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幽默诙谐,古代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

2025-10-23 -

哪吒2》里的“川普”戳中观众笑点

四川方言幽默诙谐,古代文献早有记载

汪启明 陈羽啸 摄

《哪吒2》中的太乙真人形象。图据片方

地方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方言近些年在文艺作品里展现出别样魅力。现象级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就利用了四川地方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和幽默氛围营造带来明显效果。影片中太乙真人说的地道四川话,例如“你娃儿”这类方言表达,让全球观众领略了四川地方语言独有的诙谐韵味。

为什么地方语言会这么吸引人?四川地方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2月9日,《哪吒2》票房不断上涨期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研究地方语言特别是四川语言很深的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巴蜀语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以及《哪吒2》声音指导陈浩。

四川话自带幽默感

说“川普”的太乙真人笑果足

我是乾元山金光洞的太乙真人,说话带着浓厚的“川普”口音,给整部电影带来了不少欢乐效果。配音演员张珈铭用非常纯正的四川方言,将太乙真人的风趣、悠闲、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当那句“你打我吗”播出时,整个影厅立刻充满了欢笑声。他称呼哪吒为“你娃儿”,还叫“大欺小,癞疙宝”之类的方言,都让观众觉得好笑,确实是喜剧角色。

中国各地分布着众多地方性语言。某些情况下,一条河流、一座山脉或一个小镇的两侧,由于语言差异,人们甚至无法顺畅沟通。然而,四川地方话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广泛声誉,这或许源于其语言本身蕴含的诙谐特质和喜剧色彩。

汪启明一直专注于中国语言文献地域语言研究,曾获得第十八届王力语言学一等奖、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就奖。他表示: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四川地方语言电影叫《抓壮丁》,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四川地方语言非常风趣、滑稽,在古籍中都有提及。而且四川地方语言属于西南官话,使用者众多、影响深远,在省外也比较容易理解。只要语速放慢些,外来者大多能理解。与潮汕方言、江浙方言不同,外地人听这些话会比较费劲。再比如,同属于闽语系,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也相当明显。

如今地方语言借助文艺创作、影像作品、视听节目乃至微短剧焕发新生,令众多年轻群体感到新奇。汪启明指出,"这首先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体现。语言承载着文化底蕴,地方文化蕴含着历史积淀、文化丰富性、社会作用、非物质遗产及时代意义诸多维度。"方言里存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句和读音,借助与众不同的说话方式,体现了各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民间传说、山歌调子和俗语等都依靠方言一代代流传下来。此外,方言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回忆和归属感,同时也能承载家族历史和故乡记忆,乡音饱含着对故土的几分眷恋和几分怀念。时代变迁,社会演进,科技发展,语言的外部条件随之改变,部分地方性语言因此消亡;然而整体而言,地方性语言在当代社会,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展现出旺盛活力,这是由于构成地方性语言诸多要素尚未消失的缘故。

汪启明认为,当前年轻人借助新兴渠道喜爱方言,这并不妨碍推广普通话。换句话说,普及普通话跟维护和运用地方语言并非完全冲突。他同时指出,地方语言和普通话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天然隔阂。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分析,"各个地区的汉语方言都是汉语体系的地域性分支,它们同属于汉语范畴,拥有共同的起源。"从语言角度讲,普通话其实算是一种‘地方话’,只是这种地方话被国家定为通用语。众所周知,当代汉语以北京发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根基,以优秀的现代白话作品为语法准则。如今许多年轻人都能同时讲普通话和本地方言,在不同环境中转换十分流畅,没有任何障碍。

很多四川方言用词

在古蜀语中都能找到

古蜀语和四川方言,都是“蜀地密码”的关键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术探讨的核心议题。文明社会的特征体现为城市构造、金属冶炼、宗教仪式以及文字符号等,其中蜀地文字的探究始终是古蜀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要深入考察古蜀文字,就必须首先理解古蜀语。汪启明指出,古蜀文字既是未来蜀文化研究的一大挑战,也是研究的核心焦点。

