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笑话:红学,你知道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奥秘?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极高,实至名归,堪称顶尖之作。
这并非戏谑,也不是我刻意设置的“抑扬手法”,而是客观事实。《红楼梦》仅就诗词而言,几乎每一首都达到了顶尖水准,绝非“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般的粗浅之作。虽然难以企及“窗前明月光”那样被大众轻易领悟的境界,但词句的精妙和布局的周密,足以彰显曹雪芹功力的扎实。
红学发展过程中的“蔡胡之辩”,属于早期红学研究的热闹阶段。蔡元培与胡适在《红楼梦》的基础性议题探讨上有所建树,特别是在作者身份的认定上取得了突破。
新红学堪称文学界对《红楼梦》探索的鼎盛阶段,针对原著中的细微之处进行深入挖掘,倾注了大量心血。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关联、诗词内容、角色服饰等细节,都遭到了细致入微的探究和解读。
但野蛮发展,终归带来问题。
郑渊洁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讽刺文,大意是这样的:
研究《红楼梦》十几年的红学家罗克,翻阅的书籍几乎全册破旧七八本,却始终未能获得认可,第二十五届红学大会也没有向他发出参会通知,这让他感到相当失落。
妻子建议他,不妨借鉴他人的做法,针对书籍里的某个方面进行探讨,例如药物学,或许能找到新的进展。
一句话点破了真相。罗克开始审视那双“绣花鞋”。他察觉到林黛玉步履迟缓,这与她所穿的绣花鞋密切相关。他还意识到贾宝玉未能与林黛玉相伴,症结在于贾母对林黛玉常穿的那双绣花鞋心存反感。
数月之后,《绣花鞋探微》问世,罗克声名鹊起。紧接着,第二年红学大会的请柬也顺利寄到了他家中。妻子兴奋地询问:“你接下来打算钻研哪个课题?”
“梳子吧!一样一样来。”
郑先生对红学的调侃,好比国际上对“莎学”的戏谑。钻研莎士比亚作品的爱好者同样众多,人数超过研究红学的人。
研读《红楼梦》,原本是件寻常之事,随着无关人员增多,探究的路径逐渐偏离正轨。从红学衍生出诸多分支:文学分析、哲学思辨、历史考证、经济探讨、心理剖析、中医药研究、服饰考据等等。
曹雪芹当初或许未曾料到,自己的创作会具备如此高的学术意义。长时间无所事事,对个人成长并无益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