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为什么没有被抄袭、被模仿?为什么一些很容易抄袭的服务环节,却没有被抄袭?
知乎:唐僧同志,两年前我买了一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是黄铁英。看完之后,我买了50本,送给了我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老板朋友,希望他们能学海底捞。我刚打开柜子一看,还剩7本。一切服务,甚至产品都会被模仿。你没看到三星输了官司,腾讯被人唾弃吗?手机、互联网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海底捞。一个企业可以模仿的是它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能被模仿的是它的企业文化。文化是灵魂。有人说企业文化是洗脑、是宗教,甚至是传销。我说,是的,企业是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贡献、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带来回报和机会的地方。所以,企业不是政府,企业的负责人永远不会由人民选举产生。 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授权公司领导来管理公司,领导公司。洗脑是可以理解的。跑题了,说说海底捞。授权。开篇就说了,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是它企业文化的一大核心。海底捞授权到什么程度了?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为任意一桌客人免单。对了,是服务员,不是经理,也不是送一两个菜就免单。更别说送菜送东西了。请大家在网上查查关键词“人类已经挡不住海底捞了”,笑话太多了。杨小莉是跟随张勇打天下的第一人,也是海底捞的第一任副总裁。当年海底捞走出简阳的第一站是西安,店长就是杨小莉。
有一天,张勇说杨小丽给他打电话,激动的说:张哥,我们有车了。张勇问,什么车?杨小丽说,小面包车,刚买的。张勇听后傻眼了。一个刚刚在外地开了分店的小火锅店,店长没问老板允许就买了车。张勇一点也不怪她,后来,这成了海底捞的文化,这样的授权,怎能不让员工有老板的感觉?待遇。待遇不单单是钱的问题。大部分餐饮公司都包吃包住,但很多餐饮公司的服务员住在地下室,饭菜在餐厅吃。海底捞的宿舍肯定是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虽然有点挤,但质量很高,房间里还有电脑、wifi。海底捞的服务员衣服不用自己洗,有阿姨帮他们洗;他们也不在餐厅吃饭,都是阿姨给他们做饭。 有人说海底捞的培训好,先培训达标再上岗。但你知道吗,海底捞的新员工培训包括怎么用ATM机,怎么坐地铁:买卡、充值等。这家公司是在帮助自己大部分是农民出身的员工融入一个城市,这样的待遇,员工怎能不感激?真诚。海底捞真的是一家奇怪的公司,利润、利润率、单客消费、营业额、翻台率这些餐饮行业最常考核的指标(KPI),都不考核。张勇说,我不希望因为利润考核,端到顾客手里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洞、卫生间的拖把虽然没毛还继续用。那么他们考核什么呢?考顾客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训。
作为一个做管理工作多年的人,我真想不出他们是怎么用这三个指标解决内部公平问题的。但我知道,今天大家看到的海底捞员工真诚的笑容就是从这里来的。海底捞不考核离职率,但是海底捞员工比谁都重视离职率。回到开头那句话,企业文化是灵魂,一切利润和离职率都是附加的、伴随的、不重要的。这样的真诚,怎能不让员工们有动力呢?尊重。尊重不仅仅来自于待遇,不只是让他们过得好、吃得好,而是尊重每一个想法。现在很多火锅店照搬的眼镜布、发带、塑料手机壳,这样的创意其实是出自一些没什么文化的服务员。并且,这些创意被复制到了每一家店。廖一梅谈到爱情时说:在我的一生中,遇到情爱并不稀奇,遇到理解却很少见。 我曾把这句话翻译到职场上: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这辈子遇到高薪、高职位并不稀奇,但遇到老板的尊重和理解却很少见。这种尊重,怎能不让员工感到有成就感?怎能不让员工发挥创造力?承诺。用管理术语来说,叫组织承诺。写到海底捞,还是叫承诺。海底捞里有个词叫“嫁妆”,店长辞职的时候,只要任职一年以上,就会得到8万块钱的嫁妆,哪怕这个人是小飞扬挖过来的。张勇解释道: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升到店长以上的人,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得到补偿。
