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足与国乒:谁都赢不了?解析两大体育阵营的竞技迷思与深层差异
杨黎黎 陶家骏 :“谁都赢不了”的歧义分析
对于中国的体育界而言,有网友进行了调侃,声称,中国存在两大极其缺乏看点的球赛,其一乃是中国男足,其状况是谁都赢不了,其二是中国乒乓球也是谁都赢不了。前一句话所指的是中国男足无法战胜别的球队,而后一句话所指的是别国队伍难以赢过中国乒乓球队。“谁都赢不了”这样的语表是相同的,然而在具体的语境当中却能够表达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
实则“谁都赢不了”切切实实是一句存在歧义状况的语句,它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其一为,(他)没有办法战胜任何一个人;其二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战胜(他)。网友恰恰是借助了该语句所拥有的歧义,从而获取到幽默、带有调侃意味的语用成效。与之相类似的情况,还有“这个人谁都不相信”,这也同样是一句出现了歧义的句子,其具备两种理解情形:其一为,这个人对任何一个人都持有不信任的态度;其二为,任何一个人对这个人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那么这类句子所产生的歧义究竟源自何处呢?
歧义原因解析
中国男足,是所有对手都无法战胜它;中国乒乓球,是它无法战胜任何对手。两个“谁都赢不了”内涵并不相同,经历了位置的变动。简单来讲,句子出现歧义是因汉语属于话题优先型语言以及允许存在空主语这两个特性所导致的。“中国男足”处于句子最开头部分,还有“中国乒乓球”,它们与“谁都赢不了”之间用逗号来分隔,朗读时会产生停顿。这两个部分担当句子的话题,也称作大主语,是句子探讨的对象,其位置比主语“谁”还要更为靠前。
针对“中国乒乓球,谁都赢不了”这话,其省略了宾语,补充完整后应是“谁都赢不了中国乒乓球”,将“中国乒乓球”移至主语“谁”前面便成了话题;对于“中国男足,谁都赢不了”,其深层句式本应是“中国男足都赢不了谁”,位移过程是先省略原主语“中国男足”,接着把作宾语的“谁”提前成为“谁都赢不了”,最后把“中国男足”当作话题,才变为“中国男足,谁都赢不了” 。
歧义结构分析
我们将这类歧义句看作这样一个结构,“话题”,“谁也/都(不)V”。“话题”是言者与听者共同拥有的已知信息,是有定的,一整句话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论述。“谁”跟“都/也”连用,属于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之所以说“谁”并非表疑问却是表周遍性,是因为其指的是在所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存在例外。在这一结构里的“也”通常带着否定式,带着肯定式的情况少之又少;“都”常常带着肯定式,带着否定式的情形不多 。“谁也/都”存在着一种全量肯定或者全量否定这样的用法,其指代的是“所有的人”,举例来说,“谁也没来”等同于表述为“所有人都没来”,再者“谁都可以参加”等同于表述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 。
这样的结构里,其动词得是双向论元结构才行,就是能既带着主语同时又带宾语的那种动词,这个动词能够同步涉及两个指人词语,而且这两个指人词语不但能够充当施事,还能够充当受事。依据语料统计,常常进入此结构的单音节动词像“看、见、理、听、怪、欠、爱、怕、惹、管、帮、让”等;双音节动词有“喜欢、了解、相信、通知、认识、结交、知道、畏惧、怀疑、举报、联系、接近、接触、熟悉、得罪、拒绝、反对、排斥、在乎”等。仍存在一些动补结构,能够进入该结构的动词位置,像“V不过”以及“V不了”,例如“打不过”、“喝不过”、“赢不了”等。鉴于语料都存在上下文的语境,这些动词于行文中并没有致使读者理解产生歧义。此外,该结构的肯定用法与否定用法并不对称,否定用法远比肯定用法多。
例外用法
当一些动词进入该结构时,便只有一种诠释,举例说明,像“他谁也不商量”这种情况。此句子的解读仅仅能是“他不跟任何人去商量” 。“商量”没办法直接带上指人的宾语,要是想带上指人宾语,那就必须得使用“跟/和”等介词去引入一个对象,比如说我们不会说“他商量我”,而是会说“他跟我商量” 。“他谁也不商量”的深层句式理应是“他跟谁也不商量” ,“商量”无法直接带宾语,不存在省略宾语的情形 。“他谁也不商量”里的“他”是主语,省略掉了介词“跟” 。如此这般,那句子就只能够被解释成“他不跟别人去商量”,而不能够被解释为“任何人都不跟他进行商量”。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结交”、“争论”等这类不可以直接带上指人宾语的动词。
