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端午:传承千年文化,感受别样节日氛围
我国传统的端午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风土记》中讲“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思是五月起始的首个五日,因五月五日两个“五”重叠,所以又叫“重五”或者“重午”,作为一个关键的传统佳节,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主题,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从古至今说法众多各不相同:有一种说法是用以纪念伍子胥;有一种说法是用以纪念介子推;有一种说法是用以纪念曹娥;有一种说法是祭“地腊”;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上面这些说法,都分别有着各自的缘由。然而,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依旧是纪念屈原。
唐代文秀于《端午》一诗中写道这般内容:“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不仅展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还表达出对奸臣昏君的鞭挞与憎恨。北宋张耒有诗云:“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寥寥数语,诗人内心的那种悲苦凄情便能够被看出来。除此之外,戴复古还有诗句:“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是高启所写的“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还是苏东坡所作的“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都表达出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五月的时候有个称作端阳节的节日,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弥漫着粽子的香气 ,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乃是民间最为普遍流行的习俗 。梁朝有一个叫吴均的人在名为《续齐谐记》的书籍里面说道 :“屈原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而亡故 ,楚地之人对他深感哀伤 。每到了这个日子 ,就用竹筒装上米投到水里面去祭祀他 。”各个朝代用来吟咏粽子的诗词多得就如同繁星一样 ,西晋有个叫周处的官吏在《风土记》里边记载有这样的话语 :“在仲夏之时的端午这个节日 ,会烹煮鹜角黍 。”唐明皇作出这样一首诗篇说 :“四个时令时节的花朵竞相展现巧妙姿态 ,各式各样盛在碗里如同冰堆般的角黍和雕刻精美的九子粽彼此争奇斗艳 。”唐代有个叫姚合的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江中小洲上热闹非凡 ,这里渔歌阵阵响亮 ,微风轻轻拂过 ,带着角粽飘散而来的香气 。”宋代叫韩元吉这个人也有美妙的诗句 :“盛在碗中生有角的黍米堆积起来如同冰堆一般 ,装点在翠钗上的兵符样式和形状精致巧妙 。””黄裳也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诗人境遇不一样,流露情感便不同。端午诗里,有的反映离愁别恨,像唐代殷尧藩《同州端午》诗:“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表达背井离乡游子重返故里时的激动之情;有的反映忧闷心情,如宋代诗人黄公绍在《端午竞渡棹歌》中说:“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眉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心境。迥异于这些苦闷心情的,是老舍的一首端午诗,其内容为“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老舍先生把战争岁月的艰苦,将生活的困难,还把那种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表现得酣畅淋漓,真挚感人 。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那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却依旧保持着她的那种独特魅力。于诗词之中约会端午,我们的心中又增添了一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