他说,如果一个街区经理(管理5家左右的分店)离开,就给他20万元;如果一个区域经理离开,就给他一个火锅店,大概是800万元。海底捞有十几年的历史,经理以上级别的人有几百人,但从海底捞拿过嫁妆的只有三个人,这样的承诺怎能不让员工忠诚?然后,我给你讲个笑话,海底捞刚进北京的时候,租第一家店的时候就被骗了,整整300万元是张勇账户上的全部现金,对方背景强大,这笔钱根本追不回来。张勇说,当时的分管经理急得好几天吃不下饭,张勇也不敢给他打电话。后来听说这帮人要找黑社会对付骗子,就给分管经理打电话,他说,你只值300万元?干点正经事。 (一般来说不要违法帮公司追钱)他说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不怪员工,如果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他也会上当受骗。 张勇曾经被人问到,是什么成就了他今天的成功。张勇回答,可能是因为我善良吧。 最后,我要讲一个小故事,关于另一家公司。顺丰速递。有一次我妈妈给我寄包裹,2800多公里远,第二天早上就到了。因为顺丰经常给我送包裹,姐姐跟我也很熟悉,所以我随口说道:真快。 姐姐回答:当然了,你都不看是谁送的。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闪闪发光,下巴微微上扬。 这种自信的表情,我也在海底捞员工的脸上看到过。 知乎:雕爷其实,海底捞的很多小细节都被模仿过。
前几天,我认识了一个在昆明开火锅店的小伙,他模仿了近八成实体上的“海底捞特色”,在当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海底捞的成功更多是在精神层面。某种程度上,海底捞的张勇、阿里巴巴的马云、苹果的乔布斯都是同一类人,都拥有扭曲现实场的能力——在他们的公司里,有着浓重的“邪教文化”基因。低端服务业最难的就是“优质服务”,所以像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廉价连锁餐厅,尽量排除“服务”,只限于点餐。因为一旦开始复制,低工资招不到优质人,服务立马就走样了。反观高端酒店业,因为工资高、培训足、开店慢,所以能应付。 (顺便说一句,高端餐厅的复制,不仅限于高薪服务生,还有天才厨师,这也非常难。)回到最初的话题,很多小创新考验的不是物件成本,而是服务生的积极性。比如海底捞和很多其他餐厅都为吃火锅的长发女性准备了发带。一根发带要多少钱?但服务生的主动“眼光”和及时递上发带、送上微笑,无法用简单的金钱来衡量,也成为了海底捞和模仿者的区别。是因为海底捞福利高吗?恐怕很难解释,公务员也有高福利,还看不起我们,对吧?是因为海底捞独特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我猜只能解释一小部分……是因为海底捞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职业晋升通道”吗? 但毕竟只有百分之几的人能成长为店长、区长、副总裁……其实答案很可能是无数的点形成了链条,导致海底捞员工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拼命工作。
你所看到的都是外在的“花招”,而背后支撑着内在力量的,是其创始人张勇的“邪教文化”。乔布斯、马云、张勇这样的人,天生就带有邪教教主的作风……他们动手脚、胡说八道,就扭曲了现实……算了,上帝没有给你这个基因,你模仿不了。(最后我再补充一句:张勇的技术比较低,只能扭曲贫困山区的孩子;马云的技术比较高,可以扭曲中国白领的价值观;而乔布斯之所以被称为神,是因为他可以扭曲和控制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小何是让你成功的人,小何是让你失败的人。再说海底捞的坏处,俗话说,小何是让你成功的人,小何是让你失败的人。 海底捞的成功来自于张勇的善良、草根、忠诚,他的问题也来自于此。从嫁妆问题说起,有朋友评论说张勇在嫁妆问题上说漏了嘴。是的,曾经有一次店长辞职,在街对面开了另一家火锅店,把厨师、大二、服务员全都带走了。张勇这次说漏了嘴。书中轻描淡写,却揭露了这样的草根企业,看重忠诚胜过看重合同。因为你跟我作对,你就不忠诚,你不忠诚,我就不能兑现诺言。这种思维,是小农户的思维。海底捞出身寒微,来自偏远的简阳,成为中国最大的火锅店。但做大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来了。大企业的病就在于投资问题。嗯,投资问题就是开新店。 海底捞坚持一个原则:是否投入新店,取决于人力资源是否跟得上。
