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否认与朱安结婚多年却从未圆房。他说:
老谭昨天撰文《30年未圆房,每天只说3句话,周作人:朱安漂亮点,鲁迅不会这样》,大意是说鲁迅先生如此伟大的人物,却和普通人一样,逃脱不了“以貌取人”的心理驱使,成了“外貌协会”的一员。
在他娶朱安之前,他一直都抱着乐观的态度,想着既然是姑姑做媒,那女方的相貌一定不会差。即便女方明确告诉他自己是“缠足”的,而且不识字,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回信说“你说嫁,我就嫁”。可新婚之夜,看到朱安的真面目后,他的心情突然变坏。他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一夜。第二天在母亲的房间里睡了一觉,然后去了日本。回国后,41年来他都不肯和朱安同床共枕……
从鲁迅新婚之夜的反应来看,“外貌协会”成员的标签十分明显。
但很多读者还是认为老谭“肤浅”,“以己度人”,他称赞鲁迅先生是人间大圣人,绝不会如此肤浅。说自己不爱朱安,是因为没有灵魂的碰撞,没有心灵的沟通,双方文化差距太大,没有共同语言等等,一味地依赖形而上的心灵层面。
有人指责朱安不努力,不勤奋学习文化知识,因而不能和鲁迅先生相处融洽。
其实,在那个新旧事物交替的时代,娶了文盲妻子的高级知识分子,鲁迅并非唯一一个。
例如上周老谭的《秦德君:为茅盾堕胎、晚年发表文章的英雄女性,被邓颖超骂‘不要脸’》一文中,就提到了茅盾与孔德启的婚姻。
茅盾是继鲁迅、郭沫若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面旗帜,他的妻子孔德启是其祖父沈恩培和孔德启的祖父孔繁林青梅竹马的恋人。
孔德齐也是裹小脚的,不识字。
然而茅盾娶孔德启后,十分疼爱她,教她读书写字,使孔德启的文化知识有了质的飞跃。
鲁迅会像茅盾那样,一步步教朱安读书吗?
他不想跟朱安多说一句话。
据周的下人说:“大夫(鲁迅)与大夫夫人(朱安)每天只说三个字。”
1919年,鲁迅购得北京市西直门内公库八道湾胡同11号,回到家乡,接母亲鲁睿和三哥周建人等一家来北京定居。
朱安高兴地迈着小脚跟在后面。
老谭在这里要补充一点,1906年鲁迅新婚第四天去了日本之后,便再也没有回到绍兴家乡,也因此再也没有见过朱安。
朱安这次去北京,想着可以和鲁迅一起生活。
到了北京,她高兴地为鲁迅铺床。
结果鲁迅大发脾气,不但把铺好的棉袄和枕头打翻了,还差点把床给撕碎了。
朱安沉默如蝉,从此不敢多说一句话。
鲁迅冬天没有棉裤,朱安便偷偷给他缝了一条,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将其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他的床上,想着他高兴了就会穿上。
可当鲁迅回来看见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把那条棉裤扔出了家门。
从这些迹象来看,鲁迅对待朱安的态度甚至还不如对待一个普通人。
郁芳是鲁迅在砖塔胡同的邻居,对鲁迅一家十分熟悉,她曾写过一篇《鲁迅先生母亲谈鲁迅》的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鲁迅住在西三条的时候,每天傍晚都会有送挂号信的邮差过来,他收到信后总会问好,甚至会请他抽根烟、喝杯水。
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无疑是他伟大人格的光辉之处。
但相较而言,他对朱安或许还不算太严厉和残忍。
鲁迅对朱安不够尊重,甚至不如对待一个普通人。
在这种情况下,朱安还怎么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呢?
胡安是否尝试过改善她的婚姻?
她曾和余芳做过对比,把自己比作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最后的叹息却是痛苦的,颤抖的。
她说:“我已经没有力气爬了,不管我对他怎么好,都没用。”
是的,如果他喜欢你,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好的,都是对的,哪怕你是错的。如果他不喜欢你,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哪怕是呼吸,都是错的,错到了极点,不可原谅的程度。
朱安单方面的努力有用吗?
