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北宋第一吃货,被贬到哪里都能吃到,但他也爱伤害朋友、欺骗别人、开玩笑。 这个男人的名字叫苏氏!
如果你能时光倒流,你一定要去北宋,因为你可以偶遇苏东坡!
也许你会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名人,三国的周瑜、曹操,唐代的李白、杜甫……为什么我们非要偶遇呢?
因为他太有趣了,正如余光中大师曾经说过的:如果你想找一个古人去旅行,就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妄,太不负责任; 不要去找杜甫,他生活太苦,他会很伤心;
如果你想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苏轼。 他是北宋最大牌的明星。 工书画、诗文。 此外,他还是政治家、思想家、美食家……真正的全才。
这么厉害的人,不会是自负孤傲,给人一种距离感吧? 由于他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有一个有趣和快乐的灵魂。
即使不断有坎坷挫折,我们依然能吃好喝好,嘴里还会讲出幽默的笑话。 即使“敌人”就在眼前,我们依然可以在一起有说有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乐观的宝藏男孩。
第1部 被降职到哪里就会被吃掉
众所周知,苏东坡非常不幸。 他要么被降职,要么正在被降职。 他被贬到黄州、惠州、海南……哪里有贫困。
如果是一个心态脆弱的官员,早就受不了“哭闹、上吊”了。 哪怕是再强的人,恐怕也会整天叹气、皱眉。
苏轼是个例外,失意绝望? 没时间,国外那么多好吃的,他还在忙着研究“吃、吃、吃”。
于是,这段被贬谪的低迷荒凉时期,对他而言,变成了一次美食的“创作之旅”。
元丰二年,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县。 然而上任仅仅三个月,他就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失去理智。 后被贬黄州。
生活很凄惨,没有权力,没有钱,连吃饭都成问题。 他别无选择,只能把钱揣在口袋里,过着拮据的生活。 当时当地猪肉很便宜,没有人愿意买。 他是唯一一个买了它的人。
但他买猪肉的时候,并没有因为便宜就煮了吃。 如果生活不温柔地对待他,他就会温柔地对待自己。 尤其是吃饭的时候,更不能马虎。
由于无事可做,他研究了新的猪肉制作方法。 没想到,经过种种修修补补和加工,他居然发明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
他还写下了“东坡肉”的烹饪过程,并命名为《猪肉颂》,教大家一起烹饪:
锅干净,水少,柴火就不会烧起来冒烟。 在他成熟之前不要催他。 当热量充足的时候,他就会很漂亮。 黄州的好猪肉,便宜如土。 富人不肯吃饭,穷人不会做饭。 早上起床,拿两碗,吃得饱饱的,没人理会。
吃饱喝足后,首选是黄州城外的赤壁山。 一边游山写诗,一边可以缓解被贬的苦闷。
大江东去,浪花一扫,古往今来风流人物。 堡西侧,人道,赤壁,三国周郎。 巨石冲天,惊涛拍岸,卷起数千堆雪。 山清水秀,一时多少英雄。
回想起宫进的时候,小乔第一次结婚的时候,看上去威风凛凛,帅气十足。 羽扇丝巾,说说笑笑间,筏子桨都化为灰烬。 我的祖国在我的脑海中徘徊,我应该嘲笑我的热情,我会早日出生。 人生如梦,雕像归月。
——《年奴娇·赤壁乡愁》
他还会带着家人到城东的荒地里种田,自己种植、养活自己。 他还给自己起了个绰号“东坡居士”,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东坡居士只种了几年田,就被调出去了。 他虽然升官了,却无意争权夺利。 识破官场黑暗的苏轼曾想远离京城,多次恳求释放。
尽管如此,他的宿敌上台后,仍然逃脱不了被针对、流放的命运。 这次,他被贬到惠州,时年57岁。
现在的岭南地区虽然繁荣,但当时却是经济落后、贫困的地区,尤其是徽州。 当时很穷,菜市场每天只杀一只羊。 除了政府和有钱人能买之外,普通老百姓几乎买不起。
苏轼被剥夺了官职,生活十分困难。 即使向哥哥苏哲要了七千块钱,他也时常缺米缺酒……
但他真的很想吃肉! 但他不敢与有权势的人争斗,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屠夫把不需要的羊刺卖给他,故技重施,再次展现了他改造食物的天赋。
他先把羊骨头煮熟,然后涂上一些酒和稀盐,然后放在炉子上烤。 羊脊骨极其酥脆,香气扑鼻。 苏东坡吃得津津有味,说:“就像吃蟹钳一样,我时不时地吃上几天,感觉很滋润。”
除了烤羊骨,他还爱上了广东特产荔枝,并写下了著名的《徽州特色美食/吃荔枝》。
罗浮山下已是春天,橘子、杨梅纷纷新出。
一日吃三百颗荔枝,长大后成为岭南人。
你看,有了荔枝,他就不在乎自己被贬了,依然“依然是岭南人”。 他真的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吃货吗?
