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冷笑话爆笑解析:黑格尔哲学梗的万万没想到,经典桥段回顾

2025-11-25 -

十万个冷笑话 One Bad Jokes(2014)

一部通过众筹方式创作出来的原创动漫作品《十万个冷笑话》,也就是简称为《十冷》的这部动漫,它所收获的票房成功突破了一亿,这一结果使主创人员以及粉丝们都体会到了一种能让自己扬眉吐气的振奋感觉,从此以后,当人们再去谈论能取得票房过亿成绩的动画片时,终于不再仅仅局限于像《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那样的动物世界题材了,并且这部动漫终于初步具备了中国动画版复仇者联盟的那种雏形,它分开来看的时候,有着各自相互独立的故事线,而在合起来的时候,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超级叙事 。

与此同时,当然也致使另外一些观众极为恼怒,将经典动画人物改得没底线,呈现出所谓“萌大奶”的模样,这究竟是在向经典表示敬意,还是在向日本动漫致敬呢?反正就是人物持续不断地乱入与混搭,那么再把黑猫警长、舒克贝塔、太阳之子、人参娃娃、没头脑不高兴集齐,就能够拍全家福了,自始至终都只是一味吐槽,这到底是原创还是偷懒行为呢?

很难对问题做出回答,暂且先搁置对其的褒贬评价,将时间回溯到世纪之初。在青年文化里,调侃作为一种带有戏谑意味的方式,容易流行开来并广泛传播,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在十多年前,这种戏谑并不称作吐槽,而是一种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重要亚文化形态,也就是恶搞(Kuso)。简而言之,恶搞的关键手法是戏仿以及拼贴,其对象是经典文本,它归属于同人作品中调侃戏谑的这一类别。还记得《悟空传》(2001)、《沙僧日记》(2002)、《Q版语文》(2004)吗?说来有趣,那种情况之下,上一轮出现的恶搞所引发的笑声,与本轮《十冷》所引发的笑声,二者之间恰好间隔了一个文化生长的时期,句号。

尽管《光明日报》曾专门发表评论文章,态度鲜明地反对网络恶搞,还牵头主办了“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但笑的权力终究还是挂在自己脸上。正是恶搞的盛行,才使得大众渐渐开始接纳调侃、戏谑作为一种生活休闲方式。正所谓先有恶搞,而后才会诞生“糗百”。

在2005年被创建的“糗百”,刚开始之时看上去跟别的社交网站没有太大的不一样之处,它秉持着“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大家开心开心”这样的初衷,讲述各自的糗事。然而这些看上去平常的笑料,既跟传统笑话不一样,传统笑话有着较为完整的场景结构,又和精心编造的段子不同,网友借助书写、阅读以及分享“糗事”,将出糗文本化作一种笑的类型。随后,Rage Comic流传到国内,“暴漫”很快就流行开来了。恰巧的是,“暴漫”所涵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生活当中发生的糗事,它具备简洁易做的特性,还拥有简明易懂的特点,能够将那些糗事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恶搞转变为依据展现平常生活中糗事的“糗文化”,它之中调侃的对象和内容产生了完全的改变,“糗文化”依靠琐碎的糗文本进行自嘲,其调侃对象从权威与经典作品里的人物变成了生活里的人物。并且正是在这样的文本叙事策略之中形成了新的群体整合,即高帅富/白富美、矮穷挫/土肥圆、男/女屌丝 。不去管讲述者真实的身份是咋样,遭遇又是如何,糗文本的叙述者常常乐意把自称屌丝当成常态,这种自我群体的划分,虽说不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然而实际承担的功能却为自我消解,将晒糗当作是弱势阶层说话的途径,转弯抹角地躲开现实里真实存在的困境,如此一来我们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快乐自主权。不断重复讲述的那种类型化文本, 了立体空间中的喜怒哀乐,统统转化成为没有障碍能够流通的符号,最后的结果便是,由大众生产出来的“糗文化”被商业收纳整编,又重新打包装潢之后卖回给它的生产者 。

