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节制的写作会成为一场埋葬自己的“沙尘暴”
2月18日下午,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天津西青区举办60周年庆典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和著名作家、文物收藏家马未都,进行一场文学与文化的无边界对话。两位相识37年的文坛挚友,至今仍保持着提笔写字的习惯,并表达了越是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要保持对写作的严谨态度的共识。
谈缘分:张炜因贡献结识“马伯乐”
张炜开门见山地说,他和马未都相识37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给《青年文学》杂志投稿,结识了编辑马未都。当时的马未都很瘦弱,但很聪明,曾帮他校对稿件,成为他文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马未都回忆说,那段《青春文学》编辑生涯真是一个文学时代,工作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每天上班,他都会拿着剪刀,把投稿人的来信一封一封地剪开。那也是一个年轻作家聚集的时代,张炜、苏童、刘震云、王朔等都寄来了大量文学作品。
谈写作:马未都每小时可抄写1500字
“每个人的字迹都体现了他们对文学的感受和文化水平,有些作品好不好,看一眼就能判断出来。我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去校对那些表达不出意思、写得不好的作品。”马未都说,自己赶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勤勤恳恳地做了10年编辑。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离开了文坛,但一直怀念编辑的生活。以至于现在收藏文物时,他常常能用编辑的眼光,迅速办事,辨别真伪。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未都看来,现在的人讲究的是“价钱”,就是你付出多少劳动,得到多少报酬;但他做编辑的时候,社会上的人根本就不在乎公私。“那时候,我们编辑对作家送来的稿件,会做很多修改,一般都是最后再抄一遍。我正常的写作速度是每小时1500字,一本一万多字的小说,基本要抄一天。”
谈稿:张炜稿件已达2000万字
交谈中,两人都谈到了手稿——他们这一代作家写作生活的记忆。马未都说,对于用电脑写作的年轻作家来说,手写是一种特别痛苦的人生考验,但他至今仍坚持用笔写作。他的网络博客上每篇1600字以上的文章都有手稿。他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自己活不下去了,就把手稿卖掉,养活自己晚年的生活。
张炜说,从1973年第一部作品开始,他从事文学创作已有40多年,只用过一段时间电脑,五笔写得非常熟练,几乎可以盲打。但很快他就放弃了这种电脑写作模式。“在我看来,文学写作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电脑的光笔功,无论你打字速度有多快,都不如你一想一写,一挥而就,在纸上迸发出的创作灵感真实而自然。”
张炜还举例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古船》手稿,在图书市场上很受读者欢迎。当他看到自己年轻时一笔一划写下的手稿堆在桌子上,总共有2000多万字时,他并不觉得很辛苦,反而很高兴,因为这是经过巨大劳动得来的。
张炜还开玩笑说,有朋友跟他讨论,写作无非就是把心里想的写下来,用电脑有什么不好。直到有一天,这位朋友告诉他,华人开的餐馆里没有手擀面,机器擀的面口感永远没有手擀面有嚼劲;张炜回应说,用钢笔写字也是手擀面的味道,用电脑写字就像机器擀的面,冰冷、机械,看不出作者的心境。
马未都补充道,来自台湾的颜真卿手稿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引发了两岸人士的热议。在策展人眼中,颜真卿的书法充满着他的情感,他的悲愤在手稿中都能在字迹中看得出来,如果用电脑打字,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手稿的魅力所在。
谈作品:别让文字的“沙尘暴”埋没你
张伟总结说,文学是书写文明的一部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碎片化的、无节制的文本,无节制的文本堆积,看似能产生数量,引发尖叫,但由此引发的对文本“沙尘暴”的恐惧,终将埋没自我。他觉得,越是生活在网络时代,越需要认真写作,一句一句,这样才能创作出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的文学作品。文/记者 张恩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