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有趣的中国文人画像——兼论新诗学鉴赏学的建设
诗歌鉴赏自古有之,但古人论诗,喜欢在酒香、茶香、炉香的氛围中,在亲朋好友间流连,欣赏彼此“得意”的评语。以寥寥数语,见证彼此的领悟,比照彼此的领悟,或随心所欲地在诗词集的字里行间留下零碎的评语。这些诗词评语看似零碎、散乱,却充满真知灼见,结合上下文,令人深思。
一百年来,诗歌研究蓬勃发展,诗歌鉴赏也与时俱进。研究者力图摆脱印象派、隐喻派的审美,以求得理性思辨的鉴赏判断。古典诗歌因为作为基本单位进入中小学教材,需要统一的教学标准,于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分析鉴赏模式,大致包括字句注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思路、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高考指挥棒下的阅卷模式强化了诗歌学习的这种模式。随着“平民科普”诗歌辅导的盛行,这种例行的鉴赏越来越普及,几乎成为一门“官学”。
《中国诗歌趣谈》石双元著,凤凰出版社
其实,诗歌欣赏可以有多种模式,也应该有多种模式。作者新书《趣味谈中国好诗》试图提供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新解读模式。
用“趣”来统领本书的文风,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回归,因为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趣的文人,很多古诗词评点都诙谐有趣,这种文化传统启发了本书文风的选择。
趣味是传统的审美追求
以前外界总觉得中国人古板,其实中国人很有趣,从相声、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到小品,尤其是每天都在创作的网络流行语,无不展现着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无处不在的幽默感。
汉语里的“趣”字,不只是幽默,更是一种生动灵活的发散思维方式,一种与生活和解、与人交往得体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如果能说话有节制,与人交往中懂得进退,适可而止,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也就是善于经营生活,人们就会评价你“懂趣”。林黛玉虽然聪明,但父母早逝,没有时间给她安排关于亲情、社区关系的辅导班,所以林黛玉总是不太机智,她也觉得身边除了贾宝玉外,其他人都是“无趣的”,她把生活中的趣事、诗词里的趣事看成苦涩。薛宝钗是大观园里最机智的模范青年,她能读书会趣,能调侃大多数人,和他们相处融洽,还能一笑了之化解尴尬。 她是女人中的趣绅士!“懂趣”是中国人评价一个人生活水平最高的褒义词,和“优秀”差不多,更接地气。
圣人有意思,孔子在关心天下事的同时,也支持学生曾点(曾熙)组织团建活动,一起到郊外郊游,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下畅谈理想与未来,也解决了应聘的难题。(见《论语·进阶》)
当然,世界上最有趣的人还是苏东坡。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他的生活可以艰苦,但每日菜单上的名字却要高档。他过着没有油盐的美味生活,甚至注册了文人津津乐道的“三白”品牌(白米饭、白萝卜和白汤或白盐)。在一次次被贬的日子里,从黄州、徽州,一路“滚”到儋州,苏东坡生动地记录了自己从“定风波”到“临江仙”的心路历程,逐渐解放了自己,不是躺着,而是平躺着,数着每天挂在房梁上的有限开销——150文(当时民工的日薪也是200至300文),还要带领家人每天过得“八十”有余。这是一种大智慧。你可以每天“听鬼话”,但你必须活得有趣。
我们只记得庄子、苏东坡有趣,但陶渊明不是有趣的诗人吗?他负责任地解释道,他是真隐士,不是临时隐士。因为他是自愿回到故乡的,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他还是自嘲,嘲笑自己无能为力。他每天早出晚归,假装在田里干活,“早起收拾荒地,月色下拿着锄头回家”(《还园田间》第三首)。结果仍然是“草长草茂,豆芽稀疏”。
明 唐寅:嫦娥奔月
辛弃疾是民族英雄,是豪放诗人,但他并不“打栏杆”,也不“志存高远”,写到自己醉酒的状态,很有意思。《西江月·燕行》中有这样生动的描述:“昨夜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树:‘我醉了几分?’我以为松树会扶我,便用手推了推,说:‘走吧。’”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喝醉了也不忘玩乐的退役军人领导!