从恶搞发展到“糗文化”,制造快乐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有着改变,好笑的定义也不断变化,与之同时的是调侃对象的多样,强调反抗权威经典的恶搞,开始展现出自身的局限之处 ,生活化的糗事也是如此,不限内容不限形式的吐槽,则更能够刺激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疲倦的笑穴 。吐槽是基于对象存在的缺陷、有弱点或者不合理之处而进行的娱乐化批评,其手法一针见血,又颇具娱乐精神,往往比批评对象更能赢得他人的关注 。2013年春晚受到广泛欢迎的小品《想跳就跳》,其所扮演的恰是吐槽的角色,倘若说在此之前制造以及传播吐槽的仅仅是特定的网络受众,那么《想跳就跳》的走红,就在一个国家的娱乐平台上宣告了一种全新娱乐模式的兴起,并且以毒舌作为快乐的根本。

回顾到这个地步,如今能够讲无需对《十冷》的成功存有惊奇之感了,从进行恶搞,到晾晒糗事,再到展开吐槽,《十冷》的文化背景之中涵盖了新世纪十年以来笑的形式以及内容的变化。虽说《十冷》的大电影是顺着漫画,动漫发展而来的,然而即便在此之前压根没有接触过,也不会对观看造成影响,原因在于吐槽的叙事策略是一致的,《十冷》的吐槽和蔡明所塑造的毒舌大妈的吐槽在制造笑点的策略方面没什么差异存在。

关于笑这种迷人表现形式,从前有人尝试构建其历程,像是特鲁贝尔撰写了一本名为《笑的历史》的书,然而实则这本资料充裕的艺术史更适宜称作“笑的形式感探索”。从于餐馆那儿面向一定数量的顾客做调查,结果发现女性相较于男性而言,更倾向于展现出乐于笑的状态,这一情况进而暗示了男女在对于自我意识以及期望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在那本假装是亚里士多德之作的《面相学》当中有这样的说法,鼻子过于笔直的人是愚蠢的,眉毛呈现高挑态势的人是自负的,有着圆脸的人代表着不知羞耻,长脸的人则代表着精神空虚;过去的时候人们觉得只有粗俗的人才会放声大笑,而有教养的人仅仅只会露出微笑;在大量的艺术作品里面,淫荡的笑、欲望的笑、欢愉的笑、智慧的笑、欺骗的笑,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是截然不同的。

黑格尔在《美学》里,细致探讨了各类艺术形式,在戏剧里区分了悲剧、喜剧、正剧的原则和发展,他反复强调,喜剧是充满自信的代名词,喜剧人物的笑声来自自信的胜利,所谓喜剧性,是指主体遭遇了困境,然后化解矛盾,获得安慰,建立信心,然而《十冷》带来的改变又不仅在于内容和形式,更在于喜剧的功能,这点是建立经典美学体系的黑格尔万万没有想到的。这就是说,关键的要点在于,“解”这个过程它有着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是经典美学理论所高度赞赏推崇的那种精妙灵巧、独具匠心的行动力 。

从恶搞文化开始风行起,这种行动力便开始削弱,喜剧从一种建构的笑,转变为一种解构、再解读的笑,主流文化价值观与受众对笑应承担功能的理解分歧越来越大,恶搞系列、晒糗系列、囧途系列在秉承经典美学体系的架构里被斥为 “三俗”,在受众心里却是爽快和舒坦,从这个层面看,一言以蔽之地认为戏谑调侃就是 “主体消解” 似乎也是一种偏见。先有对经典作品进行恶搞,再有不分对象地开展吐槽,在这一系列行为里,果真不存在一个生成了的、言说权力更大的主体吗?

我将《十冷》推荐给了身旁的友人,还向他们“宣告”,《十冷》的形成对于探讨喜剧转变以及笑的功能的演变有着重大意义。然而,与此同时,我又有些无端忧虑了,要是大家真觉得吐槽能够汇聚力量击败坏人且战无不胜,只要学会了吐槽大法就能毫无烦恼从此过上幸福日子,进而人人都只期望成为一名奇葩吐槽星人该如何是好?要是人人都奉献出一份吐槽,世界能变得更美妙吗?

实际情况是,主体并未消解灭亡,然而因吐槽而生出的主体光环,却拥有着可能是不真实的特性。我们这些没有呆毛的个体,即便具备再强大的能量,于瞬间也会走向消散,失去存储的能力。

会是《十冷》把经典美学体系击败吗?我猜想黑格尔绝对没有料到,猜想黑格尔心中的情绪应当就是这样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