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走出二元对立,走进真正的成人世界!| 思考的时刻
孔子是公认的大学者,他的思想影响着古今中外。
我很好奇,这样的圣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找了好久,终于在《论语·治国》里找到了这么一句熟悉的话:
吾十五岁,专心致志于学;三十岁,自立自强;四十岁,心无旁骛;五十岁,通晓天意;六十岁,耳聪目明;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
短短几十个字,浓缩了一生的成长,但人们对这段话的解读却不尽相同。
我看了很多版本,觉得最好的解释是湖北云梦县王宝清的。
他说,以前读到这段话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到了五十多岁时,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突然顿悟。
我看完之后非常赞同,因此摘录如下(略有改动):
“十五岁立志读书”,意思是我到了十五岁才下定决心读书。
孩子一般在七岁左右开始学习,但学习目标不明确,无知,不懂得集中精力学习。
孩子从小就懂得勤奋学习的很少,孔子虽然后来成了圣人,但是他在十五岁之前并不懂得勤奋学习。
“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人要到三十岁才意识到要下定决心去做某件事。
就是我这一生要做什么,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决定从事什么职业一样。大多数人在20岁就决定了,但孔子晚了。他喜欢玩,所以当了号手。直到30岁,他才意识到自己必须做一件严肃的事情。
三十岁独立,并不意味着三十岁就要结婚,要成家,要独立于世。
“四十不惑”,意思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再犹豫,不会再怀疑。
三十岁,我决定做一件大事。我该做什么呢?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拿不定主意,很迷茫。四十岁,我决心做“兴亡国,续绝家,养流民”,“节制自己,恢复礼制”的大事。
这里的“不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抱负、选择的事业不怀疑,不优柔寡断,并不是对任何事、任何真理不怀疑。
“五十而知天意”,意思是说,人到了五十岁还没有达到目标,就会明白这是天意!
四十岁的时候,他立志勤奋努力,直到五十岁,做了鲁国太守,他尽力“克己复礼”,但是他失败了。不是他不努力,不是他不专心,而是命运啊!
所以知命,并不代表到了五十岁就能知天意。
“六十而耳顺”,意思是说人到了六十岁,听什么话都顺耳,不生气,不计较。
由于孔子的远大抱负没有实现,人们便对他用各种抱怨、嘲讽、辱骂、讥笑等等,甚至有人称孔子为“走投无路的狗”,人们心里很不高兴,很怨恨。
直到我六十岁了,我才开始对这些话感到漠不关心,仿佛根本没听到过。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了这个年纪,人才能真正自由。
由于远大的抱负未能实现,孔子一直到七十岁才专心研究《易经》和修改《春秋》。此时孔子的精神修养已达到最高境界,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而不会违背道德和周礼。
我很喜欢这段话,因为它没有把孔子神化成圣人形象,而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多数人认为,孔子三十岁便独立自主,四十岁便对世事没有怀疑,五十岁便知天意——这是对“圣人”光环的理想化想象。
孔子本人很谦虚,很客观,他强调自己人生中的失败和无奈,几乎说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虽然他的思想和教育成就举世瞩目,被誉为万世师表,但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始终强调两点:
第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实现它并不容易;
第二,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就能拥抱一切,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生存。
这或许是一个成熟的心灵在经历生活之后给我们留下的朴素建议。
时代在变,事物在变,时至今日,这两条忠告仍然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两个标志。
因为每代人的心智都是从零开始成长的,所以基本规则并没有改变。
也许你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生活在一个充满无限机遇的新时代,甚至可能听过、见过许多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的故事。
你坚信自己有机会实现大多数同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的梦想,从而挣脱规则的束缚,独立云端,做一个我行我素的人。
但请注意,用心观察、体会自己的现实,十有八九,我们都无法逃避——这不是一盆冷水,而是客观规律。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一夜成名,也可以追逐一夜暴富,但如果现实不能给你辉煌的巅峰,反而给你绝望和痛苦,记得回头好好审视一下圣贤们的忠告。
这一点我研究过很多次,特别是“成事在不易”这一点,我在公众号上花了无数字去阐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成熟的人的另一个特征——宽容一切。
“包罗万象”二字,太过崇高,太大,用来形容圣人倒是恰当,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
为了更加接地气,我们就从最接近的“二元对立”开始吧!
我们来自黑白的世界
“二元对立”这个词看似很专业,但它基本上是那种不需要任何解释就能明白的概念。
黑与白是对立的,好与坏是对立的,正确与错误是对立的......
