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章入选语文教材,“鲁奖”得主王崇鲁新作来袭

2024-06-20 -

“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是一条火的长河。”《火把节之歌》讲述的是凉山彝族人民摔跤、赛马、斗牛等昂扬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虽然艰苦,却热情高涨,生机勃勃。

“中午回到家,发现嫂子不见了,我问母亲,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打开锅,说是嫂子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盛在淡花瓷碗里的“万华糕”。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万华糕》里,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嫂子,总是为小时候的我蒸上一碗香甜可口、外鲜内嫩的碗糕。然而,大哥去世后,大嫂含泪改嫁,我再也吃不到那心爱的碗糕了。

这些耳熟能详、语言如此生动、真挚的作品,都出自王崇麓先生之手。其实,很多朋友都熟悉他,早就读过他的作品,因为他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包括《火把节歌》、《万花糕》、《换个角度看问题》、《捕蟹人的谈话》、《大禹陵》等等。

王崇麓作为当代著名散文家,与余秋雨、梁衡等大文豪齐名,其作品深受海内外各界读者欢迎,有“南有余(秋雨),北有王(崇麓)”之称。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崇麓先生自幼接受系统的国文教育,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学术底蕴之深厚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其散文作品尤其是历史文化散文,历来以深邃、典雅、厚重而蜚声文坛。

如今,王崇麓先生又推出了新书《王崇麓回忆录》,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从童年种下的文学种子,到逐渐步入文坛,再到创作上的成就,再到硕果累累的人生,诗歌与人生完美地融为一体。所有的迷茫与选择、困惑与希望、犹豫与进取、失意与成功等坎坷与起伏,也都记录在了这本回忆录里。

王充自纪_王充生平_王充闾 趣事

因此,读《王充麓回忆录》,不仅可以了解王充麓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创作的酸甜苦辣,还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些人生参考,为作家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在新书前言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我的生活是一场旅行,我暂时在曲鲁休息;突然醒来,我遇见了缪斯。”人生短暂,但文学却陪伴我们一生。限于篇幅,小北将从这本厚厚的回忆录中摘录一些片段,让我们欣赏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诗人王充麓如何用他独特的散文风格展开他的人生记忆。

01

我开始相信文学是一种苦涩的命运

初中时,我开始接触图书馆,经常趁着上课的空闲时间,去学校图书馆看看。面对书架上一排排的书,久久不愿离去,即使没有亲自去了解,也感受到了“大吃屠夫门”的快感。办了借书证后,我不断把书带回来。前面说过,我上课看小说被批评,书也被没收了。为此,我写了两篇检讨书,一篇给老师,一篇给学校图书馆。

时光飞逝,人到中年,时间仿佛过得更快了。“岁月如山轮”,分分秒秒,我们都要数着时间。结果“时间总是太短,要从早到晚地努力工作”。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无论节假日,早上、中午、晚上,都用来学习。甚至晚上睡觉前,洗脚的时候,我也会把脚放在盆里,用手看书。朋友们戏称这是“立体交叉项目”。

王充自纪_王充闾 趣事_王充生平

王崇禄手迹。

我特别喜欢一个人散步,很多文章都是在散步中构思出来的,伴着风声、林声、月光、星光,想象着点点滴滴的思绪。此刻,散步看似悠闲无拘,其实大脑在拼命工作,思维和记忆的细胞空前活跃,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某个激动人心的点上。从古至今,从山峦云雾到天边,我的想象无穷无尽。

王充自纪_王充生平_王充闾 趣事

关于读书创作,我写了六首七言绝句,第一、三、四、六首分别是:

优美的文字、妙趣横生的语句,需要人们细细品味,天空与海洋的诗意,也任凭人们肆意驰骋。

浑然不知绿浪红尘,夕阳西下,埋头读书。

夏日的炎热已然消散,夜晚的空气清新,在虫鸣声中难以入眠。

书城里的人心惶惶,多年的惨烈战斗仍未结束。

我深探知识的海洋以获取珍珠,在清夜的孤灯下刻苦学习。

如果书中有美人如玉,我会问山里的妻子是否嫉妒?

古今文学关系苦涩,孤灯绿影难得欢乐。

我为她已经筋疲力尽,我会无怨无悔地离开她。

这些都是心路历程和艰苦求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02

生病时在灯光下读书

90年代上半叶,我已年过五旬。这个年纪,一般都被认为是“人生转折期”,是多事之秋。果不其然,1993年8月,体检时,我发现40年前的肺结核病灶,出现了早期癌症。“江东子”病复发,不得不接受手术。就这样,我从“五花大佬”变成了“四叶亭侯”。

疾病展现了生命的现实。平时的我身强体壮,四肢五官都没有感觉到什么问题,更不知道患病意味着什么。可以说,我几乎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现在,突然间,我成了护理的焦点。翻身、下床都需要人搀扶。护士每两个小时要给我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还要详细记录我的饮食起居,以及排便的时间、次数、颜色等。这让我想起了古代宫廷中皇帝的“日记”。

王充闾 趣事_王充生平_王充自纪

过了几天,我虽然能走路了,但护士却严厉警告我:不能像以前那样走得那么快、那么宽。以前我吃饭如旋风般,嚼着桑叶,不到五分钟,一整碗饭就到肚子里了。现在,我被严格限制,必须慢慢吃、细嚼慢咽。而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看书。理由是看书很耗体力,不利于康复。所以,如果被发现翻书,至少要警告,甚至没收,直到床头的书全部没收,让我叫苦不迭。

