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为一个宝藏大省,为何如此被黑?
说起河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相信大家都能想到一些常见的黑点。 中国哪个省受地理影响最严重? 我觉得河南排名前三应该没有问题。 相信大家都曾听过关于河南黑人的笑话。 比如“河南骗子十有八九总部在驻马店”、“因为有些火车站有河南鸡蛋”、偷井盖之类的。 而我也相信,每一个河南人听到这句话一定很不高兴。 那么问题来了,河南为何如此被黑?
河南古称豫州。 《尚书·禹贡》中将天下分为“九州”,而禹州位于九州的中心,因此禹州又被称为“中原”、“中州”。 现在河南因大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被称为河南。 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1亿。 是我国人口第三大省份,仅次于广东、山东。 同时,河南平原和盆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5.7%。 再加上河南境内有黄河、淮河等流域,以及河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这就导致了河南非同寻常的气候。 适合发展农业。 目前,河南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1100亿公斤。 201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39.08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全国1/10的粮食。 不仅解决了全省近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额外向外省调运400亿公斤粮食或粮食加工品。 可以说,河南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河南三千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八个古都中,河南有四个。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无数。 中国300个大姓中,有171个姓氏源自河南。 不仅农业和历史,河南还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工业门类门类齐全,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其中大中型客车、盾构机、大型拖拉机、大型矿山设备、特高压设备等均为河南主导产品。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居全国第四位,资产总额居全国第五位。 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也很明显。 是连接国家东西体系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全国“十纵十横”综合交通走廊中有5条经过河南。 目前,河南已形成“米”字形高铁网络,且由于高铁建设较早,尚未遇到普遍的降级建设情况。 因此,河南拥有我国最长的高铁线路,时速350公里,长度1728公里,占整个河南高铁里程的89%。 然而,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如此庞大的规模,河南仍然无法避免被黑的命运。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在不断“伤害”河南人。 那么,河南为何如此被黑呢?
事实上,河南或河南地区被黑客攻击的历史比你想象的要长得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韩非子就已经开始敲诈河南人民了。 当时河南的主要国家是郑国和宋国。 韩非子的故事里,买棺材还珍珠的人说的是郑人,郑人买了鞋子。 、郑仁行良,这两个标题从标题上就直接告诉你,他们是郑国出的。 还有等待兔子、知子猜疑邻居、拔苗助长三个故事。 他们都是宋朝人。 那么郑宋两国为何会有这么多笑话呢? 郑国向来有点透明。 战国初期就被毁了,根本没有存在感。 宋国以前相当强大,宋襄公还是春秋五霸之一。 不过到了战国时期,宋朝也变得有些透明了,在战国七侠中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所以,讹诈这两个国家的原因很简单。 它们又小又弱,所以你不用担心拿它们开玩笑会遭到报复。 而这个原因,也是目前河南招黑匪徒的第一个原因,贫困。
在很多人眼中,河南与贫困、落后联系在一起。 甚至很多河南当地人都认为河南很穷。 那么河南真的很穷吗? 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2020年,河南GDP近5.5万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位居全国第五。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河南就超过河北,成为全国第五,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 即使考虑到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的情况,2020年河南的人均GDP也排全国第18位,也不算特别低。 那么河南真的不穷吗? 