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师涨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你知道吗?
曾有一位在高校的全国政协委员,跟他的校长说过这样一句笑话,那就是“你就是我们大学的生产大队队长,我们是队员,每天记工分,每年算工分”。如今,行至岁末年初,又到了 “算工分” 的时候。
称作“工分”的,是一般讲的“绩效工资制”。详细来讲,每到年末之际,不少高校或者院系会要求教师汇报一整年里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相关部门依据院校收入与年度的总工作量算出该年的“绩效成绩”,依照此决定教师的工资额度。在不少人眼中,这跟当年人民公社生产队记工分以及按工分分钱差不多是一样的。
然而,于高校这般的场地内,借按“工作分值”来给付薪资的形式,真就能够使得教师所从事的工作达至“质量与数量皆得以保证”的状态吗?
“自愿”推行的制度
与“工分”打过十多年交道的山东大学老教师冯大诚,从教30多年了,他向记者简要介绍了自己每年得准备些啥“工分”。
冯大诚说,内容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其中教学工作量涵盖给研究生授课课时数,给研究生授课对学生人数有要求,给本科生授课课时数,给本科生授课后显示出的真实学生人数,指导做论文的研究生人数也在教学工作量范畴,指导做论文的本科生人数同样属于教学工作量范畴,本年度毕业的研究生数也是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科研工作量包含科研项目,科研金额到账情况,发表的论文除了非SCI、EI的,刊物的影响因子也在科研工作量内,当然,一年中得到的奖励也包含其中 。
多数国内高校,教师每年末需上报的内容基本都差不多,据苏州科技学院教授陈建新估算,通过这些“工分”获得的“绩效工资”,占自己收入一半以上 。
要完成这些跟一年生计紧密关联的汇报材料,实际上所需时间不长,最多一两天就能准备妥当。然而,陈建新却感觉心里烦闷,因为填那些表格太过繁琐,并且与此同时还要留意自己的诸多工作,有时候着实会觉得厌烦。
其实在现在的高校里,认为每年一回“记工分”很腻烦的老师,远远不止陈建新这一个人,然而他们当中的好多人,或许并不清楚,这种每年都致使他们“心里烦”一回的“的绩效工资制”,实际上在国内出现的年数,并不算长久 。
据冯大诚回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内高校普遍实行固定工资,是“按各人的工资级别拿钱”,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教师收入分配的“工分制”在国内高校迅速推广,高校在这方面的积极性远非执行教育部的任何一项官方指令所能比拟,而据记者了解,直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还有部分国内重点高校在推行以“工分制”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里,“工分制”盛行流行,这背后是何原因呢?针对此情况,冯大诚所给出的回应答复很是简单,那便是它能够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
他说,在学校里,教学工作量基本上是个常数,将其相对于教师增加收入的期望来讲,这种变动能够忽略不计。 在“工分制”下,教师若想增加收入,唯一的法子便是多搞科研、多发文章。 而就学校来讲,教师“不用扬鞭自踊跃”,能够在短时间当中让高校申请到更多硕士点、博士点,争取到更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这当然属于最大的好事。 “这是各学校领导由衷期望推行的制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