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满满!朱广权拜年祝福来袭:多吃别胖,积极乐观

2024-06-22 -

指尖上的祝福,不变的亲情——@今年新年快乐,你有什么祝福吗?

隔着千里云霄传递你的爱意,指尖轻轻一触,传递你的祝福。

大年初一,正是拜年的好时节。与往年相比,受疫情影响,今年人们的拜年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邮寄年货、视频通话、非接触式拜年……新习俗带来一系列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亲人、朋友新年的美好祝福,对亲情的无限守望。

牛年已至,辛丑迎春,今年你会如何祝愿新年快乐呢?

拜年新变化:从送“好吃”到送“味道”

35岁的范宇涛是上海一家潮流玩具买手店的店长。这两天,不少年轻人来到他的店里为朋友选购新年礼物。“比如,就有很多年轻人选择我店里的BE@作为新年礼物。”

范玉涛记得,小时候过年人们送的最多的礼物就是“吃的”,一盒盒的糕饼、一盒盒的坚果糖,表达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现在人们更愿意选择一些个性化的春节礼物,我和朋友都喜欢潮流玩具,今年特意挑选了不同的玩具,在春节期间向亲朋好友表达心意。”范玉涛说。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小斋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以物质价值衡量礼物的时代正在逐渐消退,新年礼物正在从送“品味”过渡到送“品味”。

2024 段子_段子2023年财经四大悲剧_段子2022

“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希望通过赠送一份独特的礼物,表达对收礼人的爱意和祝福。”齐小斋说。

改变的不仅仅是拜年方式,在疫情防控要求下,“无接触拜年”新时尚也在悄然兴起。

今年27岁的杨伟浩是河北沧州人,是中建三局上海分公司一名安全员。为响应就地过春节的号召,他和同事们今年选择留在上海过春节。

“刚跟父母视频完,打算给他们写封信。”杨伟浩有些腼腆地说,有些祝福的话他不好意思在视频里说,他想通过文字传达给父母。

视频、微信拜年,家庭群抢红包,无接触拜年也能热闹过年。

拜年方式的演变:通过云端传递思念,通过指尖传递祝福

吉祥牛窗饰、红红的纸灯笼……大年初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装点得焕然一新。

2024 段子_段子2022_段子2023年财经四大悲剧

实验室研究团队成员赵婷来自天津,多年前,她慷慨地在电商网站上清空了购物车。脱脂牛奶、谷物礼盒……赵婷把“网购”通过快递寄回家。

在就地过春节的背景下,线上拜年、云聚会成为流行。“今年,我会通过视频一一和家人、朋友问候。”实验室山东小伙易志浩说,除夕夜,他和远在异地的女友一起上网熬夜。

随着信息技术产品的日益普及,利用信息技术拜年成为不少地方的新习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曹晖认为,通过“云”传递思念、通过“指尖”传递祝福,降低了距离带来的沟通成本,丰富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形态。过年的仪式感并未因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而减弱。

随着“直播拜年”、“网络红包”等活动的兴起和各类线上业态的推广,传统节日的热闹氛围在特殊背景下得到延续和延伸。

拜年:形式变了,情意依旧

庆祝新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守护家庭关系的主题始终不变。

“妈妈,你在郑州好好照顾自己,我和弟弟会听奶奶的话,好好照顾自己。”大年初一,家住河南省鹿邑县万流村的兄妹俩张新元、张新宇一大早就给母亲卫红打了视频电话。

段子2023年财经四大悲剧_段子2022_2024 段子

“你要听奶奶的话,妈妈过完节就来看你。”视频那头,魏红的眼睛里已经噙满了泪水,她不由得回头张望,不忍直视姐弟俩。

新媛和弟弟都是留守儿童,是鹿邑县志愿服务队队员张慧的长期帮扶对象。张慧说,姐弟俩的父母一个在山西当兵,一个在郑州打工,今年春节不能回家。春节期间,她特意到两个孩子家中探望,给他们带去了新棉衣、新碗筷。

“我们希望通过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帮助他们通过视频与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新年的喜庆气氛。”张辉说。

自媒体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促使更多不能团聚的家庭实现“云团聚”。

牛年新春,武汉这座城市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武汉市武昌区徐东路上,快递员刘涛骑着一辆红色电动驴,正在送外卖的路上。

自2019年11月入职以来,刘涛参与派送了近万单外卖订单,他的电驴行程超过2万公里。刘涛说,今年春节很多人都留在武汉,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外卖需求,在春节期间接到更多订单,他选择留在武汉。

回顾一年来的事业,刘涛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太多。自己早出晚归已经很久了,儿女对他也有些陌生。大年初一早上,他才给家人打电话祝他们新年快乐。谈及自己的新年愿望,刘涛脱口而出:“牛年一定要精神饱满,多赚钱,多陪陪家人。”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孙正国认为,高科技的运用带来了拜年习俗的多样化,传统拜年习俗亲情交流、友情互动、爱情融合等特点,在科技的硬核力量支持下,可以让亲情、友情、爱情“三种情感”比以往更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而得到传递。

“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中国人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从未改变。新年气氛客观上有所淡化,但并未影响中国人的情感倾向和价值选择。人们对新年依然寄予厚望,依然期盼团聚、情感交融。”孙正国说。(记者翟卓 吴霞 赵旭 马晓东 王子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