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了30年布鞋,却连续68年捐资助学数十万元,被称为大山里的“布鞋校长”!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布鞋校长——李振华先生。李先生今年85岁,也是一位有62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沂蒙山区从事教育事业68年,这期间,在李先生的扶持下,成千上万的山区孩子通过个人努力改变了命运。
其实,李校长是江苏南京人。68年前,他是如何从千里之外的南京来到沂蒙山区当老师的?人们为什么叫他“穿布鞋的校长”?
在百度APP上欣赏高清图片
1953年,李振华还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当时,他和43名南京青年一起来到沂蒙山区任教。一年后,只剩下李振华一人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近70年。
李振华回忆,刚来到沂蒙山区支教时,面临的生活艰难得难以想象:住着山上破庙改建的教室,躺在石头铺成的床上,用力吞咽着干硬的红薯饼,每天都想念家人。
为了沂蒙山的孩子们,李振华一头扎进了大山。几十年来,他凭借出色的教学成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屡屡获得国家级表彰。这期间,他有很多次离开的机会,但他选择留在了沂蒙山,和那里的孩子们在一起。
李老师回忆说,在沂蒙山区支教时,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看到了人民对知识的渴求,感受到了革命老区人民的纯朴。他记得,刚从南京到沂蒙山区时,他穿着单薄的衣服,一位老太太见状,戴着老花镜,用纺车纺线,用木织机织布,给他缝制了一套棉袄和棉裤。当他收到棉袄和棉裤时,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世事难料。1980年高考前夕,李振华收到父亲的电报,父亲病危,要他回南京。然而,距离莘莘学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一边是父亲,另一边是200多名学生。李振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家庭和学生之间,李振华选择了学生。他让成绩优异、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放弃学业,回南京代为尽孝。
老父亲再也没有等到自己思念已久的儿子,当李振华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走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跪下来,望着家乡的方向,放声大哭。
李先生心系山区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平时省吃俭用,每月拿出自己工资的四分之一,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60多年来一直坚持。
教师应有德行,为人师表!他严于律己,严于家,对学生则一心一意。近70年来,李振华的坚持和奉献影响了几代人。2001年,以李振华命名的“振华奖学扶贫基金会”在汉旺中学成立。在李振华的带动下,社会各界捐款达数百万元,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从中受益。
“振华奖学基金会”的成立,是为了奖励优秀师生、资助贫困学生读书,基金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共帮助贫困儿童7800余名,奖励优秀师生5800余名。
为了继续帮助更多贫困学生,李振华1997年退休后又外出打工8年,将自己挣的50万元全部捐出去。
宜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我在基金会外资助了23个孩子:大学生5个,每人每年5000元;高中生5个,每人3000元;初中生13个,每人1100元;这23个学生我会一直留着,等有一个大学毕业了再增加一个。等养老金下来,每个月留500元当生活费,其他的我都捐出去了。
68年来,李振华穿得最多的衣服就是这件褪色的衣服。
他一生没穿过一双皮鞋,这双黑布鞋他穿了30年,甚至鞋底坏了,他都加上鞋垫继续穿。
截至2020年,李振华累计捐款136万元,资助儿童2300余名。他说:“给孩子读书的钱,比花钱吃喝更让我开心。生活虽然艰苦,但内心是富足的。看到资助的学生成才,为国家做贡献,我感到很欣慰。”
李振华先生除了资助数万名师生,还帮助过56名鳏寡老人。他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杰出公益人物等103个市级以上荣誉称号。黑发披霜,织日月,粉笔写春秋。李振华先生忍受过贫穷和孤独,也肩负着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他“穷”,可以穿一双布鞋很多年,同时他又“富”,1968年捐款136万元,为23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特殊关爱。作为一名党员,他忍受贫困,勇于担当。如今已80岁的他对我们的特使说,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会继续这样做。
为布鞋李振华校长点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