具备相同进入该结构的能力,有部分动词进入后较少引发歧义。像“他谁也不指望”这个句子,虽采用了相同句式,然而我们大多会解读成“他不指望任何人”,而非“任何人不指望他”。这是因为“指望”,尤其是它的否定用法,带无定宾语的频次相较于带有定宾语的频次更高。在汉语范畴里,语序是决定有定无定的一种途径。例如“人来了”与“来人了”,主语位置处的“人”是有定的,宾语位置上的“人”是无定的。实际上无定宾语比有定宾语更为常见。
此外,当话题转变为指物名词之际,也仅有唯一的一种解读。我们正在探讨的结构,其歧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处于句首位置且具备施动性的成分所引发的。举例而言,“他谁都不喜欢”。“他”拥有施动性,能够发出“喜欢”这种心理活动。要是没有施动性,那就不会存在歧义。比如说,“变质了的事物谁都不喜欢”。“变质的事物”属于非生命的,无法发出动作,所以整句话不会产生歧义。
消除歧义的方法
语法方面,消解歧义通常借助变换句式,举例而言,能够将话题置于宾语位置,像“谁都赢不了中国乒乓球队”,又或者运用中动句,如“中国足球队赢谁都赢不了”。
于实际阅读期间,读者会依照相关背景知识予以解读。于本文起始的句子里,把“中国足球”以及“中国乒乓球”放置于话题位置,读者凭借背景知识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不一样的解读。
凭借语境,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能够将歧义消除,像增添后续部分,于该结构的后面再添加一个句子,并且二者共用一个主语,例如“他谁也不喜欢,只喜欢我”,此处的“他谁也不喜欢”只能解释成“他不喜欢任何人”,如此方可与后文衔接顺畅 。
改变一下话题,使其变成指物的那种,就比方说“这个问题确实谁也不知道”,而这句话仅可以解读成是“谁也不知道这个问题” 。
又能够运用重音以及停顿去消除歧义,像是“他谁都不相信”这个句子,当重音落在“谁”字上的时候,便能把它诠释成“他不相信任意一个人”,若重音落在“他”字上,那就诠释成“任意一个人都不相信他”。
巧用歧义妙处多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男足呈现出这样一种状况,那就是谁都赢不了,这儿的“谁”涵盖了所有与之对阵的对象。而中国乒乓球呢,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形,也是谁都赢不了,这里的“谁”同样包含了所有可能与之交锋的对手。这句话能够让读者拍案叫绝,原因就在于它灵动地运用了“谁都赢不了”里“谁”的周遍用法,这种用法一方面既能够指向“赢不了”的主语,另一方面又能够指向“赢不了”的宾语。同一内容的一句话,只是通过在前面增添不同的话题,就能够达成全量肯定或者全量否定的效果,进而使得人会心地露出笑容。与之结构类似的神奇妙用也存在,比如说剩女产生这些原因,其一是谁都看不上,其二同样是谁都看不上。
利用同样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语义的还有: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女子给男友打电话说,自己已抵达芳村,让男友赶快朝着地铁站行进。要是男友先到达,而自己尚未到达,那他就得等候。要是自己先到达,而男友还没到达,那他也得等候 。
汉语言里客观存在着一种现象叫歧义,不同的歧义有着不一样的缘由,是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相互作用造成的。歧义是语言进行交际时所遇到的障碍,此障碍对汉语信息的有效传达产生了影响。针对歧义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从语音、语法、语境、语义等方面去对它加以限制,以此排除歧义,进而保证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利用歧义句,像双关、反语这类修辞格就是精妙地利用了语言当中那个存在的“梗”,最终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多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像小说,诗歌,笑话,小品,相声,谜语等里面,都已经把歧义广泛应用了。总之,语言里的歧义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当在应用的时候趋利避害,给语言表达增添光彩。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