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变天有多狠?民间谚语打脸科学,寒衣节烧纸的情感你懂吗?
一下子从九月三十晃悠到十月初一,千万别小看这一天。日历翻过农历后,气温如同翻了脸,前一瞬还在磨蹭,紧接着就来一次“下马威”。老百姓讲的“冬天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一”,说实话,这话以前真让城里人与农村人都忐忑得厉害。有的人差点跪下祷告:“求你下雨吧,不然今年庄稼真得完蛋!”别的暂且不提,这种谚语虽说被称作戏耍大家的土办法,但确实在老家上空盘旋了一百多年,没点窍门也传不下来。
谈及十月初一之际,北方农村区域的小伙伴们都特别挂心,若这日是晴天那还好讲,阳光从门中照进,大伙于地头吃个烤红薯心里都乐滋滋的,然而一旦遇上阴雨天气,大多便是围在炉火前叹气,念叨着“哎,明年庄稼估摸又要遭难了”,民间对于湿冷与干冷的区分较真程度比气象台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老农一张嘴能把人说得晕头转向,比如说“十月初一,一晴到底,棉衣卖不掉,雪都气呼呼不回家!”。另有祭祖寒衣节此种说法,这也使得当日莫名增添了一份庄重之感。毕竟哪户人家都期望自家逝去的先人在地下能够暖和一些,而烧纸烧衣这一行为完全是依靠情感来维系的。说白了就是生者与逝者之间那最后一丝牵挂 。
有些人秉持着对天时的信奉,将“朔日”以及“破日”视作如洪水猛兽般可怕的存在,宣称在这一日最好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去做,据说只要有所行动便会诸事不顺,甚至连猫都不敢随意发出叫声,这简直就如同玄学修仙的场景一般。倘若非要谈及这些民俗当中的小禁忌究竟价值几何,那恐怕就是常言所说的“脸皮厚吃个够”,试问哪一家的老人不会反复念叨上一遍呢?年轻人有时会嫌弃那些旧有的习俗实在过多,然而当真遇到天气变化异常、庄稼收成欠佳的时候,又不由自主地把那些古老的谚语翻找出来摆放在聊天桌上谈论一番。天气所产生的影响颇为巨大,要是今年一直阴雨连绵不断,估计好多人都会开始懊悔春天的时候没有多种植一些玉米以及苹果树了。
实际上,北方的那些农谚,它既是生活经验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成果,又是人们内心对命运的那种不屈服的体现。大家嘴上说着感觉很神秘,可心里清楚现代的天气预报早就没把这些老说法当回事了,就像那什么“冷到哭”,还有“雪堵门”,以及“单衣过冬”。说的就是一种没办法的状况,一种随时有可能错过丰收的焦虑情绪。南方的朋友听说后会笑话北方人太固执,其实你们也何尝没有属于自己的和气候相关的行为表现,比如梅雨到来时,还有龙舟下水的时候,都担心老天爷会发脾气呢。
今年,天气预报和农谚较上劲了,十月初一,大部分地区竟然是晴天,“暖冬”的标签,就如同贴纸一般,爱掉不掉的。有网友,直接在朋友圈开炮:“气象APP,才是今年最大的骗子!”也有人,跪求冷空气快点南下,就怕暖冬一来,庄稼缺水,病虫害泛滥,到秋收季,打工赚的钱,连买药都不够。话说回来,胡乱预测未来气候,靠谱吗?其实,本地的每一个长辈,都尝过谚语“戏耍”自己的滋味,不知有多少次,明明盼着雨雪,结果却是晴空万里,最后收成糟透了,砸锅卖铁都填不了亏空。
瞅见这儿,有些城市里的青年会发问:寒衣节进行“烧纸送寒衣”这般行为,难道不是过于迷信啦?实际上其背后存在着更多涵盖“事死如事生”理念的孝道思想 。每当到了十月初一这个时间点,常常总有一群年龄处于七八十岁这个范围的老人家,守在坟头的旁边去烧纸,同时嘴里还在嘟囔着新添的棉袄究竟是由谁来缝制的 。就在那一个时刻,所蕴含的情感远远超越了风俗,而且就连年轻人也都被这种情感所打动 。到了如今这个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阶段,大家对于像这种“冬夜里的温暖记忆”愈发产生了共鸣 。哪一户人家不是在深夜的时候,会翻找出爷爷亲手制作的老棉袄呢?
不断地反复言说,那所谓的“十月初一看冬天”,从根本上来说是身处普通境地的民众与大自然的一种对抗态势。不存在哪一条谚语是能够包揽全部情况的,每年都按照固定的模式般,气候的变化比人的面容还要更加善变,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跟着下一刻就狂风大作暴雪纷飞,说转变就转变,丝毫不留情面。与被那些所谓的“农谚大师”欺骗相比,倒不如让自己静下心来切实观察自家的土地以及作物情况,配合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经验,将气候的各种变数弄明白。其实,老谚语并非全都是那种,类似癞蛤蟆那种的内容,有些当作冷笑话去看,就会觉得还算有点意思,更多的则是能让我们这般,在忙碌之际记住那么一丝希望,那就是即便错失了所谓的,“寒冬丰收”这种情况,仍然能够在无常的天气当中,找到一些乐趣。
今年,在你家乡,到十月初一的时候,天气状况是晴天呢,还是会下雨呢?你家里的老人,都讲了些什么呢?其中,有没有那么一句农谚,能让你感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彻底颠覆了呢?欢迎你来留言,通过喊麦的方式进行吐槽,说不定每个人的经历,能够让那些不太靠谱的天气预报,变得稍微靠谱那么一点,能长点记性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