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董卿 | 《朗读者》这两年我哭的次数比之前十年还多

2024-06-16 -

《中国妇女》杂志2017年5月号独家专访董卿,为你揭秘台上台下关于董卿的故事!

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2018

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2018

“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时代做出一点贡献,真是太荣幸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董卿

从2月份开始联系董卿采访,两个多月里无数次调整采访时间:董卿在录节目,然后开会,然后准备录音,然后又一遍一遍录音,经常是通宵……像走时精准的钟表,指针停不下来。记者到现场观看了一档节目录制,经过漫长的准备,下午两点开始。第一位嘉宾姚晨录了一个多小时,接下来是维和部队战士、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樊锦诗……六组嘉宾,作为观众,经过七八个小时,台上的董卿依然情绪饱满。当天的录制,第二天早上七点才结束!这种日夜不停的状态,最多能持续两周。

下午6点,北京静园艺术中心节目《朗读者》后期制作室。

董卿终于出现了。她素颜,黑框眼镜,简单的白色毛衣,手指白皙纤细,看上去和舞台上的她判若两人,是一个舞蹈学院的小学生。这时,我和董卿面对面,她看起来消瘦而疲惫,有人给她送咖啡时,她不停地说着“太好了,太好了!”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凌晨三点前睡觉了”,她极度缺乏睡眠,无论喝多少咖啡,闭着眼睛都能睡着。她的面前,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朗读者》从2016年2月到今天,从策划、立项到制作播出的所有步骤。

董卿说,演出结束后濮存鑫给她发来短信:“看一棵弱草,竟能托起群山!”这是舒婷诗中的一句,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对董卿的感慨。

采访当天,她的下班时间是凌晨4点,采访期间,好几个会议等着她开,门外的导演和宣传人员一直焦急地催促她,董卿偶尔往门外瞟一眼,但很快就把目光收回来,专心投入采访。

《朗读者》的舞台是一座绚烂的剧场,更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精装书的书脊,旋转楼梯连接着上下两层,楼梯扶手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舞台中央的地板采用黑白两色雕刻,玻璃质感反射着光线。董卿出现在聚光灯下,犹如女王,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一位又一位嘉宾来到她面前,讲述着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事,读着最能表达生命质感的文字。他们哭了,观众哭了,董卿也哭了。眼泪代表着一种真实的传递。那一刻,每个人的心都以同一个频率跳动,因为在别人的生活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成长中实现了自己的成长。董卿说:“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的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

该节目每期都有一个主题,采访时,节目刚播完九期,九个主题分别是:相遇、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泪水、告别、勇气、家。

这九个坐标,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节点,董卿亦是如此,所以,读董卿,我们可以用这九个关键词。

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春晚2018

最好的相遇,最好的选择

《中国女性》:您在节目中问濮存鑫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是谁,“没有这个人,就没有濮存鑫”。那我也想问一下董卿,您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是谁?是什么样的邂逅成就了今天的您?

董卿春晚2018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语录

董卿:我很幸运能遇到我的父母,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奇妙的相遇,因为我没有选择。

很多人问我,怎么会想到主持《朗读者》这档节目。我想这得益于我20年的职业经历,以及父母在我成为主持人之前对我的20年抚养。他们把我塑造成了一个亲近文字的人。

80年代,我们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的,母亲是高中物理老师,要备课;父亲则一直做着写作文,写稿子。家里的书房不大,两人共用一张书桌。我不记得自己在哪里写作业,大概就是几张方凳子拼起来的一张小桌子。晚饭后,一家人各自占一个角落,看自己的书。

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2018_董卿春晚语录

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庭,我可能就不会对书籍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父母对我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甚至在事业的十字路口迷茫的时候,我也会选择尽快回到学校。1999年,上海卫视的节目和环境都不是很理想,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最终选择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古典文学。2013年,我第一次觉得上台没那么兴奋,以前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舞台、特别享受工作的人。一个声音出现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是无休止的重复,而无休止的重复就是一种退步。我知道我需要改变,所以我选择去美国留学,看看自己是否还有成长的可能。

《中国妇女》:结果怎么样?这个选择对你有什么改变?