在二进制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简单,只有是和否。
由于其简单性,该模型非常适合我们在儿童时期学习和适应世界:
看电视的时候,只看到好人和坏人;交朋友的时候,要么喜欢,要么讨厌;玩游戏的时候,结局要么赢,要么输……
总之,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你会感到满意;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利,你会痛哭流涕;几乎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毕竟,作为孩子,我们无法理解或接受复杂性。
黑与白的二元对立如此简单,建构了一个极其确定的世界,让我们能够轻松、快速地理解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事物。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用二进制的方式来分类:
男人和女人、老和少、高和矮、胖和瘦、春和秋、冬和夏、晴和雨、白天和黑夜……
一般而言,一个概念能够解释的现象越多,它就越基本,二元对立自然也是一条基本规律。
所以在这个时候,东西方文明也走到了一起:
东方文明孕育了“阴阳”的太极哲学,西方文明则发展出了“0和1”的计算机器。
它们都极其简单、稳定,比如计算机世界里,只有两种最简单的逻辑门:“0和1”(电路闭合或者断开)。
所以虽然机器没有智能,但是也可以工作得很稳定,不容易犯错误。
如果我们再添加一个基本变量,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无独有偶,人类的天性也追求确定性,当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总会感到不安或不舒服。
因此,在人类的幼年时期,黑白的世界是单纯、安全的,整个世界都帮助营造了这样的氛围:
童话、神话都有确定的、美好的结局,知识、试卷都有确定的、标准的答案……
而父母常常教育我们、敷衍我们:只管学业就行,别管其他的。
好吧,我们大多数人肯定都来自这样的世界,至少在我们小时候是这样的!
我们正走向一个复杂的世界。
我们的身体会按照计划逐渐成熟,长出喉结和体毛,不再有婴儿般的声音和孩子气。
当我们以准成人的心态去对待世界时,世界就会慢慢以它真实的面貌去对待我们。
父母和老师不再对我们提供过度的保护,希望我们能够更快地适应现实而复杂的世界。
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人们会注意你外表的变化,却往往忽略你内心的变化。
谁会注意到我们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二元状态?
几乎没有人!
因为很多成年人本身不具备这种意识,所以他们只能强行突破无知。
所以这种内外的错位,会导致年轻人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变得极度纠结和不快乐。
比如一位高中生向我讲述了他的烦恼:
她觉得有些同学特别假,开玩笑似的胡说八道,很无趣,想插话却又插不上,一个人的时候显得特别不合群,很痛苦。
她愿意帮助别人,但是如果知道对方有缺点,特别是对方是熟人的话,她就根本就没有帮助的欲望了。
再比如这个同学:
如果三个人一起旅行,其中两个人突然开始愉快地聊天,第三个人就会感到被冷落和尴尬,所以他们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都会说:
他讲笑话,牵手,聊生活,不是很棒吗?只要大家开心,我听了就很开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不对别人造成实质影响,没必要为了他而让自己不开心...
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没有精力看你……
成年人可以忽略复杂性,容忍混乱,甚至主动改变自己,在劣势中发现优势。
比如,忽略对方的情绪,却学习对方健谈的品质,或者尽量创造与两人同时牵手的机会,或者与三人一起亲密接触的机会。
这样,那些烦人的事情不但不会消耗你,你还能从中得到成长和滋养。
又或许你根本没有那么多烦人的事情——这就是高级层次的自由。
但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人们习惯于只选择一端,而全盘拒绝另一端。
如果碰巧这件事是你无法逃避或避免的事情,你就无能为力了。
因为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人们只能容纳自己喜欢的东西,接受自己喜欢的秩序。
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外界的情况就会让你感到十分艰难,你的内心世界很容易滑向崩溃的边缘。
现实世界本来就很复杂,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二元世界里,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很狭窄。
因为你越深入生活和社会,你就会接触到越多你不喜欢的人和事。
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喜欢的老板,不喜欢的同事,不喜欢的工作,可能会被年迈父母的唠叨烦心,可能会被年幼孩子的哭闹烦心……
如果你所能做的只是憎恨它、拒绝它,那你岂不是会终生郁闷吗?
因此,一个人的成熟必然要从“二元世界”走向“多元世界”,我们的思维也必然要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并存”。
如果我们不主动走出二元对立的世界,就永远无法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就无力应对复杂与混乱。
毕竟,世界是有层次的:
正如东方文明所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正如西方文明所展现的,0和1的逻辑门可以演化为办公软件、操作系统、精美的游戏、宏大的互联网……
黑白二元的世界(阴阳世界)还只是较低层次,在它之上还会衍生出很多层次的世界,而且越往上走,就越复杂。
而我们最终正走向一个复杂的世界!