河南自古就是农业大省,所以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人口也比较多。 1978年,河南省80.6%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这个数字一直在下降。 2014年,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至40.7%,2017年为36.9%。 然而,2017年,河南第一产业产值仅占全省总产值的9.6%,这意味着36.9%的依靠农业为生的河南人只创造了9.6%的产值。 让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这就好比,河南有100人,这100人赚100元,而这100人中有37人是农民,他们只拿到9元60分钱。 其余63名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可领取90元40分钱。 这还只是2017年的数据,往年农业人口占比较大的时候,这种差距只会更加明显。 所以河南是穷,但是从GDP和人均GDP来看并不穷。 但从第一产业和产值来看,河南城乡富裕差距很大,河南农民并不富裕。 河南有一亿人口,这也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确实贫困。 因此,河南人自己和外界都认为河南穷。 这不是幻觉。 笑穷不笑妓,说白了,就是潜规则。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编出各种河南笑话的原因。 毕竟,贫穷是原罪。
当然,河南的贫困只是河南吸引黑帮的原因之一,人口外流才是吸引黑帮的第二个因素。 河南一直是近代史上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省份。 前面说过,河南的农民并不富裕,大家都明白把死人搬离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活下去的道理。 这也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 美国学者韩其兰在《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书中专门研究了苏北人在上海为何受到歧视。 她认为,由于战乱、饥荒、贫困,苏北人民会在不同时期大批前往上海谋生。 他们在上海从事的工作普遍属于地位较低的职业,这引起了上海人的歧视。 而这个现象也适用于河南人。 1938年5月19日,为了阻止日军(但最终没有成功),孔乙戈下令将距郑州市北郊七公里的黄河大堤打开,随后河水决口它的堤坝,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悲剧。 河南直接死亡89万人,受灾1200万人,淹没耕地超过800万亩。 这件事也间接造成了河南42年的饥荒。 1942年,河南发生惨绝人寰的饥荒。 至少有300万人死于饥饿。 受灾总人数超过3000万,超过300万人逃离河南。 由于黄河洪泛区涉及安徽,而河北、山西、山东又都是日本人,河南的难民只能逃往陕西、湖北。 去陕西的人,因为背着担子,被戏称为“河南蛋”;去湖北的人,因为都在武汉搭棚屋,被戏称为“河南棚子”。 。
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大量外出务工的河南人大多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比如搬砖、卖菜、充电、卖水果、许多人得到了老乡的支持,老乡带动了老乡。 同一家人结伴而行,这些行业几乎成了当时河南人的代名词。 比如,河南人偷井盖的说法就是典型的职业误区。 当年,中关村附近,收废品的全都是河南人。 然后有小偷发现井盖可以卖钱,于是小偷就开始偷井盖,然后卖给这些有偿物品。 后来警方调查发现,所有井盖都在你们这些收费货的人手里,于是河南人偷井盖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河南人偷井盖的想法并不是全国性的现象。 早期情景喜剧《东北家族》第11集中,偷井盖的小偷是冯小刚饰演的东北人。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偷井盖的事件都是某少数民族干的。 因此,我认为,盗窃井盖只是国家特殊时期的一种常见违法行为。 它不具有特定的群体或区域特征。
当时,这些外出谋生的河南人干着很多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又苦又脏的活。 他们地位低下,住房简陋,收入微薄。 他们的行业与城里人联系密切,又因为贫穷,必然会花光每一分钱,讨价还价,甚至缺钱,而这些都会成为城里人厌恶和排斥他们的根源。 大多数人的思想是懒惰的,他们的经验也是有限的。 当人们对一个群体形成固有印象时,就懒得去区分这个群体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一棍子就把他们全部杀掉,简单又省事省力。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河南人应得的。 他们既贫穷又短浅。 谁让他们一开始就不珍惜自己的形象呢。 事实上,每个有这种想法的人都还没有理解贫困如何塑造人。 正如前面所说,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 如果你在某些地方用得多,必然在其他地方用得少。 但现在,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没有考虑生存的最基本方面。 比如,你不用到处找水,打开水龙头就有水。 即使你欠费了,你也只需考虑还款即可。 