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大战是一门科学:这一脚球将通向地狱还是天堂?

2024-06-19 -

点球大战一直是足球场上最精彩、最残酷的对抗形式。

双方队长掷硬币,根据结果决定进球方向和罚球顺序;双方球员在中圈排成一排,或紧张或坚定地目送队友的背影缓缓离去。眼前的十二码小禁区和球门,仿佛是地狱与天堂的交界,太多荒唐或难忘的记忆诞生于此。

刚刚结束的世界杯1/4决赛中,我们目睹了两支球队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在点球大战中被淘汰:日本队始终没能闯过16强这道叹息之墙,西班牙队练习了1000次点球却依然惨败……

在这悲喜交加的背后,这场既考验实力又考验心理的点球大战,是否有一套古今皆知的制胜法则?一边是他们如何取胜?另一边是他们为何失败?

贾努布默哀五秒:能站起来的人都是英雄

相信大家还记得日本队和克罗地亚队的点球大战,志在实现打进世界杯八强梦想的日本队,最终倒在了克罗地亚门将利瓦科维奇的防守之下。稍显尴尬的是,与其说前者的三次点球扑救如神助,不如说日本队的点球扑得实在是太烂了……

从第一次罚失点球的南野拓实,到最后一次罚失点球的队长吉田麻也,日本队扑出的三次点球既没有速度,也没有角度,都被倒地的门将轻松接住。

在看台上主队球迷的注视下,紧张与不安已然写在了每一位日本队员的脸上,动作显得机械而僵硬,完全欺骗不了对手的眼睛——这一点也在南野拓实的赛后采访中得到了证实。

“我没想到森安先生会采用球员自愿主罚的制度。大约五秒钟内,没有人举手,所以我举手说:‘我来主罚。’我对自己的主罚很有信心,希望能成为第一个或第五个。”

当然,最终的结果并非南野拓实所期望的那样,他作为第一个登场的球员射失了点球,这进一步加深了队友之间的紧张感。而主教练森安一主动请缨的行为,也成为了赛后很多人讨论的话题。

不过,这样的罚球体系,并不代表日本队对点球大战“毫无准备”。据说,森保在执教广岛三箭时,就是点球大战的高手。所谓主动,其实是一种激励,一年前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对阵新西兰时,就曾运用过这种手段。

但这次在“闯入八强”的巨大压力下,这一策略似乎失效了,2014年荷兰队的情况我​​们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_勺子点球皮尔洛_皮尔洛点球

那一年的世界杯,范加尔率领的荷兰队在半决赛中对阵阿根廷队。双方在120分钟内打平,不得不通过点球大战来决出胜负。在巨大的压力下,荷兰队中无人愿意第一个主罚点球,后卫弗拉尔将责任扛在了肩上——而他最终的结果是一记质量低下的射门,被罗梅罗轻松扑出。

在这样的时刻,与其说责怪第一个主罚的球员,也不如责怪主教练的主动性,不如说是全队所有人都被紧张的情绪压垮了,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勺子点球皮尔洛_皮尔洛点球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

也确实如此,12码线前没有懦夫,在这样的时刻敢于主罚第一个点球的人无疑是值得敬佩的,无论结果如何。

先惩罚还是后惩罚?可能没什么区别

多年来,我们所观看的点球大战似乎都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潜规则”:如果掷硬币获胜,那么该队必须选择先罚点球。这样可以减轻球员的压力,避免他们受到先前点球结果的心理影响。

皮尔洛点球_勺子点球皮尔洛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

被誉为“加时赛之王”的克罗地亚队最近三届世界杯点球大战均获得胜利。

基于这一理论,有数据机构专门统计了1970年以来男女足各项国际比赛的点球大战结果。结果是……咦,你猜怎么着?总共663场点球大战,先主罚的球队胜率为50.8%,后主罚的球队胜率为49.2%。用一句话概括,似乎没什么用。

勺子点球皮尔洛_皮尔洛点球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

勺子点球皮尔洛_皮尔洛点球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

这一统计结果在世界杯上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自1982年世界杯引入点球大战以来,包括今年的16强决赛在内,世界杯一共进行了32场点球大战,其中16支球队以点球大战取胜,另外16支球队随后获胜,胜率高达50%。

