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上个时代的宠儿如今已不再凶猛

2024-06-09 -

王朔评价刘震云_调侃段子王朔刘震云的句子_刘震云调侃王朔的段子

动物们不再凶猛。

1993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开拍,日期特意选在8月23日,这天是王朔的生日。

现场悬挂着一条大红横幅,上面写着“太阳永远闪耀,朔先生永远棒。”姜文和夏雨只是表演者,王朔才是故事的主人。

电影中,王朔客串了一个全城人都害怕的“小混蛋”,在平息了一场上百人的打斗之后,在一群青少年的簇拥下走进了老莫西餐厅。

长桌上摆满了生啤酒,坐在首席的王朔举起酒杯说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之间以和为贵。”

喀秋莎跳起欢快的舞蹈,被观众高高举起,转过头透过屏幕,似笑非笑,斜眼瞟着大家,世上还有谁不认识你?

那是他唯一一次出演电影,之后他又试镜了几次,但都无功而返。虽然他的灵魂叛逆,但身体毕竟老了。

他小时候就天生肤色很白皙,在北京复兴路附近的一个大院里长大,妈妈曾经是第三军医大学最漂亮的姑娘,妈妈曾把他打扮成女孩子,担心孩子太文静。

多年后,他的粉丝窦文涛吐露真情:越是安静的孩子,内心就越狂野,心里装着的是浩瀚的海洋。

长大后,王朔追随父亲的足迹,加入海军,守卫黄海。他曾在消磁船上服役,当过医务员,后来又在仓库看守,做宣传工作。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在海风中画墙报。

他写出了处女作,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后来,编辑告诉他:你还是去潜艇部队埋头苦干二十年吧,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他不想沉入海底,便怀着复员的心态回到北京,做过推销员、交易员,还当过街头卖电子表,和儿时好友叶静在五棵松沙窝开了一家天福酒楼。

他是二级注册厨师,能做出一锅鲜美可口的肉,可惜炉子太小,于是他开始在稿纸上记录人生百味。

他的第一部小说《空姐》充满纯真,《一半海一半火》充满叛逆,第四部小说《橡皮人》的开头令人震惊: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的时候开始的。

出版前,这句话被主编删去,但主编马未都舍不得,偷偷在印刷厂里又加了回去。这部小说最终被《小说选集》转载,并名扬天下。

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就如同小说中青年人的觉醒:解构权威,挑战男权,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思考,没有人可以强行干涉。

小说获奖后,他被邀请到怀柔水库游泳。从此,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游的路也越来越远。他游过黄山的太平湖、昆明的滇池,最后在三亚的南海航行。

他是唯一一个被时代精神所青睐的人。1988年被称为王朔年,这一年他的四部电影上映。

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拉着叶静到和平里电影协会看根据《橡皮人》改编的《大呼吸》,欣喜地说“中国电影现在一路顺风顺水啦,哥们”。

王朔评价刘震云_调侃段子王朔刘震云的句子_刘震云调侃王朔的段子

四部电影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捣蛋鬼》,导演米家山表示,这是一部发泄情绪的出口,用讽刺、调侃、幽默、骂人的方式呈现。

电影上映后,一位空调工来到王朔家做工,意外提起刚看的夜场秀《捣蛋鬼》,说:“写这部电影的大师,肯定和我们这些人合作过。”

20世纪90年代初,王朔转向影视,担任编剧。

《欲望》凝固了市井生活,《编辑部的故事》切片了职场生活,《渐入高潮》让万千人为之着迷,让一代人爱不释手,他一手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

在人民大学电影院,当屏幕上出现“编剧王朔”几个字时,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西四地质大礼堂外,数千人冒雨排队,只为一睹他的风采。

礼堂门打开后,人们蜂拥而入,奔向舞台,纷纷高呼“王朔,我爱你”。当然,也有女生失望,“他不应该是坏人,至少也要有胡子。”

舞台上的王朔,丝毫没有明星的感觉,他笑骂自己:我就像是峨眉山上的一只野猴子。

1992年,王朔发行了一张名为《弹奏的都是心跳》的磁带,12首歌曲全部以他的小说命名,演唱者包括那英、田震、韩磊等当年最受欢迎的歌手。

同年年底,他的四卷本散文集出版,成为在世第一位出版散文集并推动支付版税的作家,这一年他才34岁。

这本丛书出版后,第一批就销售一空,一些买不到的书商就留在了出版社不愿离开。

该散文集出版前,出版社印刷了150万张王朔肖像画,张贴在全国各地书店。

画像中,王朔的眼神很像那个时代:天真却又狡黠,骄傲却又自信,放眼望去,没有定理,没有祭坛。

1994年,王朔与冯小刚联合开办了好梦公司,开演当天,剧场座无虚席,“阵容远超金鸡百花奖”。

王硕不让客人带礼物,而是拿着抽奖券,把公司的进货发票装进纸箱放在门口,说“谁抽到,我们就给谁报销”。

不久后,他和叶大鹰开办了时事文化,雄心勃勃地从事艺人经纪业务,签下的第一位艺人就是陆毅,他们每个月给陆毅500元生活费。

同年在上海,对他的批判浪潮开始兴起。解构权威终究会得罪权威,敢于逾越底线的人终究会落入权威的泥淖。

多年后,他在悼念梁左时说道:笑声一瞬间就停止了,仿佛被黑暗里传来的一个声音阻止了。

1997年,他准备拍摄的电影再次被禁,他不得不移居国外。

那年圣诞节,《甲方乙方》上映,黑屏上不再有王朔的名字,只剩下片尾那句意味深长的话:“1997年过去了,很怀念。”

在国外生活期间,他去过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和芝加哥,并一时兴起向《花花公子》投稿了一篇文章,但最终因不符合标准而被拒稿。

