但核心诉求都是博取关注和确立归属感。

典礼在古时多用于祭拜活动,而现今,典礼已不再局限于它原本庄严的范畴,而是渗透到大众的日常活动之中。抵达某个景点,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足迹;阅读完某部著作,便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痕迹;伴侣赠送了纪念日的赠品,便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公示,这种将平凡之事赋予特殊意义的表现方式,使生活增添了许多雅致气息。朱琳学者提出看法,青年人热衷于网络展示实际上是一种精心修饰的仪式化表现,诸如经过美化处理的个人肖像或是对著名景点的游览照片发布,均可视为一种"朝圣"行为,通过构建富有特殊意义的自我形象和特定场所,与有过类似体验者形成共鸣,同时与未曾参与其中者形成区隔。无意间发现和好友分享了同一处景点的照片,借这个契机可以讨论哪些地方有趣,哪些地方游客不多;又恰好发了同一场演唱会的入场券,那就一起前往好了。借助网络分享的这种象征性举动,能更方便地与他人建立社交联系。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认为:

手机,既是沟通工具,也是人体一部分,年轻人对微信朋友圈极为专注,众多女性将此当作影像存储地,用以捕捉生活精彩瞬间,定格年轻活力时刻。

在虚拟的社交场景中,形成了创新的社交方式,着重展示个人的优秀特质,朋友圈变成了塑造个人形象的平台和生活记录,通过分享照片表达自我欣赏、夸耀和抱怨的情绪,每位参与者都在朋友圈中扮演着期望的社会角色,达成自我展现和自我愉悦,迎合了微信朋友圈里那些追求“旁观者”和“容器者”的心理,满足了对他人隐私的好奇窥探审美需求。

在狂热氛围里展现自我审美追求,构成了网络上的独特现象,然而众多表演和分享文化内容时,个人隐私也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目标。

这种行为既是镜像理论中的自恋表现,也是美化滤镜下的自我欺骗,同时又是沉浸幻象中的影像麻痹,还是迎合异性目光时女性审美主张的体现。

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展现自我、塑造形象,本质上是一种虚拟民族志,在人际互动传播里,借助朋友圈构建虚拟社会场景,彼此交叉点赞、评论,模仿戏剧化传播自身符号化的个性特征。

网络平台上既对抗又沉溺于外界主导的文化潮流,借助个体富有魅力的故事叙述,寻觅到类似隐居乡间的诗意与理想境界,发布个人影像既体现泛娱乐化的情感抒发,也是虚拟领域内的心理调适方式。

那些平时很少发布动态的人,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感觉更开心一些呢,身边总有人分享,也有事情值得分享,最重要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还有比这更令人满足的事情吗

4.花钱买到的羡慕,还能持续多久?

虚拟空间同样千奇百怪,原本正常的“网络展示”举动会逐渐变成“沉迷”,有些人借助这种方式来躲避现实,不顾自身经济状况地追逐遥不可及的物质,还在虚拟里塑造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身份地位。如今朋友圈里出现了专门包装人设的产业,只需在某购物网站输入“朋友圈”、“朋友圈形象塑造”等字眼,各式营造朋友圈影响力的广告便铺天盖地而来,想要展示名牌手袋、高级座驾、气派住宅、雅致格调,只要愿意付费,任何想要的东西都能呈现出来,配上相应的照片。

2018年曾有报道,重庆一名男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虚构的迪拜旅行动态,紧接着在超市里遇到了刚刚赞过他帖子的同僚,随后便将他移出了好友列表。类似的情况并非偶然发生,而是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人们通过刻意营造虚假的完美形象来掩饰内心的脆弱,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网络上的不当言论,甚至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失范举动,对于沉迷于网络炫耀的人,社会应当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是单纯的批评。

5.网晒过瘾之后还需回归现实生活

无论在网上分享后能收获多少愉悦,最关键的是切身体验,发和朋友闺蜜的合影关键在于彼此间的亲密互动;发读过的书籍和欣赏过的音乐会关键在于你用心生活的经历;发旅途中的照片关键在于你沿途欣赏过诸多美景的历程,只要分享的初衷是美好的,不论是有心无意地展现自我,有人说你刻意表现就由他们去吧,自己感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虚拟空间成为了许多人躲开现实的选择,也是虚荣心最集中的场所,当看到别人在假期展示外出旅行的照片,就会想自己若不分享是否会被认为经济能力不足且生活单调,于是变换方式炫耀,比如张贴在影院购买的影片入场凭证,或是展示新购置的鞋履与唇膏,这种作秀行为仅能带来短暂满足,终究还是要用心规划自己的生命旅程。

希望你能给我点个在看,好让我的朋友不经意看到。

朱琳.关于年轻人过度展示自我的行为及其价值创造现象的探讨:对“网络炫耀癖”现象的分析.传媒,2019年,第306期,第92至95页,第2版.

闫伊默;刘玉,关于仪式的传播,从文化角度探讨传播学,发表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7卷第38期,页码为117至120

李春玲,对青年群体特点的研究,以及探讨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上,2016年,第249期,页码为32到3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