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一家农场游,俩娃性格迥异,却钟情同一件事?
“放任不管”这个说法一出,留言板上立刻分成两大阵营:一些人称赞“堪称典范的母亲”,另一些人则指责“毁掉孩子的行为”。
小黄很快上传了新短片,里面展现姐姐君君坐在钢琴边,手指快速跳动演奏《小星星》,弟弟凯文则趴在旁边,用积木堆砌了一个带地下车库的“火箭发射台”。
弹幕瞬间刷屏:这俩娃不是放羊吗,怎么还偷偷点亮技能树?
真相简单到有点气人:小黄根本没报班。
君君在农场听婚礼音乐时,回家用锅盖打拍子,持续了半个多月,小黄这才试着租了架电子琴;凯文把家里收到的快递箱子都拆了,想要造个不会塌的塔楼,小黄顺便买了套最基础的拼插玩具,连包装上的指导手册都没打开。
俩娃爱成啥样?
姐姐正在弹奏钢琴,弟弟则坐在一旁计算节奏,弟弟准备发射火箭,姐姐为他挑选“最为鲜艳的橘色立方体”。
一个会音乐,一个会结构,互补得像是老天爷亲手配对。
省钱也是真省。
去年发布的《家庭教育白皮书》进行了相关统计,普通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通常每年会支出3.8万元用于孩子课外学习,小黄家却花费不多,仅有一千多元,其中租用钢琴费用是八百元,购买积木玩具花费是一百九十九元,办理农场年卡费用是三百九十九元,其余的钱都用来购买薯片和饮料了。
数据一出,群里妈妈纷纷艾特她:别藏着,交出“抠门攻略”。
小黄随口说了一句“策略就是不管”,管理员因此把她移出群聊,然而三天后群文件中却悄然出现了她制作的“观察-引导-放手”三步清单,下载次数高达999次。
儿童心理专家李玫瑾在最新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了小黄,指出她无意间碰到了“差异化教育”的要害,即先让小孩自己发展,再决定给予多少支持。
消息一传开,关于#佛系带娃攻略#的讨论两天内阅读量激增到两亿,许多年轻父母仿佛找到了同盟,评论区几乎都是相同的感慨,说“其实不是自己做得不好,只是孩子还没开始成长”。
有些人兴高采烈,另一些人则忧心忡忡,广场的另一侧出现了担忧的人群:凯文已经四岁了,遇到不熟悉的人就往姐姐身后藏,幼儿园的老师说,他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这是不是说明他的教育方式过于放任自流?
小黄在直播中保持沉默,没有进行任何辩解,而是直接播放了一段秘密拍摄的画面:音乐课堂的体验活动,老师要求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敲击手鼓,凯文独自躲在房间的一角,君君上前把鼓槌递给他,自己先敲了两下,然后扳着弟弟的手指轻轻敲了一下,第三下凯文终于自己敲出了声音,虽然发出的声响微弱得如同蚊虫鸣叫,但他的嘴角却微微上扬。
小黄说:“怕生不是病,是出厂设置,姐姐就是外挂。
”弹幕安静三秒,然后被“泪目”刷屏。
曾经有个孩子畏惧水域,双亲便将他直接抛入池塘中,如今他面对浴缸也会感到极度恐惧。
对比一出,风向又倒,原来“干预”和“逼迫”只差一个度。
更神的后续来了。
某电视频道悄然前往农业场所进行前期考察,相关人员伪装成顾客购买禽蛋,对小黄进行交流,询问:"两个孩子表现如此生动,是否愿意让他们参与节目播出?"
”小黄回一句“娃又不是戏”,把人家噎得原地咳嗽。
她把这件事当作趣闻分享给关注者,评论区却掀起轩然大波,纷纷留言说:千万不能这样,我们特别期待姐姐和弟弟的相处片段,那可是很好的晚餐伴侣。
”小黄丢了个投票:想让我们出镜吗?
调查中有八成受访者表示赞同,她随后追加表态“需听凯文个人意愿再做决定”,随即把选择权交还给了那个四岁的小孩,无形中为“尊重”这一概念赋予了全新含义。
出版社反应迅速,《多子女抚养手册》已将小黄家的“姐姐照顾弟弟”作为实例收录,编辑催促她提交文稿,小黄给出的拖延借口十分巧妙:君君最近开始记录生活点滴,每天绘制“弟弟发育曲线图”,她必须等待孩子完成图示标注,否则“资料不全”。
编辑感到十分无奈,只好暂时将“发射装置”图片设置为封面,承诺如果销量达到十万个,就会赠送凯文一套高级拼图。
小黄把图片发到群里,妈妈们看后大笑,说别人是孩子督促父母学习,她却是被孩子反过来教育。
事情发展到现在,还是那个老道理,教育并没有唯一正确的解法,不过小黄提供了一个特别让人无奈的示范:先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家长的任务仅仅是提供纸张。
至于成不成绩?
君君弹错音符会重新弹奏,凯文搭歪的积木会自己拆掉三块再重新开始,小黄坐在秋千上吃薯片,有时会递出一张纸巾来擦眼泪。
姐弟俩记住的开心事,不是奖杯,而是“妈妈在旁边”。
散养到底靠不靠谱?
信息、权威人士、普通民众都争执不下,但孩子的笑容很真实——这或许就是结果,只是它看起来并非答案,倒像是份未完成的乐谱,需要孩子亲自弹奏出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