正当他以为自己可以在惠州吃着烤羊骨和新鲜荔枝度过晚年时,一道调令又来了。 可怕的是,这是海南!
那是一片野蛮的土地。 据说,在宋代,流放海南的刑罚只比奸淫斩首罪轻一点。 有多痛苦?
《与孙侄书》云:“海南多年不熟,故食皆难”; 《文子有手》云:“土人每餐吃土豆、芋头,建议熏老鼠、烧蝙蝠。”
说白了,海南是一个长期不下雨、粮食无法自给的“鬼地方”。 人们的主食大多是切碎的红薯。 生活是艰难的,连年轻人都难以承受。 此时的苏轼已经60岁了。 老头儿。
普通人或许只是每天盯着大海,担心等死,但苏时还不如直接蹲在沙滩上,敲着生蚝,研究怎么吃这种新鲜的食物。
其实又研究了一遍:先将蚝肉和蚝肉与水、酒一起煮; 第二步,取出蚝肉,放在火上烤,熟后直接塞入口中。
吃了一口,实在是太满足了,他迫不及待地警告儿子说:这美味佳肴别让大臣们知道,不然他们会抢着被贬,过来跟我打架吃的。它。 。
这是苏轼。 他总有能力把“失意的生活”变成“诗意的生活”。 哪怕有一千种挫折,他也能有一千种方法去对抗,并把它们都变成美味佳肴。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他的赦免。 当他离开小岛时,他自豪地说:“我不会为自己在荒野中九死而遗憾,但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奇迹。” 这种豁达乐观的性格着实令人惊叹。
但我还是忍不住抱怨,苏时,你太爱吃了!
第二部分 不记仇,真正的君子
苏东坡的豁达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生活变化的乐观应对上,也体现在他日常的交友中。
他曾说过:“我在上可以陪伴玉皇大帝,在下可以陪伴北天院的乞丐,世界上没有坏人。”
即使那些曾经排斥他、迫害他的人也是“好人”,值得被真诚对待。
比如曾经“导致”他被贬黄州的“罪魁祸首”——王安石。
最初的苏轼和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良派。 皇帝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 苏轼年轻气盛,总觉得变法不好,得罪了一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
因“苏轼作诗暗藏恶意”,被贬黄州。 所有人都以为两人从此结为仇人,狭路相逢,必有一人受伤。
他们真是低估了苏轼的豁达。 他不但没有记仇,还和王安石成为了谈笑风生的好朋友。
黄州谪期满后,苏东坡专程去看望已退休在家的王安石。
后来他被贬,路过金陵时,也曾拜访过王安石。 两人谈诗,游览名胜,其乐融融。
正当两人聊得很开心时,苏东坡突然严肃地说:“景公,我有话要对你说。”
王安石以为自己要算旧账,心里咯噔一下。 不料,他听到苏东坡问道:“今日国家动荡,景公为何不上书改变这种局面呢?”
王:“我已经退休了,我不再担任我的职务,我不从事任何政治事务。”
” 苏:“那是君臣之礼。皇帝待你们超凡之礼,你们怎能拘泥于平常的礼节呢?
王安石年事已高,虽已许久不问朝事,但苏轼一提起,又激起报国之志。 他激动不已,道:“你不用再说了,我一定会给皇上出谋划策的。”
面对这样的知己,王安石实在舍不得他走,甚至还想帮苏东坡在自己家旁边盖一栋楼,一起成为邻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