当代文艺大师中,林语堂、钱钟书、启功、黄永玉等人都是很有意思的作家。
当然,现代文学中最有意思的人还是鲁迅。从《两棵枣树》到《今天的天气哈哈哈》,鲁迅的文字至今仍是许多笑话爱好者的最爱。鲁迅有一篇演讲,叫《魏晋风气与文章、药、酒的关系》。光听名字,就能知道周树人当时的演讲,一定聚集了一批“迷妹”和“迷弟”。
因为中国文人很有意思,中国古典诗歌本来就充满趣味。
乐趣的核心是独特的创意
“趣”字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来源于生活,汲取人性,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生活哲学内涵。以趣为中心的词语有很多:趣、趣、趣、趣、趣、趣学、趣、趣、趣、趣……
我个人认为,有趣,并不单指一种幽默的语言风格,或一种独特的写作形式。有趣的核心,是一种自由的生存意志,一种活泼的人生态度。“有趣”是一种动态的创作状态,像山间一股清泉,自由流淌,不选择流向何处;“有趣”是真性情的表达,“我写我所说”(黄遵宪《杂感》);有趣,意味着作者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把它表达在写作中;“有趣”意味着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思维独特,审美体验个性化;“有趣”意味着想让你开心,但先让自己开心。“有趣”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千差万别,但普遍的表现是充满活力、胸怀开阔、才华横溢、语言形式运用超乎寻常。
我选择《有趣的故事》,是希望找到一种既能传承传统,又能为当代读者所接受的新的欣赏方式。期待与志同道合的人长期合作。给我二十年,我会给你们一组有趣的中国文人肖像。
古意《浔阳别》的现代意义
什么是“趣味谚语”
本书自然要讲“趣”,分析传统名著的目的、意义、趣味,但本书的主要特色还是“有趣的故事”。
“趣谈”的形式是怎样的?简单的翻译就是追求可读性,突出创新的阐释,采用新的呈现形式和新的语言风格。一般而言,“趣谈”就是从分析走向欣赏,从随笔走向美文,回归传统,不求体系完整,不抛弃“片面”的证据,与读者“交流”,拍手示意,“哈哈”一笑,天上明月当空。我打算追随当代许多诗歌鉴赏大师的道路,尊闻一多、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为“大教育大师”,虽然自己达不到大师的境界,但“立志”向他们学习,以读者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与读者进行有质量的趣谈。
本书的“趣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古典诗歌内在目的与情趣的重新审视与发现,二是用新的欣赏与表达方式来呈现这种发现。
《有趣的名言》首先讲的是今天读经典的乐趣。
“今日读经典”的关键,在于引入当代新思维,突破传统“偏见”,以现代人的认知重新发现、重新评价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并批判古代诗人因偏见而“埋伏”的诗词中可笑之处,取其精华,笑其糟粕。总之,通过新的解读,我们能够“打开”自己,为读者“借光”,即使不能豁然开朗,也能“似有光明”(陶渊明《桃花源记》),从而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独立的思考。
例如《韩乐府·上山采蜜物》记录了一对即将分手的情侣偶然相遇的对话。历史上的评论多集中在对诗中女子贤惠勤劳的赞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性别平等意识重新审视他们的对话,并指出男主人公“濮心南”的言行,这首诗既风趣幽默,又发人深省。
经典经得起阅读和重新发现。经典的“现代阅读”应该是建设性的阅读和新的价值发现。闻一多曾称《春江月夜》是“宫廷诗的自我救赎”,称赞这首诗是“诗中之诗,峰中之峰”。本书探讨了闻一多欣赏这首诗的原因,也提出了我对这首诗价值的新发现:这首诗不仅蕴含了古诗中罕见的“宇宙疑问”,还将一直隐约可见的“唐朝气息”具象化地展现了出来。
写鉴赏文章,不仅要考察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生活经历,还要细细琢磨古人的心态,进行想象、模仿,一窥诗人内心的秘密,有时还可以把古人推到最前面,让我们有“看”的乐趣。
《李渔的《余美人》:王国维的高评价既有“大公”的成分,也有“小私”的成分》一文,基于文献新发现,深入考察了王观堂评李后主诗的心理动机,指出“南学侍读”王国维将自己对清末皇帝的同情放大并投射到李渔诗中,把李渔诗中蕴含的悲剧意识提升到了一个承担天下罪孽的领袖的高度,是一种带有一定私心的“抬高”。
古典文人多为全才,本书赏析亦注重古代文人的学趣,引入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延伸对诗词的解读。如《苏轼《回冲春江晨景》一文二解》引述宋人所记民间验方,拓展解读,发掘此诗所蕴含的文化知识。
本书的趣味性,除了以新思维诠释古诗词题材的趣味性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种新的欣赏方式,即先“识趣”,后“解趣”,用有趣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轻松有趣地跟进、“乐在其中”。
这些有趣的故事,有各种讲述方式,如“现场复原”,追求历史场景的重访、对人性和世事的当代思辨,力求以诗人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见过”的,让当代读者感受到前朝的故事,体会到当时诗人的悲喜,甚至可笑的一面;如“古今并行”,用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和情感表达,去对比古人类似的处境,帮助读者获得共情的基础,产生共鸣,体会古诗的情趣;如“穿越对话”,用思想的穿越去对话古代诗人,邀请古人作为嘉宾,与当代青年对话,把古人的心与现代人的心进行对比,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
追求语言表达的乐趣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
当代年轻读者喜欢用轻松的方式接受和解读生活,轻解构过于沉重、严肃的话题。我们需要用有趣的语言,为年轻读者打开走近经典的大门,让他们读得开心,亲近古人。由于整本书都有这个特点,读起来很有趣,这里就不举例了。
当然,讲古诗讲得有意思,并不是简单地用一些当代的词语去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而是要认清古人真正的趣味,即去理解和欣赏他们鲜活的创造力。当然,我们也不妨以现代人的思维去调侃古人。大家放轻松,平等对待。没必要太过严肃地评论或歌颂古人,更不要指望用一种模式或套路就能“包罗万象”地把好的古诗都“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看透古典诗人的“花招”,更不要用枯燥的欣赏套路去扼杀古典诗词。我们应该留一条生路,相信后人应该会有更多前沿的解读。
有趣的故事不是笑话,它们肩负着严肃的使命
搞笑故事不同于戏仿故事,它不是凭空杜撰、无中生有,而是用有趣的方式探讨严肃的话题,用负责任的态度提出新的见解。
林语堂想告诉世人,中国人其实很有趣,他写的《苏东坡传》让很多人看到了有趣的中国文人,也激发了外界认识中国有趣灵魂的热情。但成功的后继者并不多,希望能够延续前人的努力,参与到诗歌鉴赏新学的建设中来。
构建新诗鉴赏学,服务于基本教育目标,培养当代新人。我认为,当代年轻人除了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三观、价值观外,还需要三项要素:智商,注重创造性思维;情商,用情感和温情与人沟通的能力;情趣商,用幽默的语言与人畅通无阻的沟通能力。本书力求将这三项要素融入每一篇文章中,帮助读者提高创新鉴赏能力,恢复感性心理,培养幽默品质,营造爱心。
我希望通过阅读和思考这本书,从欣赏古诗开始,我们可以对他人和外界事物产生广泛的接受、欣赏和感恩。
(本文图片均选自《有趣的中国诗歌》)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24日第12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