复杂性意味着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但也意味着更多的丰富性和兴奋。
我们若想抓住人生的丰富与精彩,就必须学会应对变化与不确定性,至于最终能否达成愿望,则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
幸好,我们只要认识了“世界是有层次的”这个事实,就能不可逆转地认识到二元世界,并摆脱它。
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具体怎么做,只要我们去审视、去反思,改变就会慢慢发生。
当然,有些小窍门值得参考。
比如,当有读者问我学习时如何处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时,他又陷入了另一种二元思维陷阱。
他总是纠结于“是先大量输入再输出,还是通过输出强行输入”这个问题,仿佛必须先输入再输出,否则就无法开始学习和提高。
在分析别人的时候,也会区分“有的人是靠做大量题目的策略,有的人是靠追溯结果的策略”,仿佛一个人只会使用其中一种方法。
我反问他:为什么输入和输出要按顺序进行?为什么不能同时进行?
因为“输入-输出”本来就是一个闭环,就像一个圆圈,如果要让这个圆圈流动起来,输入和输出需要同时进行。
如果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就会出现拥塞;如果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入,就会出现流量中断。
那些在学习上必胜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各有侧重,但都离不开大量问题的训练和总结思考。
如果只靠一条腿走路,肯定走不稳,甚至还会摔倒。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受二元思维的影响太深了,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跳出它,我们的眼睛就会立刻亮起来。
比如,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往往缺乏耐心,需要立刻知道结果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否则就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
因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恋人心烦意乱,父母焦虑不安,孩子哭泣……
这背后的原因只是希望立即得到明确的解释和答案。
在复杂的世界里,事物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结果往往会延迟,当前的结果往往不是最终的结果。
因此,成熟的人不会急于求成,不会让当下的“不确定性”束缚自己。
相反,保持适当的沉默和耐心,继续关注手头的事情,等待最好的机会到来……
总而言之,二元性人倾向于:
如果你不喜欢,你就会把不喜欢表现在脸上;
寻找方法,但只能选择一种方法;
总是急于得到结果;
…
如果你继续观察,可以进一步扩充这个列表。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只要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复杂和混乱就会为你所用,一个广阔而精彩的世界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到那时,你将能够与你接触的几乎所有的人和事相处,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会在情绪上保持平静,而且还会成为一个认知上充满智慧的人。
正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说:
一流智力的测试是,你是否能够同时在脑海中容纳两个相反的想法,并且仍能正常运作。
记住这句话,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先进的人!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
很多人虽然离开学校,在社会上工作多年,但并不敢说自己的心智已经真正成熟。
不管你现在是一个部门领导,管理着一群人,还是已经是一个家长,抚养着下一代……
如果没有自我意识,或许你还活在那个简单的世界里。
我受不了的人和事还有太多,整天心神不宁。
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是写给所有人看的,只要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
但如果你确信自己已经看到了二元世界之外的多元世界,那么请接受我的祝贺,这是成长的一大步。
但在你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我需要指出另外两个误解:
第一,不要抛弃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虽然给我们带来很多纠结,但它仍然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工具。
很多时候,二元思维还是很有用的。
比如,当你无法在无数个选项中权衡和做出选择时,你可以把它简化为两个选项:“做或不做”。
然后快刀斩乱麻,迅速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不至于犹豫不决。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对它吐口水,也没有必要抛弃它。
我们需要学会在简单世界和复杂世界之间来回穿梭,而不是只选择其中之一。
否则,就会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
“二元对立”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如何利用它。
另一个误解是害怕迷失自我。
很多人认为,在追求个性的时代,保持自我就意味着只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因此担心:
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或者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你不是就失去了自我吗?如果你和每个人都相处融洽,那不是意味着你没有个性吗?
我知道对于年轻人来说,迷失自我是不能接受的!
我理解这种感觉——你想做纯粹的自己,不想与你不喜欢的人联系在一起。
但走出二元对立,并不要求你变成别人认为的那样,并不要求你和对方成为亲密的朋友,也不要求你从内心深处喜欢对方。
你只需要在观念上接受它们,允许你不喜欢的人、事、环境出现在你的身边。
能够忽略或容忍一定程度的混乱,并与之和平相处,仅此而已。
如果想更进一步,你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值得你学习的品质,或者在不利的环境中发现对自己有利的亮点。
这样的逆转可以让你变得无敌,但前提是你必须跳出二元对立,接受你所讨厌的东西。
不然这条路就被堵死了!
至于该怎么办,现实会给你最好的答案——无论你选择做自己,还是接受他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最终,最好的方法是给你带来内心的快乐和平静,并让你稳步进步。
不必担心迷失自我,因为你没必要成为一个复杂的人。
你只需要能够感知复杂性、接受复杂性、拥抱复杂性,就能享受这个复杂的世界。
最后,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做一个简单的人!
本文参考资料
湖北省云梦县王宝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