但对于极度贫困的人来说,他们需要考虑很多。 首先,是否有自来水管道是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的话去哪里找水呢? 路程长吗? 会耽误我赚钱吗? 还有如果有自来水管的话,水费是多少,需要搬多少块砖才能拿到钱,如果用钱换水的话,那么还剩多少钱吃饭,多少钱一个月能存多少钱,能给家里寄多少钱等等。 钱够养父母和孩子吗? 事实上,现代社会已经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基本的生存问题,让我们不再需要去思考它们。 我们可以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利用我们有限的经验。 但以前不是这样的,穷人也不是这样的。 为了生存,穷人不得不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各种维持生命的细节上,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有了“短志”,因为他们不再有多余的精力来专注于“野心”。
2019年,河南户籍人口10952万人,但常住人口只有9640万人,净流出1312万人,几乎相当于宁夏两个省份的总人口。 而且,河南人大规模外流,也会增加你遇到坏河南人的概率。 毕竟出去的人多了。 即使人口比例不分好坏,人数自然会多一些,但即便如此,河南居民的犯罪率也不是最高的。 在北京犯罪移民户籍统计中,河北排名第一,河南排名第二。 在广州的统计中,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湖南、广西、湖北和四川。 河南连前四都没进。 同样在义乌的统计中,贵州第一,江西第二,浙江第三,河南第四。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全社会对河南形成固定印象的关键时期,河南的刑事犯罪实际上一直处于中低水平。 那么从数据上来看,河南或者河南人显然没有做很多坏事,那么为什么全国会形成河南人坑蒙拐骗、懒惰、肮脏的刻板印象呢? 这就引出了河南招募犯罪分子的第三点——新闻传播。
20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沃尔夫拉姆·艾伯哈德( )对中国大陆的一个省份进行了形象调查。 从这次调查中,他得出的结论是,河南人的形象特点是诚实、直爽、保守。 规矩和脾气不好(这可能和河南口音有关),没有什么负面印象在里面。 20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在全国的形象也是非常正面的。 红旗渠、焦裕禄是河南形象的典范。 然而,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河南发生了多起全国知名的诈骗案件和负面新闻,其中一些甚至还上了全国人大讨论。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将兽药当做人药出售,以应对上级虚报产值的情况。 还有2000年河南潍县黑棉事件和元阳毒米事件。 这两起事件均被列入2000年中国十大质量新闻评选。还有艾滋病村、洛阳、焦作火灾等,这些本应严肃处理的事件却被当地当局镇压。 洛阳、焦作火灾变成表彰大会,表彰各级领导的灭火指挥工作。 无独有偶,在这些事件爆发的那些年里,电视、报纸甚至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已经不再稀缺。 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订阅了报纸,一些快人已经开始上网了。 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这些坏事恰逢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河南人在新闻媒体中的形象走下坡路。
然而,除了河南本身的这些负面事件外,各家大众媒体对河南的差异性报道也极大地促成了人们对河南和河南人的偏见的形成。 据河南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崔淑英研究,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南方都市报》共发表有关河南的报道76篇,其中负面报道54篇,会计为 71%。 同期,《21世纪经济新闻》共发表有关河南的报道65篇,其中负面报道42篇,占比65%。 崔淑英认为,即使不考虑这些负面报道是否属实,71%的数字也足以表明《南方都市报》并未实现信息平衡。 其报道不反映河南实际,有妖魔化河南之嫌。 据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论文统计,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大河报》三大媒体的微博新闻”博,在选择有关河南的新闻时,主要关注的是负面新闻。 负面新闻占比分别为81.1%和54.4%,正面新闻占比分别仅为8.5%、11%和34.2%。 其余的都是公正的消息。 这3家公司微博发布的有关河南的负面新闻中,大部分涉及违法犯罪问题。 其中,《新京报》占比最高,占比59.5%,其次是《南方都市报》,占比57.2%。 其中,《大河日报》垫底,为32.6%。 可以看到,在这三大媒体的微博内容中,河南人的整体形象是负面的,有关河南人违法犯罪的新闻更容易受到这些微博编辑的青睐。
