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河豚快要出来的时候”:吃货学者苏东坡的三句话,与舌头的欲望无异
苏轼的《会冲春江晚景二》非常有名,尤其是第一幅:
竹外有两三枝桃花,是春江水暖的预兆。
地上铺满了艾草,芦芽短了,正是河豚鱼即将来临的时候。
可以说是一部每个孩子都能背诵的家喻户晓的作品。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看看这首诗的标题就很清楚了。 惠充的《春江两暮景》,有的版本称为“春江晓景”,但无论是晨景还是晚景,都一定是春天沿江的景色。 至于为什么我迟早不知道? 因为苏轼或许也不知道。
后面的一些内容
这是两首画诗。 写这两首诗的关键时间点是宋神宗元丰八年。 此时,被流放已久的苏轼回到了京城。 因为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重新掌权。 他开始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清算新党。 苏轼早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指控“五台诗案”。 差点被杀,贬黄州、汝州。 自然,在司马光眼中,他属于旧党。 于是苏轼被召回京师,到了朝中叶,又升为客厅。 三个月后,升任枢舍人。 不久,升为翰林院学士,懂得制圣旨,进贡礼部。 几个月内连升三级,事业大有可为。
苏轼此时才有资格为惠充的画赋诗。 当时惠冲已经去世近八十年了。 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思考一位近百年前的名画家的作品,供后世文人题诗的尊严。 不久,苏轼看清了旧党的本质,开始批评旧党的执政。 他逐渐在朝堂上被取缔,成为新旧党都不愿意看到的人物。
惠冲是谁? 惠充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中最有才华的人。 他出家为僧,却能诗画画,与宰相寇准关系甚密。 《九僧》的诗风沿袭了晚唐诗歌的特点。 其题材以山林、花鸟虫鱼为主,表现一种闲适、隐逸的心境。 多用五言诗,但格调不高。 但偏偏寇准擅长写晚唐诗,又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成为了九僧诗班的组长。 这也是“太平盛世,僧人下山”之说的由来。 僧侣的活动范围从山林到宫廷,从后巷到街坊。
九僧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们与寇准的渊源颇深。
慧冲是九僧中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文不少优美的诗句,更能画画。 《春江晚景》这幅作品已经失传,但对于苏轼这样的大文豪赋诗,显然不是一件普通的作品。 他的作品留存下来的不多。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沙亭烟树图》为国宝级文物。 通过《沙亭烟树》的画家和苏轼的两首诗,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春江晚景》。 》风景。
这就是文字不同于绘画的灵活性。 绘画与照片类似。 它们直观、细腻,所见即所得。 然而,书面作品出现在你的眼前,却又渐行渐远。 词超出诗,意超出诗。 文字比绘画更能赋予人们想象力。 虽然好的绘画和艺术品也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字的能力更具有普遍性,更容易传播——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人人都会写诗、唱歌,却很少有人能理解后现代主义的绘画。
说了这么多背景,其实就是说我们无法还原苏轼这两首诗中所描述的景色,只能通过读他的文字来想象。
第一首歌
竹外有两三枝桃花,是春江水暖的预兆。
地上长满了艾草,芦芽短了,正是河豚鱼即将来临的时候。
这是一首平韵的七绝诗,与平水韵的“四支”押韵。 平仄韵在宋代就已经是诗人教科书的一部分了,不会出现脱节现象。 相关知识我在我的专栏中已经详细讲解过,这里不再赘述。
主要还是看内容。
“竹外桃花三两枝”。 稀疏的竹林外,几朵桃花摇曳。 这说明什么? 这是早春,没有桃李争艳的感觉,颜色鲜艳如海。 俗话说:“红配绿,还不够”,桃红搭配竹绿,正是这种稀疏的亮色让人知道春天的到来,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色彩描写带来的艳丽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幅画里一定有水和鸭子。 虽然叫《春江晚景》,但苏轼只是在鸭子出现的时候才提到的。 鸭子感受到了春天河水的温暖。 这绝对不是绘画所能传达给观众的,而是苏东坡的想象。 鸭子戏水是画面,但鸭子的触摸给全诗带来了温暖的感觉,这就是诗人的灵感。 也给整个画面的泉水增添了动感和思考。
