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粽子和龙舟,端午节还有哪些故事呢?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武节、端午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是我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每年都有日期。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原本是夏季驱除瘟神、祭祀龙的节日。 后来,人们把端午节当作纪念屈原的节日。 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 有“乘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民俗风情。
端午节的历史
先秦时期
朱宣贤的国画《端阳节》 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古越人的皇帝就发明了天干地支。 古越人最早的历法是干支历,是天地纯阳之气最盛的农历正午日(《易经》:飞龙在天) )是龙图腾祭祀日。 据河姆渡遗址史前文化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或更早),越国就已有用于渡渡的独木舟和木桨。
据专家研究,赛龙舟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产稻、河港多的地区。 这是我国南方的特点。 据此推测,端午习俗最初可能只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后来传播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中原地区。
汉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了风俗习惯的融合。 汉朝时期,南北统一,历法发生变化。 为了方便过节,朝廷规定将每年的端午节改为农历5月5日。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汉代北方端午习俗主要是避邪。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因此,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筑军”。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受到上层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也必然会在风俗生活中积累。 因此,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原始民间崇拜,但到了汉末、魏晋时期,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继承了前朝的习俗和形式。 而大多数节日习俗和活动已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在《端午宴三殿,群臣发现神言诗序》中记载:端午节宫中,盛况空前,召见儒雅大臣。为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宽堂肃穆清爽,树深风吹”。
唐代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特别值得参加。 唐朝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安定。 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政府效仿、效仿,成为一种趋势。 另一方面,一些民俗活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因此,赛艇的方式特别受欢迎。
宋
宋代以后,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汉魏时期,将朱锁、桃印贴在门上,可以辟臭、驱瘟、辟邪。 但到了宋代,人们就注重贴天师符了。 陈元良《岁岁广记》引《岁氏在记》:“端午节,人们画天师画像来卖。” 还有一块张天师捏成的泥,以艾为头,蒜为拳,放在门上。
宋代,端午节习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 端午节期间还有祭天仪式、射柳习俗和射弓娱乐活动。
明清时期
明代,端午节吸收了金人射柳的习俗。 明代,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帝都风光简介》中说:“每年5月1日至5日,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家的小女儿戴上石榴簪,称为‘女儿节’。” 不仅节日名称与宋代不同,民俗也发生了变化。 北方没有河流,所以没有过河的竞赛。
明清时期,端午节习俗和活动的形式虽然变化不大,但规模却越来越盛行。 尤其是南方的赛龙舟已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事。 根据《武陵赛龙攻略》,赛龙舟不再局限于端午节期间的某一天。 而是“4月8日下水,5日、1日新船下水,5日、10日举行赛艇比赛,18日发出标书”。
现代的
民国以来,历经几十年风俗变迁,端午节仍然是民间流行的传统节日,而粽子则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
端午节传说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圣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年,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国家时期。 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屈原,名平,字渊,实名“糜”,不名“曲”。
相传屈原主张举贤,富国强兵,主张联齐抗秦。 但遭到了紫兰等贵族的强烈反对。 屈原被谗言而辞职,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沅水、湘水。 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京都。 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痛不已,但仍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 5月5日,写完最后的作品《怀沙》后,投汨罗江自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屈原投江自尽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即划船营救。 为了表达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赛龙舟。 人们担心河里的鱼会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回家带了饭团扔进河里,防止鱼虾破坏屈原的尸体。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习俗。
纪念屈原理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人。 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抛弃了黑暗的一面,转向了光明的一面。 他赶到吴国,帮助吴国攻打楚国。 经过五战,进入楚国都城郢城。 当时楚平王死了,子胥挖了坟墓,鞭打了三百具尸体,为父兄报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越国战败。 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 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屠杀了他。 他受到越国的贿赂,用谗言陷害伍子胥。 夫差信了,送给子胥一把剑,子胥也随之死去。
伍子胥是一个忠诚的人,视死如归。 临死前,他对邻居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景东门上,看越军入城灭吴。” 随后他自杀身亡。 严震怒,下令于5月5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包好,扔进河里。 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东汉上虞人。 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她的尸体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了。 当时,她的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日夜沿河哭泣。 17天后,他又于5月5日投河自杀。 五天后,他取出了父亲的尸体。 这件事被传为神话,传到县令,命杜尚为之立碑,弟子邯郸淳写奏表颂之。
孝女曹娥墓位于今浙江绍兴。 后世相传曹娥碑为晋夷王所书。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祠。 她居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曹娥为父亲殉难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江。 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习俗
挂艾蒿和菖蒲
端午节用艾草、菖蒲装饰各种花草,可以驱邪祛病,历史悠久。 人们把种植艾草、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比如,在门上挂艾草,《荆楚纪年》:“摘艾草为人,挂于门上,以驱毒气”。 这是因为艾草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还可以用来制作艾条治病、灸穴,并可以驱虫。
五月份艾条含艾油最多,(此时是艾条生长期),因此效果最好,人们争相采摘艾条。 家门口常挂几株艾草。 由于其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驱蚊、辟邪。
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粽子是粽子的一种。 粽子是人们在节日期间祭祀神的贡品。 逢年过节做粽子祭祀神灵,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 粽的品种很多,针对不同的节日,也制作不同种类的粽。 粽子是端午节期间向神灵进贡的礼物。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大米、馅料和箬叶(或柽叶)等,品种很多。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发展出了南北风味。 从口味上来说,粽子可分为咸粽子和甜粽子两大类。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 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广、影响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并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端午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古代流行于吴、越、楚等地。 现在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 流传到国外后,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形成了国际性的竞赛。
据《河姆渡遗址一期发掘报告》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远古先民就已将独木舟切割成独木舟,并加装木桨用于划船。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帝传》卷五:“皇帝乘鸟舟,龙舟浮于沼泽”。 初稿《九歌·象君》“今骑飞龙北进,来我路上遇洞庭”、“石浅飞龙风姿”。 学者认为文中的“飞龙”是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的竞赛活动。 龙舟赛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收龙等几个环节。 赛龙舟之前,通常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首先,必须请龙神。 例如,广东龙舟必须在端午节前选择吉日从水中起飞。 拜完神后,安上龙头、龙尾,然后就为比赛做准备。 福建、台湾民众前往妈祖庙祭拜。
过去,人们祭拜龙神的气氛十分隆重,祈求保佑、风调雨顺、辟邪、消灾、万事如意。 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也有划龙舟的仪式来祭祀屈原。
扎五色丝线
扎五色丝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 彩色丝线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纹身习俗。 《汉书》云:“越人常在水中,故剪发纹身作龙,故不为害。” 端午节用五彩丝线装饰。 绑手臂曾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习俗。 流传于后世,发展成为长寿线、长寿锁、香囊等多种精美饰品,且制作日益精良,成为端午节独特的民间艺术品。
端午节,孩子们在手腕和脚踝上系上五色丝线,以辟邪。 将红、绿、黄、白、黑等粗丝线捻成彩色丝绳,系在儿童手臂或脖子上,是一种传统习俗。 从5月5日起,一直绑到七夕“七娘”生日,然后用金绳解开。 烧伤。
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后的第一个下雨天,剪下彩线扔在雨中,寓意河水能洗去瘟疫和疾病。 运输。
又到了端午节。 相信大家家里一定都准备好了粽子、彩丝线等,欢度佳节。
小编带领大家读了这么多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习俗。 相信大家对端午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那么,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最喜欢吃哪种粽子,以及你家乡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