自从学会读书以来,书就陪伴了我一生。虽然我没有像古人说的那样“饥则食,渴则饮,哈则枕,悲则鼓”,但书却绝对没有离开过,几十年来,我习惯在书中寻找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我通过书了解世界,通过书走进世界。书是镜子,也是窗户,陪伴我走过漫长的岁月,带给我乐趣、慰藉和智慧。书是我社会交往中心灵的守护者,不亚于一弘法师的精神玉石,成为了我的命脉。

王充自纪_王充生平_王充闾 趣事

没有书可读,我默默地躺着,睡不着。我急得抓耳挠腮,心情低落。我再也忍不住了,就把想读的书悄悄地写在小纸条上,塞进饭盒里,趁护士不在的时候送给来看望我的亲朋好友。就这样,我很快就有了新的补给。苏东坡、黄景仁的诗,鲁迅、梁遇春的散文,都悄悄地来陪伴我。医护人员不在的时候,我拼命地读书,仿佛寻宝山、饮甘泉,直到胳膊酸痛、浑身乏力。

03

王崇禄谈读书

文学是灵魂的暴露、内心的反映。苏珊·朗格说,艺术表现的是人的情感本质,这种情感本质必然是人类深层意识的投射,是个体生命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换言之,作者必须通过自身的灵性和敏感性,通过哲学思维的过滤和反思,去阐释历史、触及现实、探索文化、追求美。

我的阅读范围虽然广泛,但选择性很强。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直是我读书的重点。经验表明,创造力的发展绝对离不开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包罗万象,是知识演化的源泉。”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数学或实验的技能,但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王充自纪_王充闾 趣事_王充生平

王崇禄大学时期的照片

与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相比,我的想象力相对欠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有意识地阅读那些富有想象力和悬念的作品。我写散文,但很少读当代散文作品,而是喜欢读中外文学经典,以及外国的短篇小说、剧本和奥斯卡获奖电影。苏格拉底说:“没有自我反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在严格反省、自我反思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我勤于学习古代中西文史哲学经典,以求得真知,拓展视野,弥补疏漏。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和学术背景的全面查找和反思,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得以升华和更新。

04

王崇禄谈人生四季

我想,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按照习惯的说法,把人生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比喻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非常恰当的。

春意朦胧中,万物苏醒,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犹如人的青春岁月。不过,初春萌发的嫩芽,还没有经历过风雨,没有受过折磨,还有些稚嫩,有些稚嫩。

当炎炎夏日来临,雷声隆隆,暴雨阵阵,田野一片绿意,江河一片白雪,正是五谷旺盛生长的时节,正如生命正值青春年华——伟大时代的弓弦呼唤着年轻的臂力,风帆鼓起,英气冲天。

秋天,是成熟和收获的季节,蓝天白云,清澈见底,“山上倒树,天高云淡,清河明月清。”人到中年,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感情从浪漫热烈转为深沉宽广,处事态度从粗犷焦躁转为成熟稳重,犹如细细品味封存已久的美酒和甘甜果实。

如果说青年生活在未来,老年生活在过去,那么中年生活现在,更加务实。在人的一生中,老年是克制的时期,是生命的黄昏,但也是充满意义的,丰富多彩的,就像四季中的冬天。冬天是透明的,让人看透宇宙,头脑清醒,智慧明朗。因为接受了春天的绚烂,夏天的生机,秋天的成熟,冬天也是充实的。

同样,作为命运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老年包容着生命旅途中的喜悦与烦恼、期望与失望、赞扬与批评、安慰与苍凉,领悟哲学意义上的宁静与超越,堪称生命的王冠。在色彩斑斓的黄昏中,继续奏响生命真正的凯歌。最终,生命的火花迸发,万物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融入浩瀚之中。

05

对缪斯的热爱始终如一

我从十二三岁起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记得读过辛弃疾的《何新郎》:“何以悦人心?我看青山那么迷人,我猜青山也这样看我。情与貌,相仿也。”我心里怦怦乱跳,好像明白了什么。我马上把“青山”改成“文学”,就成了“我看文学那么迷人,我猜文学也这样看我。”

王充生平_王充闾 趣事_王充自纪

世间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短暂的,天空中绚烂的云彩,庭院中盛开的鲜花,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环境,转眼间都消失了。唯有文学是个例外,它陪伴我一生,与生活同在,与生活共存;而且,每一步都留下了鲜活的记忆。————文学在侵蚀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着记忆的阻力,它总是试图挣脱时间的流动,让自己沉淀下来,留下一些痕迹,让过往的云烟重现于现实的荧屏上。所谓对人生现实的诠释,对人生风景的描绘,就是试图通过记忆勾勒出淹没在时间尘埃中的文坛往事。

那么,我的文学生涯的“路径”和“青山绿水”究竟是怎样的呢?应该说,我起步很早,起步顺利,起点不低;然而,一路走来却遭遇波折,政治社会环境阻挡了前进的道路;等到天朗气清,再次拿起笔时,我已是中年。此后,我便开始了如西西弗斯般“推石上山”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有文学评论家将其概括为:“从礼赞时代开始,以美学和哲学思考延续,对人生沧桑的深切追问,实现了对家园的寻找,超越了对人性的探索。”由于与政治生涯重叠,学习创作的艰辛与疲惫可想而知。

“对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是他继续探索尚未到达的领域的新起点。”海明威的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所以我时刻记得要警惕自己,挑战自己,渴望超越自己;而幸运的是,我一直得到老师和朋友的支持、指导和帮助。然而,“情感预期”未必可靠,预期与现实难免有差距。能让我感到安慰的是,我坚持了,我努力了,我始终热爱着缪斯女神,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感觉,从未懈怠过。

王充闾 趣事_王充生平_王充自纪

汪曾祺曾为王崇麓题过一卷:“红桃曾照秦月,黄菊又开似陶渊明花。十年乱世成梦,与君坐饮茶。”

新中国培养的一代伟人

王崇禄回忆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