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哲学思维,算了。 虽然灵感的事也在思考,但我们不应该把一首关于绘画的诗写得如此乏味。 人为的夸张是最致命的。
“满地都是艾草,芦芽都短了。” 河岸上长满了艾草,芦苇也长出了短短的新芽。 这里又是对画中景物的描述,青蒿:草名,包括青蒿、青蒿等种类。 芦苇芽:芦苇的嫩芽可供食用。 当然,惠冲的画中可以看到芦苇芽,但河岸上的草算艾草吗? 不总是。 因为这是苏轼的诗,自然带有苏东坡的味道。
苏东坡的味道怎么样? 可口。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记载,长江流域的土人吃河豚,“但以三种材料烹煮:艾菊、竹笋,即芦笋、空心菜” ,相信这三样是和河豚最合适的搭配。 面对这些新鲜可口的食材,苏东坡的味蕾被激活了。
“现在正是河豚鱼要上来的时候。” 河豚即将从海里逆流游到河里。 从艾蒿、芦芽到河豚,这就是吃货们独特而优雅的思维方式。 一般人可能会想到,但这种对食物的渴望很难用诗歌来表达。 而一个对饮食不那么讲究的文人,可能根本不会让思想发散到吃上。
这就是苏轼烟火般的文采,也是他深受人民爱戴的原因。 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不失优雅。
第二首歌
两两回洪,欲破群,依依却仍像是从北方归来的人。
远知朔漠风雪多,江南待春。
第二首诗名气要小得多,但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 只是因为第一首歌太适合文人和普通人的口味,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第二首歌。 事实上,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歌的印象并不比前一首逊色。
这也是一首平韵押韵、与平水韵“十一真”部分押韵的七绝诗。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的最后一个“群”字属于平水韵的“十二文”部分,是邻韵。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孤雁出群表”。 在计米规则中是允许的,但并没有超出法律范围。
我们来看看内容和场景。
“夫妻归来,欲断群”,这自然是惠冲画中的真实场景。 由此可见,《春江晚景》的前半部分,把北归的大雁画在了天空中。 第一首诗是关于大地和河中央的。 苏轼写过河豚。 也许他还有一些未完成的想法。 他咽了咽口水,抬头看看天上的风景,于是就写出了第二首诗。
这些不是普通的归雁。 本来应该是排列整齐的大雁,但其中有两只似乎落在了后面。 这是这幅画的详细描述。 通过这样详细的描述,我们很容易想象出这幅画在我们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我们落后了?
“依依还是像一个从北方归来的人。” 看来他们也和我一样从杭州北上归来,舍不得离开江南的美景。 个人感情在这里发挥作用。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他在转战黄州、汝州之后奉命来到北京,很快就得到了升迁。 苏轼对江南美景、美食的眷恋在此若隐若现。
“远远地就知道朔漠风雪多”,继续解释着大雁为何徘徊在南方。 尽管远在千里之外,我们仍知道北方天寒地冻,风雪交加。 这是指中央朝廷中激烈的党争吗? 不得而知,但苏轼很快就要求自己被流放,离开了政治权力的中心。
“犹待江南半月泉”。 让我在江南多呆一段时间吧。 来一次悠闲的旅行不是很好吗?
第二首诗只选取《春江晚景》中的几只天空中的大雁进行详细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对大雁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惠冲的绘画变得立体,甚至生动。 使大雁北飞的场面充满了人的情感,颇有新意。
总的来看,第一首诗构思巧妙,描绘了画作的内容,第二首诗则选准重点,融入情感,隐藏着诗人自己的意志。 所以,这两首诗确实是缺一不可的。 当它们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苏轼看到惠冲的画时的心情,想起江南的美景和美食,以及想尽快逃离风暴中心的心声。尽可能。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什么都没想。 然而,作为一个擅诗画的文人,难免想得太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