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禄《万华饼》读书笔记(三篇)

2024-06-20 -

读完万华饼有感(上)

记忆是用来珍藏的,是用来回忆的,是用来调色的。而每一份记忆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哪怕是最平凡的记忆,也值得去回忆。

在《万华饼》中,作者以零散的方式叙述了有趣的童年事件,同时通过这些零散的事件,将“嫂子”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读完文章,我想起了童年,童年的美好,让我感觉过去的那些调皮捣蛋都是无害的,甚至是童年的结晶。现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抱怨自己的童年过得多么不愉快,多么痛苦。只是他们被生活所迫,有悲观的思想。在我看来,大多数人的童年应该就像《万华饼》中作者的童年一样吧?我们可以试着把那些我们认为悲伤的回忆写下来,学习作者用平淡而独特的风格去写。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别让长期积累的悲观情绪掩盖了童年的光芒。

对于那些陷入困境的人、那些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人、那些打算自杀的人,我建议他们看看《万华饼》。也许你会发现,你脑海里一些平凡却美好的回忆,被痛苦的黑暗所遮蔽。当你驱散那片黑暗,你也许会发现,你并不是完全两手空空,世界依然美好,世界和你的回忆依然属于你。

王充的典故_王充的故事_王充闾 趣事

读完万华饼有感(下)

《万华饼》里的嫂子身上体现了万千个典型东方女性的优秀品质。可以说嫂子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又或者只是一个缩影。或许她们没有很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或许她们对职场的礼仪和社交技巧还不是很熟悉。与那些光鲜亮丽、时尚亮眼的职业女性、社会名媛相比,她们没有宝马车,没有香艳的衣服,甚至有的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但在我看来,她们并不逊色。与那些浓妆艳抹相比,她们在风吹日晒中长出的黝黑肌肤更率真,更真诚,更迷人。高尔基曾说过:“外表的美只能让人愉悦一时,而内在的美却能永垂不朽。”毕淑敏说:“美丽的女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不是美的敌人,只是美的代言人,它让美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由朴素到深刻。” 东方女性有着这样一种女人永恒的化妆品——美丽的心灵。她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深沉而强烈的家庭观念仿佛与生俱来,让她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束缚”在两点一线的乡村生活中,执着地守护土地、养育人民。

传统的东方女性,一群美丽的女性,一代又一代地展现着她们坚韧、执着、乐观、勤奋、无私的品格。她们美丽的心灵穿透了时间的屏障,闪耀着永恒的魅力。美丽的女人,美丽的心灵,美丽、动人、深刻、令人陶醉。

以上是我在别人的博客上看到的一段话,我刚刚学完了《万华饼》,觉得这段话写得非常好!

王充的故事_王充闾 趣事_王充的典故

读完万华饼有感(下)

阅读王崇禄先生的散文《万华糕》,就像与一位长辈进行一次面对面、推心置腹的交谈。

《万华蛋糕》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半个世纪前吧?因为那时,已经“进入退休”的作者还是个孩子。

《万华饼》所记载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远离皇帝”、“十分偏僻”的“村落”,那是作者的家乡。

王充的故事_王充的典故_王充闾 趣事

故事发生在我童年时期的家乡,让我立刻想起著名散文家贾宝泉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把“童年与家乡”称为作家的“零公里”。让我们跟随《万华糕》的作者,从“零公里”出发,去欣赏“盛在淡花瓷碗里的”万华糕,品味从中诠释出的人间真情,感受“万华糕”所揭示的人生真谛吧!