董卿:我变坚强了,毕竟离开了熟悉的岗位,离开了从来不用担心吃穿住行的生活,离开了熟悉的国家和城市。40岁重新回到学生生活,突然发现很多事情已经应付不过来了。作业、找资料……一开始根本就做不完,还不如年龄只有我一半的孩子。而国内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完。这件事刺激了我。除了学习,还有太多琐碎的事情,每天吃什么喝什么,怎么买菜做饭,租的房子下水道找谁修……毫无疑问,我一个个都遇到了新的挑战。当你一次次从失望走向绝望的时候,你就是在经历从蛹到蝶的蜕变。如果你觉得你两天看不完这本书,那就尽量多看吧。不要让自己情绪化。 与其焦急地咬牙切齿,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想清楚了之后,采取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董卿春晚2018_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

第一次勇敢出发,是给自己的礼物

《中国女性》:您在节目中说“第一次”意味着成长,“第一次”需要勇气,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做制片人是您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第一次”。是不是像徐静蕾在节目中描述自己第一次当导演的感觉一样,“从家里最小的变成最大的”?

董卿:我原本以为一个节目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就能开播,但《朗读者》却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开策划会、写策划书、上报频道和台编委,再到层层审核、立项、组建团队、寻找投资方和合作公司,都需要时间去落实,还要一个个去面试。我是个路痴,现在去央视新台会迷路,但里面的咖啡厅、茶馆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刚开始没有办公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人来人往的茶馆里完成各种会议、谈话。从冬天谈到春天,从春天谈到夏天,现在又是冬天,很多事情都没有确定下来。比如招人,本来决定加入的人就离开了,因为节目迟迟不能开播,只好重新招人。见广告商的时候,很多人只是在一旁看着。 我说得口干舌燥,他们又听又看,最后说我们一起拍张照吧。

我不记得说过多少遍了,像祥林嫂一样一遍遍地告诉人们我要做什么。我不知道他们听了多少,也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离目标更近了一步。站里的领导给了我最有力的支持,他们说,董卿,你一定要做好这件事。但一切都是未知数,我越来越焦虑。

终于在2016年11月,北汽的赞助明朗了。但是当我们决定12月录制的时候,外国的灯光师和摄像师不愿意来,因为时间太长了。之前联系的棚子已经不能用了。年底录制各种晚会、节目,没有棚子可用。1月8号的录制时间不能改,因为我们已经和投资方签了合同,2月18号他们必须看节目。舞台设计公司说,你设计的舞台,没有45天是完工不了的。看不到棚子,就没法定尺寸。供应商要回去过年,不定下来,就没工人了!

还记得找到工作室的那一天,舞台设计公司请来了半个建材市场的材料,把整个大厅都塞满了。我跪在地上,一件一件地挑选,担心选错,舞台就不好看。英国的舞台设计师没法来,只能用邮件联系。因为时差,我没时间等,就硬着头皮,凭着自己多年装修自家有限的经验摸索着。

董卿春晚2018_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

好不容易搭好舞台,准备录音,就去找嘉宾,结果发现原定的计划全都成真了,有些计划已经定好了,朗读也选好了,突然被告知有其他安排,不能来了,真的很心痛,今年我的白发也长出来了一根一根。

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2018

《中国女性》:您有没有想过,您为节目担心的一切,当您做主持人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了?

董卿:我做主持人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年做123场,两三天一场。做《欢乐中国行》的时候,每周走一个城市,五年走了200多个城市。我很自豪自己一点都没有懈怠,不管多累,我都要把台词背得透彻,说得漂亮、自信,那是我想要的状态。其实,以我的记忆力,一个晚会节目七八页的剧本,我一个小时就能背完,你挑不出任何破绽,但我自己过不去。我不能满足于别人给我写,我一定会自己修改。后来,如果一个作家的剧本我几乎不修改,我就会觉得特别自豪,因为这意味着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2018_董卿春晚语录

《朗读者》著名译者许渊冲分享翻译林徽因追女诗的经历

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2018_董卿春晚语录

读者倪萍、董卿,两代主持人首次同台亮相

《中国女人》:做制作人不只是把歌词写好、在舞台上说得漂亮一点,还要关注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董卿:对,这也是我有时候害怕的。以前有人给我一份稿子,我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在自习室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但现在我留给自己打磨稿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录制前一天晚上,我会跟大家说,不要来找我,给我点时间回归主持人的角色。其实,他们放我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我回去一动不动地坐在桌前,再抬头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中国女性》:第四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其实《朗读者》这个节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给您的一份巨大的礼物。

董卿:对,我觉得这是我在四十岁的时候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做主持人,突破玻璃天花板非常难,但是我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这还是比较幸运的。这份礼物让我特别勇敢,但是也特别害怕,怕自己达不到预期,怕自己距离目标还太远。

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2018_董卿春晚语录

告别后,我流的泪水比过去十年还多

《中国女性》:《泪水》是另一档节目的主题词,我们在节目中看到您多次因为感动而落泪,那么节目之外又有什么事情让您落泪呢?特别是在节目准备的一年多时间里,您有没有哭过呢?