而且只要是店长开发的新店,店长就会负责管理该店,相关管理人员也都是他的徒弟组成。这种模式的好处有:1、提高店长发展的积极性;2、保证管理质量。坏处也很明显,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跟不上海底捞的发展速度,这还不说可能存在的企业山地文化,海底捞开业前十年开了6家店,后面6年就开了50家店,这种扩张规模,人员该怎么发展?制度与流程所有的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瓶颈,解决的办法是,大部分老板都会选择在制度与流程上下功夫。我能学麦当劳吗?一切都是标准化的,我只需要操心投入就行了。然而你学不了海底捞,谁又能学麦当劳呢?什么叫制度流程? 它告诉你这个盘子要洗三次,你只要洗三次就可以了。但这样一来,海底捞不是就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优势吗?员工的主动性在哪?门店小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管制度、流程的考核,看KPI、BSC,但当发现员工的发展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时,他们就要选择制度、流程,而制度、流程又和这个企业的文化不相容。这样一来,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内部公平 之前说海底捞的考核指标,顾客满意度、员工敬业度、干部培训。但这些指标怎么测呢?海底捞不是房地产开发商、不是汽车厂商,他们不可能请盖洛普、翰威特、益普索这些调研公司来做全面的顾客满意度调查。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靠领导巡店看员工敬业度,靠员工是否留下顾客手机号、顾客下次会不会叫你点菜来衡量顾客满意度等等。简单来说就是人治。人治是海底捞年轻时的优势,就像师徒制一样,但是当海底捞越做越大的时候,人治就变成了劣势。人治不能解决公平的问题,面对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人治当然重要,但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管理者会自我反省,去寻求流程制度之类的东西。文化层面是一个硬伤,海底捞要求除了财务、工程的人,所有人都必须从服务员做起,其实海底捞的老板都是服务员,从杨先生往下,副总裁中很少有高学历的。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餐饮企业做大了,除了绩效考核、制度流程,就需要供应链管理了,对吧? 中央厨房是吧?物流是吧?还有上市融资这种事情,服务员能搞定吗?张勇到长江读MBA,但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技校毕业生。副总裁杨小莉和时任北京区域经理袁华强都是服务员出身。巡店、服务、采购,甚至招商选店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有技术含量的能搞定吗?海底捞尝试过招大学生,尝试在服务员晋升流程中加入考试,这就把之前门店内部的公平问题带了出来。老人们觉得,这些大学生不能吃苦,但学历高,未来发展好,考试搞不定;大学生觉得服务员起点太低,不想和他们同台竞争。
所以海底捞开始招大学生之后,大批学生兵辞职。总之,海底捞过去的优势,在大发展时代,却成为大企业病的症结。说了这么多,我就当个个人江湖骗子吧。我觉得如今海底捞的病,就是步子迈得太大,太快。说得好听点,走得太快,灵魂就跟不上步伐;说得不好听点,步子迈得太大,很容易受伤。如果海底捞不那么急于拓展海外市场,或者哪怕一两年不开新店,扎扎实实地做好干部储备和继续教育,我想这家公司会更好。就像安西教练对流川枫说的:先做日本第一的高中生。海底捞今天也一样。慢下来,先做中国最好的服务公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