在那些久远的日子里,“我”整天跟着“像妈妈一样”的嫂子,“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嫂子蒸的‘万华糕’”。时光荏苒,今天作者将这块“万华糕”呈现给我们,依然“香甜可口,外脆内嫩”,依然盛在“淡花瓷碗”里,洋溢着无尽的乡愁、亲情和友情。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里噙满了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望着久违的故乡,细细品味着久违的“万华糕”的香气。表情是那么的庄严,情感是那么的真挚,把我们每个读者带入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零公里点”。

我的家乡在辽北。记忆中,冬天的时候,大雪封住了山、河、路、门,大雪把能封住的一切都封住了。奶奶家的土炕上,我们四五个同龄的孩子依偎在奶奶怀里,看着闪闪发光的“黑帘子”(当时农村取暖用的,俗称“火盆”),听奶奶讲大山里的故事。

“那座山里,有一位美丽的仙女……”

“在那座山里,有一位孤独的白胡子老头……”

“那座山里,住着一头面目狰狞的恶魔……”

山里的故事太多了,被奶奶讲完,美的更美,丑的也更美。即使“魔鬼眨巴着的眼睛就像‘黑瞎子’里的炭火”,吓得我们只想躲在奶奶怀里,而“黑瞎子”也被我们踢得远远的,我们还是瞪大眼睛盯着,逼着奶奶继续讲故事。如今,我们大到可以依偎在孩子怀里,依然不停地重复着奶奶不停重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回忆,这样的叙述,让人难以忘怀,难以磨灭,比“黑瞎子”更温暖,更激情,更亲切。

王充的典故_王充的故事_王充闾 趣事

《万华饼》读了几遍,让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家乡的往事。突然让我感觉到,散文之所以和家乡、童年如此紧密相连,是因为那里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家乡的真善、内心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不需要虚构、不需要雕琢,而是可以像山川河流一样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为一种美。这种美是自然的、朴素的,是美的真谛。《万华饼》征服了很多读者,就是因为它在真善交汇的“村落”里,在“嫂子”里达到了美的极致。当然,这其中也融合了作者自身的真善,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能力,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创作过程中的认真态度。

这就是《万华蛋糕》和它的作者给我的启发。

读完《万华饼》,从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康其昌的评论文章中得知,《万华饼》的作者原来是个“官”,而且是个“显赫的官”。我着实震惊了。我推开读书笔记,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紧锁眉头打坐沉思:如今,抛开“显赫”,单说“当官”,怎么会有如此轻松的心境?据我所知,当今社会的作家部落群体中,确实有不少“政治”人士,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反映官场事件的名篇佳作。但当“官”和“显赫”的人,知道的却很少。官场混乱,官场动荡,逐利俸禄,推卸责任,导致各种事情的种种复杂关系,足以让他们应接不暇。他们甚至要拿出“私人时间”来闭门思考。 且不说人家能保持着与众不同的心态去投入创作,你保持着这种与众不同的心态在官场上生存下来、坐得住,恐怕都很难。

《万华饼》读了几遍,我找不到、感觉不到作者有任何“官场”的痕迹。我感受到的是一个完全普通的人,在讲述一个完全普通的故事,表达一个普通人对一个普通故事的普通感受。这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许多人努力去写的熟悉的情感。作为《万华饼》的作者,一个既是政客又是官员的“名流”,他做到了,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让人从内心感到平静自然。

追本溯源,顺着评论文章中表达的作者“为官”轨迹,找到了作者的两句诗句“埋头读书,不畏迎送,不需奔波功名。”“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仕途诗意依旧清澈。”方能窥见作者对自然的向往,淡泊名利,轻松清净的内心世界和为官为文的原则,不禁为之敬佩。在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踏踏实实做事,何况保持轻松的心态呢?这正是《万华糕》的作者做到了的。

我虽然不是官员,但也是一个政治家。我虽然廉洁自律,但在政治、文学上并无建树,平平庸庸,每月白挣一千八百元工资,到今天也快五十岁了。与《万华饼》的作者相比,差距可不止“差距大”。我们都应该回到“零公里”,重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梳理人生,反省自我,做个诚实的人!

这是《万华蛋糕》和它的作者给我的又一启发。

《万华誊》让我懂得了如何写作、如何做人,是一部启迪自我、造福后人的佳作,让我体会到了文学作品的作用和意义。我由衷感谢《万华誊》和它的作者王崇鲁先生,他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挚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