这个均衡的数字似乎嘲讽了那些得出“第一次点球大战有 60% 胜算”结论的心理学专家,也让选择第一个还是最后一个的掷硬币操作显得毫无意义。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看到,大多数队长在掷硬币获胜后,都会选择让自己的球队第一次点球大战,或许是因为这至少能让他们看起来更威风。

欧洲杯半决赛点球经典一幕

相比之下,同样通过抛硬币来决定的“选边站”或许比顺序更重要:选择离本队球迷看台较近的球门,相当于在点球大战中占据主场优势。成千上万球迷的嘘声和炒作无疑会给对手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们随身携带激光笔之类的东西,那就更不一样了(不建议违规操作)。

只不过像世界杯这样的国家队比赛都是在中立场地举行,有时并没有真正的主队看台,因此“点球选择胜率”这个数据就变得难以准确计算,只能是存在于大家印象里的一个影响因素。

助跑前的等待:我知道你很着急,但别着急

又出现了一条有趣的数据:在点球大战中,裁判吹哨示意“你可以踢”后,立即将“热”球踢走的球员罚失点球的概率会更高。

2020欧洲杯,姆巴佩在裁判吹哨后立即开始跑动,随后射失点球

2021年,体育科学专家盖尔收集了当年欧洲杯每场点球从吹哨到球员动作的间隔时间,最终结果显示,所有罚进点球的球员普遍比罚丢点球的球员花费的时间更长:平均等待时间约为2.5秒,而至于罚丢点球的球员,大多在吹哨后不到一秒内就立即开始。

同年,美洲杯点球统计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裁判吹哨后等待三到五秒,利用这短暂的间隙深呼吸、调整情绪,从中获得的心理稳定性显然比在心里喊着“快点结束吧!”然后迫不及待地把球踢出去要好得多。

当然,并不是等待的时间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利用这段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否则如果像上面的贝洛蒂一样迟缓、犹豫不决,不仅会失去冲劲,而且无法稳定身心。

你觉得我会怎么踢?我的点球助跑姿势总结

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罚点球时,先助跑再触球的球员,通常成功率比点球点球的球员要高。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在历代点球大师和“鬼点子”专家的演绎下,从起始位置到触球的这段短短旅程,如今却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相对“朴素”,也是最简单有效的常规助跑惩罚:

他先是后退,然后大步向前冲刺,展现出他标志性的统治力:

强力球员喜爱长距离助跑击球:

只要你有信心,当然可以不跑,比如西甲“活化石”阿杜里斯的定点射门:

皮尔洛点球_勺子点球皮尔洛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

另外一种不依赖外力、注重出其不意的方法是像佩罗蒂那样的“行走”助跑:

快与慢的结合,内马尔标志性的助跑节奏变化:

说到假动作,一定不能忘记他!若日尼奥、布鲁诺·费尔南德斯等人让人又爱又恨的“跳步”点球:

委内瑞拉国脚约瑟夫·马丁内斯的招牌点球几乎就是上述技巧的结合:

诡异的事情即将开始,长距离助跑+超慢步伐,博格巴的“催眠式”点球:

原理好像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个走步罚球也很有趣:

这一位就更重磅了,我们来看看点球大战中的“扣杀瓦鲁多”: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点球大战中总能想出新花样的“影帝”还有很多,当然能做到的不仅仅是球员,站在他们面前的守门员也同样如此。

别忘了澳大利亚门将雷德梅恩,这一记门线上的面条舞可谓充分发挥了心理干扰的效果,只停留在水平移动,并未违反规则,这也让这位喜剧演员成为扑出点球、帮助球队挺进世界杯的一大功臣。

“这就是他来这里的目的。”

但在世界杯、欧洲杯等重量级国际赛事中,点球大战往往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心理。无论你的点球技术有多高超,如果在关键时刻用不出来,那也是白搭。这时候,你应该已经知道下一个上场的是谁了。

勺子点球皮尔洛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_皮尔洛点球

2016年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和德国常规时间1-1战平,进入加时赛。孔蒂在加时赛最后时刻派扎扎上场,专门是为了让他参加随后的点球大战。于是,一幕著名的场景诞生了:

第二轮,扎扎面对诺伊尔主罚点球,在一连串高抬腿后突然射门,虽然皮球完全骗过了门将,但最终还是飞过了横梁,飞上了天空。这位被解说员称为“干这事儿”的点球专家射失了点球。意大利队随后输掉了比赛,这也成为了足坛一个著名的梗。

五年之后,同一场欧洲杯,英格兰队“不信教”主帅索斯盖特却让同样的一幕在决赛中重演:对阵意大利队加时赛最后时刻,索斯盖特用拉什福德和桑乔换下亨德森和沃克,目的毫无疑问只有一个——参加点球大战。

果然,刚上场一分钟的两名球员双双罚丢点球,甚至把身后的弟弟萨卡都吓坏了,三狮军团连续三次罚丢点球,救下了同样罚丢点球的若日尼奥,让欧冠冠军在家门口溜走。

勺子点球皮尔洛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_皮尔洛点球

而就在最近,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西班牙的萨拉维亚身上。

皮尔洛点球_勺子点球皮尔洛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

纵观上述这几位“专攻此门”的球员,都有一个共同点:之前很少有机会出场或者从来没有出场过,而他们一上场便是生死战的关键时刻。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的负担该有多么重,本来就缺乏游戏的感觉,就算拥有各种技能,也有可能陷入眼前一黑,大脑一片空白的境地。

但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守门员。

皮尔洛点球_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_勺子点球皮尔洛

面部心理学:有些人看上去像是要输了?

所谓“面子心理学”,就是指通过观察一个人走向罚球点时的面部表情,预感到他将罚丢点球的奇怪感觉。虽然只通过“看脸”来判断听起来有些主观、不科学,但有时候这样的感觉会在每一位直播观众的心中升起,而且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发生在我们眼前。

2015年美洲杯决赛点球大战中,“小烟鬼”伊瓜因第二次代表阿根廷队出场,他在点球前默默走向布拉沃的样子已然让人心疼。

不祥的预感在几秒钟后就成真了:一记大力抽射打在横梁上,阿根廷队再次无缘美洲杯冠军。再加上之前在场上错失的制胜进球机会,这场比赛成为了伊瓜因职业生涯最尴尬的回忆之一。

勺子点球皮尔洛笑柄_勺子点球皮尔洛_皮尔洛点球

说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支日本队,在点球大战中,我们再次看到压力和紧张反映在几乎所有队员的脸上,不仅没有了往日的犀利,而且随后踢出的球也毫无力量、没有速度,与克罗地亚队员要么射向上角,要么硬生生地踢向中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如之前多次提到的,在国际比赛点球大战这样的生死关头,强大的内心往往比日常生活中磨练出来的球技更有用。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紧张已经溢出了屏幕,那么他随后的糟糕表现也就不难解释了。

勺子点球:打破对手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的最后,我们就来谈谈世界上最具艺术性、最大胆、最屈辱的点球——勺子点球。

勺子点球又被称为“帕年卡点球”,因为它是由捷克球星帕年卡在1976年欧洲杯决赛中首创的。其关键在于主罚时提前预判门将的动作,然后用轻巧的射门方式,缓缓射向球门中央。它不仅难度与美感兼具,也完美体现了“危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大”这句话。

甚至可以说,如果有人能在点球大战中成功射入点球,那他的球队基本上就距离胜利不远了。

2012年欧洲杯1/4决赛,皮尔洛在点球大战中对英格兰门将乔·哈特的点球大战堪称足坛经典。

据皮尔洛本人赛后透露,在观察了前两轮哈特的点球扑救后,他原本打算用勺子点球结束比赛,希望彻底打破英格兰的心理防线,为球队带来胜利。然后,正如他所料,接下来登场的球员阿什利·扬在一记大力射门后,果然罚丢了点球。

在上届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中,为摩洛哥队攻入致胜一球的阿什拉夫凭借一粒轻松的点球淘汰了西班牙队,从而摧毁了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于遗憾出局的西班牙人来说,这样的点球或许是最残酷的告别方式。然而,在摩洛哥这片陷入全民狂欢的“净土”上,这样的时刻,将是永远镌刻在这一代人记忆中的美好画卷。

美丽与残酷、地狱与天堂,这或许就是点球大战最终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竞技体育永恒的魅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