久而久之,河南人的污名化形象在广大民众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且,这些关于河南的负面报道有一些是不实的。 例如,2004年“雨花毒面粉”事件中,当年国庆期间湖北黄石就有传言称,有200吨有毒的河南雨花面粉流入黄石市场。 随后,湖北部分媒体发表文章证实了这一传闻。 紧接着,武汉、天门、赤壁等地工商部门开始对裕华面粉进行“围剿”。 结果,“裕华面粉”受损严重,生产企业瘫痪,遭到广泛谴责。 河南人民的心声。 然而事实是,当年10月31日,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报告称,裕华面粉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然而此时,裕华面粉的形象和损失却难以挽回。 。 这件事如果现在转发超过500次,你早就被抓了,但当时也不过如此。 玉花粉和河南人只能咬碎牙咽下去。
因此,在公众塑造河南人形象的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果说发生在河南人身上的负面事件只是偶然,那么媒体的报道就是放大镜。 河南人的频繁出现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河南人的概念也逐渐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 既然读者都觉得河南人不好,那我们就再给他们看一下河南人做坏事的新闻吧。 一个新闻标题,尤其是负面新闻标题,只要加上“河南”或者“河南人”几个字,阅读量肯定会大幅增加。 这些媒体和网友似乎也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阴谋。 至于真正的河南是什么样子,除了河南人自己,没有人关心。 媒体宣传形成的刻板印象,通过老百姓的口耳相传,逐渐得到巩固。 《华尔街日报》记者韩存乐曾这样说过:有争议的新闻有助于增加报纸销量。 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见,只要一家媒体面临着盈利的压力,就不可避免地会不断探讨各种有争议的话题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其次,就大众的心理而言,一定是充满了好奇心。 我们都讨厌的头条派对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心理而诞生的。 同时,我们也有一种自然的群体认同心理,就是通过区分“你我”来确定我们的社会坐标。 比如北京人、东北人、上海人、河南人、本地人、外地人等等,就是这样一个你我之间的区别。 正是这种你我无意识的心理,才让地域歧视存在于人性之中。 和文化遗传寄生。
以上就是河南人为何如此受黑帮吸引的分析。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河南失去了“地位”。 这个地位你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理解,既可以是历史地位,也可以是经济地位,也可以是人文地位、政治地位等等。一个不断失败的人是不可能出彩的。 只有那些曾经站得很高,然后重重摔倒的人,才是大众喜欢看的。 很多人谈起河南现在的落后,都会提到18亿亩耕地红线。 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肩负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工业用地被卡住,甚至教育用地也被卡住。 郑州想建龙子湖大学城,但没有批地。 为此,一代领导首先决定并建设大学城。 而河南的高等教育到底有多难? 2019年河南省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为106万人。 一年级课程录取率不足10%,本科生录取率不足20%。 这意味着超过80万人将无法就读本科课程。
河南没有985大学,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 面对高等教育如此卷入,河南学子着实不易。 但同时,河南的落后也不能仅仅归咎于耕地红线。 河南营商软环境也存在问题。 最后,从整体上来说,河南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牺牲了很多,所以那么多关于河南黑人的笑话实在不应该再出现了。 但我也看到一个好的现象,那就是年轻一代对河南和河南人的偏见越来越少。
今年春节期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对于无数负面新闻霸占热搜的河南来说并不容易。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热搜的第一反应是,没想到河南还能出这么精彩的作品。 但仔细一想,我觉得河南人产生这样的内容是很自然的。 。 前面说过,中华文明五千年中,有三千年都是以河南为中心的。 说河南的历史就是半个中国的历史,一点也不夸张。 这片土地上,有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 创始人伏羲、轩辕黄帝诞生于此,仓颉在此创造汉字,周文王在此撰写《周易》。 ”,这里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可以说,抛开成见和偏见,深入了解河南,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宝省。 当然,我也希望河南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让这个大省走在中国前列的不仅仅是人口。
·原创瑞之月
· 原始来源:今日头条
· //?=&=2&=VV&=&=&=1&=2&=VV&=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