董卿:当然哭了,而且经常哭。这两年哭的次数比过去十年加起来还多。过去十年,因为终于有了可以表演的舞台,我拼命努力,根本没时间伤心。去美国前一个月,我还在苦读英语。那时候,我不再接台里的任何工作,因为我的访问学者报告已经批了。那一个月,我经常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坐在地上哭——心情不好的时候,连凳子都坐不上,必须坐在地上,才最安心。我感到恐慌,因为我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却看不到自己会得到什么。而我放弃的,是很多人认为最不应该放弃的东西。他们说,你当主持人干得不错,你干什么?

《中国女性》:这其实就是你的告别吗?

董卿:是的,跟之前的舞台、跟过去告别。我哭了,想到自己可能很长时间都回不到那个舞台了,很长时间都不会有节目剧本递给我,大家会叫我青儿、青姐、董老师,说需要我……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孩子失去了最心爱的礼物,心都碎了。

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春晚2018

后来写《朗读者》的时候,我哭得更厉害了。我经常看到一些即将完成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难!我会坐在地上哭,哭完之后再继续写。

董卿春晚语录_董卿春晚2018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

和家人在一起是一种特殊的陪伴

《中国女性》:第二期的主题是“陪伴”,以你的工作节奏,陪伴家人的时间肯定不够,你是怎么弥补的?

董卿:2015年春节过后,我忙着春晚、《中华诗词大赛》第一季、《挑战不可能》第二季。我爸说:“你好好休息,家里大人小孩都需要你陪。”我说:“是是是,写完《朗读者》的策划案就休息。”后来我又说:“立项通过了就休息,你等我……”就这样一直推下去,直到他们觉得永远也推不完。

20多年来,父母一直怀念我的陪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缺失。他们作为观众陪伴着我,是我最忠实、最清醒的观众。每次演出结束后我打电话给妈妈,她都很敏感,只要听到我说“你好”,她就能知道我是怎么录制节目的。没有人比妈妈更了解女儿。她能看到我的进步,能看到我能达到的高度。这是一种很特别的陪伴。

我在节目中几次泪流满面,其中一次是麦家讲到自己对儿子小心翼翼的时候。我真的有同感。每次我问父母,你们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他们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打电话,怕我录影或者睡觉。父母甚至变得小心翼翼,在给你打电话之前要三思而后行。他们在心里反复掂量着和你在一起的时间。看似就在眼前,其实就在远方。每次想到这些,我都会很难过。

父母对我主持《朗读者》有些想法,他们说:“你作为主持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达到了我们上学时不敢想象的水平。现在主持这个节目好像很难,你还有精力吗?你有多少时间可以牺牲给孩子?”

《中国妇女》:是的,您的母亲并不总是在身边,您担心孩子会失去母亲的陪伴吗?

董卿:我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我能起到表率作用。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放弃。但我也尽量每两三周回上海陪孩子几天。夜深人静,大家都睡了,我就看看孩子的照片和视频,那是我每次入睡前眼中最后的画面……

董卿春晚2018_董卿哭谈春晚口误_董卿春晚语录

《中国女性》:如果您做客《朗读者》,您会选择阅读哪篇文本?

董卿:太多了。如果要讲我和父母的故事,我会读《红楼梦》,献给我的母亲。她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老师,虽然她是学理科的,但是特别喜欢看小说,我书单上的小说都是她推荐的。她是第一个让我打开《红楼梦》的人。而且她已经七十多岁了,还会时不时地看《红楼梦》。如果要献给我自己的成长,我会读我最喜欢的约翰·克里斯托弗。如果要献给我的爱情,我可能会读《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我很喜欢托尔斯泰和俄罗斯文学。

《中国女性》: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朗读者》这个节目怎么样?

董卿:做这个节目很辛苦,但我没什么可抱怨的。相反我很感恩有这个机会,能为中国电视、为观众做一点贡献。我跟我的团队说,有这么多重量级嘉宾坐在演播室里哭,有这么多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陪我们哭,我们很荣幸。还有很多人去朗读亭排队九个小时。这是对《朗读者》莫大的信任!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满足大家情感表达的需求。能用我们的专业特长,为时代做一点贡献,真是莫大的荣幸!

(中国妇女报记者 张慧娜 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