当然,婚姻的悲剧不能完全归咎于鲁迅。
爱美是人的天性,朱安自己又矮又丑,估计很多男人都难以接受她。
有些读者看到我昨天贴的朱安的照片,就想跟我争论,说朱安不丑,反而还挺帅的。
也有人表示,其实仔细想想,就觉得朱安和著名影星周迅有几分相似。
这里老谭想说,那些冷言冷语,夸朱安“帅气”的男人,都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老婆。
但也有声音说,许广平本来就不算美人,但鲁迅先生与她同甘共苦,尊敬地对待她,足以证明鲁迅不是“外貌协会”的成员。
但抛开相貌特征不谈,许广平比鲁迅小17岁,身材高大,健康活泼;朱安则比鲁迅大3岁,身材矮小,发育不全,患有侏儒症。
这一对比,无疑是许广平在天上,而朱安则是在人间,两人的差距巨大。
老谭要再次强调,朱安“身材矮小,发育不全,患有侏儒症”的说法并非老谭的臆想,而是鲁迅先生二哥周作人说的,载于《直堂回忆录》。
而且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已经46岁了,他和许广平在一起已经很不容易了,又何必再去找美女呢?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悲剧,既不能怪朱安,也不能怪鲁迅,似乎只能怪媒人了。
俗话说,“慌乱不择路,饥饿不择粮,穷困不择妻。”1899年,鲁迅先生1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鲁夫人就传出消息,要为鲁迅先生择偶。
然而,愿意帮忙相亲的人并不多。
什么原因?
由于鲁迅家里接连遭遇不幸,家道中落,成了贫苦人家,兄弟三人都在外求学,一家人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这种情况下,哪个家境好点的人家都会瞧不起他们,谁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们?
如今,我们看到鲁迅是一位时代的伟人,鲁迅三兄弟也蜚声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那毕竟是鲁迅兄弟在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之后所取得的成就。
光绪二十一年(1899年),鲁夫人担心鲁迅找不到妻子,兄弟三人要一辈子光棍,便到处托人为鲁迅物色妻子。
周作人写的“伯慧夫人”和周建人口中的“倩姨”站出来介绍了周玉田夫人的曾侄孙女朱安。
那一年,朱安21岁。
那个年代,女孩大多十六七岁就结婚了,如果到了二十一岁还没结婚,就会被称作“剩女”。
朱安是绍兴名门望族,富家千金,性格温柔贤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没嫁人?
用脚趾头就能猜出来,这个人肯定很丑,或者有身体缺陷。
“钱婶”向陆老太太介绍朱安的时候,并没有夸朱安是仙子,只说朱安聪明伶俐,针线活儿好,贤惠贤惠。
而且,当时的“钱姨”也和今天的大多数读者一样,认为周家人不会太挑剔女子的相貌。
她这么做的依据大概就是:一方面,周家传承诗书礼仪,择妻以德为本,不以貌取人;另一方面,周家已经落得如此穷困,有什么资格对人的相貌吹毛求疵?
所以这门婚事,是陆老太太决定的。
决定婚事之后,婚礼直到1906年才举行。
七年过去,朱安已经28岁了。
新婚之夜,鲁迅发现妻子的容貌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泪流满面。
但这时候,他能“退货”吗?
他只能咬紧牙关,忍气吞声,认命。
然而我们都知道,朱安虽然成为了鲁迅的妻子,但却只是名义上的,一生都没能生下儿子和女儿。
余芳曾经问过朱安:“你和达先生这么喜欢孩子,为什么还不生个孩子呢?”
朱安无限悲痛的说道:“你主子都不愿意和我说话,我们还怎么能有孩子呢?”
这应该就是现在流传的“鲁迅与朱安结婚41年,始终没有圆房”的说法的由来。
鲁迅与朱安结婚41年,难道两人真的没有圆房吗?
鲁迅好友荆友林在《鲁迅回忆录片段》一文中记载,鲁迅曾承认:“妻子,在许多年里,只见过一两次。”
Wife在英文中的本义是“妻子”,鲁迅在这里借用了它,但绝对不是指这个东西。
那么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你仔细去理解的话,就应该明白。
“很多年才一两次。”频率这么低,没有生育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周作人交往密切的原四中教师张铁铮,在《周作人的晚年》一文中提到,他曾向周作人询问过朱安婚后不生孩子的原因。
周作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朱太太患有侏儒症,发育不全。”
所以,鲁迅先生为了这段婚姻也是尽力了,我们也不能责怪他。
如果要怪谁,就只能怪老天对朱安不公平,没有给她好看的容颜和健康的身体。
一声叹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