半年后,他回到家,但宴会已结束,一切都已改变。

如同《一声叹息》的主人公一样,他走过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开场的锣鼓声和孤独悲伤的歌声最终随风飘散。

他是上个时代潮流的宠儿,却在世纪之交,踩进了两颗巨牙之间的缝隙中。

网络兴起,文学终结,他的同代人大多被封杀、搁置,王朔本该如此,但他不想。

他试图重新发声,而他选择的武器就是散文,发表了《我眼中的金庸》、《我眼中的鲁迅》、《我眼中的老舍》等一系列文章,每一篇都犀利无比,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2000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我眼中的王朔》回击他的文章,文中对他的小说逐一进行了批判,并严厉斥责:

王朔经常自诩“对谁都是真心”,装出一副有骨气的男人模样,他最喜欢听的奉承话大概就是别人说他“真心”,他为此而自豪,仿佛全中国就只有他一个人敢说真话。

有读者心里松了一口气,但一问才知道,这篇文章也是王朔自己写的。

他并不是想引人注目,只是讨厌盲目追随潮流。

刘震云说王朔小说的核心是“不要装”,叶夫说王朔想表达的是反抗,叶菁说王朔一生都在推翻神坛,陈丹青说他不断反省自己,推翻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

他桀骜不驯,又自嘲一丝不苟,尖锐而又柔和,看上去浑身带刺,但俞飞鸿说,王朔其实心地极其善良。

世纪之初,他一直在努力跟上潮流,计划创办网站并在纳斯达克上市,研究在线阅读付费,还在徐静蕾的网站写了一年的博客。

每隔几年,他就会突然出现在头版,占据封面,登上头条,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人们的震惊。

他说余秋雨的学识马马虎虎,李敖是自大狂,张艺谋是“装饰家”,王扶林的《红楼梦》严重不靠谱,郭敬明就是个小偷……

他弹剑歌唱,新一代却以为他是披着人皮的猴子,最后弄得地上一片狼藉,只剩下噪音。

他说,他很崇拜一个法国小伙子,年轻时名声大噪,但消失了20年,如今法国文坛又冒出一颗新星,“大家去采访他的时候,发现还是他!”

2007年,他信心满满地推出《我的千年冷》,却遭遇到猛烈的批评。

评论家表示:文笔散乱,行文飞扬,整篇文章充满胡言乱语。

这本书的困惑源于分离。

新世纪伊始,一切都在告别,在短短的时间里,王朔经历了一次次生死之间的冲击。

刘震云调侃王朔的段子_王朔评价刘震云_调侃段子王朔刘震云的句子

我的父亲、弟弟、梁佐和五个朋友相继去世。“有的人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没了。”

死亡的冲击太大了,王朔整个人都崩溃了,走在大街上,他突然感觉自己的精神大厦都崩塌了。

他懒得写字,不再说话,每天晚上都去三里屯喝酒。吴鸿飞对他的采访是这样开头的:

年轻一代对这个曾经霸占影视书店的名字并不了解,当80后、90后在漫长的青春期寻找自己的文化偶像时,王大叔却坐在三里屯的酒吧里,睁着眼睛,一个人睡觉。

近十年后,他才从崩溃中走出来,转向佛经,把希望寄托在科学上,痴迷于《金刚经》和《时间简史》,试图重建自己的精神坐标。

他隐居在顺义的家里,很少出门,但每个月都会出去买一次菜,把冰箱塞满。偶尔想吃的时候,就炖一锅肉,汤汁浓郁,随时都可以吃。

他的书房里,有一张像祭坛一样的长桌,上面散落着一些旧书,他用这些书来滋养自己的精神。每天看完书,他都会写一本新书,不多不少,正好500字。

书房外,客厅里的电视整天开着,只是静音,屏幕上,众生轮回,爱恨交织,却无声无息。

他不再愿意说话,更懒得发出声音,微信头像就是自己的猫,朋友圈只看不评论。

在他隐居的屋子外,娱乐圈五彩缤纷浮躁,话题频出又频出,盲目跟风者众多,独立思考越来越少。UP主拍摄苦难,却不再揭开伤口。

他所学的《金刚经》说,一切相都是假象;他最喜欢的书《时间简史》说,当你停留在原地时,时间就会加速。

他不再追逐潮流,而是把目光投向史前,新书以汉代为背景,给他留下了很大的空白,可以自由发挥。

在新书的前言里,他所有的身份都被删除、浓缩,最后回到了起点,只剩下两个字:作家。

他在序言中说,在写这本书之前,他做过一次 DNA 测试:

我的祖母六万年前离开非洲,走过苏伊士地峡,沿着亚丁湾、波斯湾、孟加拉湾,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北部湾,踏上尚未崩塌、还是坚固冻土层的东海大陆架。她以每年12公里的速度向北行走,捡拾沙滩上的蛤蚌、贻贝、小螃蟹,甚至可能捡到搁浅的鲸鱼。走了无数代,海风把他们的脸都吹白了,到了辽宁,他们就变成了东北人。

这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旅程,但最终却沦为基因里的螺旋,无人知晓。

在社会领域,他的新书引起的涟漪也正在缩小。

他成为热门话题,但讨论峰值不足千人,远不及杨紫吃蛋糕。

虽然新书预售火爆,但豆瓣上长评只有21条,最受欢迎的短评是“别胡说八道了”。

知乎上关于他新书的问答环节,最高赞的回答是“一个过了巅峰期、开始被世人遗忘的作家”。

90后说这是上一代人的狂欢,00后则表示不认识王朔,他的封面闭上了,塞进了时间的角落。

没有人认识我,我从来没来过这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