远古阶段,蜀地是众多族群共同生活的区域,古蜀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族群,蜀语也特指这个主要族群所使用的语言。先秦时代,蜀语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同时与中原的雅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和先秦时期的周语、秦语、楚语、宋鲁语、吴越语等,都是华夏通语也就是后来汉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汉语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域性语言分支。秦汉年间,蜀地方言同秦地方言一样,在汉语里拥有显著影响力,属于当时的重要方言。

汪启明教授所撰《中上古蜀语考论》一书,明确指出“蜀语”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道意》中,同时阐述了“蜀语方言”和“四川方言”的不同概念:将中上古时期蜀地居民(不包括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称作“蜀语”,将宋元明时期蜀地居民的语言称作“蜀方言”,而将清代,特别是“湖广填四川”之后蜀地居民的语言称作“四川方言”。汪启明教授表示,因为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现在所说的“四川方言”并非完全等同古蜀语。不过依照语言底层学说,部分古蜀语成分还是保留在今日四川方言里。尽管现代四川方言已形成混合特征,其语言根基依然是古代蜀语。

《中上古蜀语考论》附录收录了“中上古蜀语词汇表”,该表汇集了742个古代蜀人常用的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均源自对扬雄《方言》、杭世骏《续方言》、张慎仪《方言别录》和李实《蜀语》等文献的细致考证。通过这个词汇表,读者可以轻松辨别哪些蜀语已经消亡,哪些仍在使用。表中清晰地展现了中上古蜀语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更迭。诸如“坝”“痨”“白雨”之类的地域性词汇,在古代蜀地语言中同样存在。

隋朝无名氏所作的《绵州巴歌》里,包含“白雨”一词,其含义为骤雨、雷阵雨。“白雨”属于中上古蜀地方言词汇,到了唐代,已变为文人士大夫常用的表达。杜甫在《寄柏学士林居》里写道,远山青翠万顷,静谧辽阔,白雨倾泻,洗净了空中垂落的藤蔓。李白《宿鰕湖》诗中描绘,白雨映照着寒山,茂密的景象如同银色的竹林。时至今日,在四川方言中,“白雨”一词依然常见,特别是在绵阳地区。现在四川很多人喜欢用“老子”来自称,这个说法其实蜀地很早就有了。《后汉书·韩康传》里就提到过这个词,解释是:人们用来指代自己。南宋时陆游到过四川,他在《老学庵笔记》第一卷中记载:“我在南郑时,发现西部边远地区把父亲叫做老子,即使十七八岁有儿子的,也这样称呼。这就说明,老子这个名称,在四川地区至少传承了一千年以上。汪启明这样表示。

建立方言数据库

搜集各地方言词汇约150万条

《哪吒2》配音指导陈浩明确表示,在配音环节,他要求配音人员要着眼于平民的角度,借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展现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哪吒身边的伙伴,就像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普通人,观众在观看他们时,会恍然大悟地说‘这个家伙简直就是我认识的那个人’。”

尽管当前社会整体走向现代化,众多地域的方言得以存续的背景已出现明显转变,部分方言正面临消失风险或经历深刻变迁,形态随之大不相同,不过为方便学术探讨,守护方言的相关行动从未间断。特别是借助电子资料库,将方言中古老的词汇脉络在数字时代加以保存,为其注入“珍稀学问得以延续”的“再生”可能。

汪启明透露,他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地方志方言文献的收集、汇编及电子化项目”,到2025年将进入最终评审阶段。这个项目旨在系统性地汇集和梳理中国历代地方志中记载的汉语方言信息,编撰一部完整记录从古至今的方言文献总览,内容包含语音演变、词汇差异、语法特点、惯用语、俗语表达、方言形成过程、口语实例以及文献依据等各个方面。二零二三年,在该工程构成之中,《中国地方志方言资料总目》入选四川省二零二二至二零二三年阶段重点图书出版方案,该书已由西南交通大学刊行。

此外,项目将推出一个融合古今、汇集各地方志与方言的大型电子资源库,支持按词语查询及多维度检索,并向社会大众开放使用。该资源库将收录全国范围内地方志所记载的古今汉语方言文献资料。其基础资料源自从地方志这一“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社科文献集合”中整理出的三千余部包含方言内容的方志。以语言材料为例,汇集各地口语表达大约150万个,或许涉及1500万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荀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