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不存在”事件已过去,对于业余科学家来说问题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2024-06-22 -

雷绍武虽然兴趣广泛、热情满满,但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经常闹笑话。最著名的就是“分子分母都抵消d”。也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mdv/dt,而雷绍武认为分子分母中的“d”是可以抵消的,所以就是F=mv/t。但有高中物理水平的同学都知道,雷绍武所说的分子分母中的d并不是物理量,而是一个微分表达式,是不能“抵消”的。

►著名的“在分子和分母中取消d”

雷绍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动态力定理”,他声称这个定理可以解释一切运动现象。动态力理论的基本公式是F=MV/秒,其中F为动态力的大小,单位为以其个人姓氏命名的“雷”,V为物理速度,单位为米/秒。不仅如此,他还强调:为了与经典力学统一,动态力的单位仍为“牛顿”,1雷=1牛顿=1千克米/秒2。

民科笑话π 4_民科笑话暴走漫画_民科搞笑图片

►雷绍武介绍体育力量

我看后大为震惊,也发帖质疑运动定律。我以为我的有理有据的质疑应该能让雷绍武先生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并不完备,但出乎意料的是,面对我和其他网友的质疑,雷绍武先生依然声称自己的理论没有问题。而且,由于雷绍武先生不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不懂运动的相对性,讨论经常前后矛盾,难以有效展开。

记得有一次,网友质疑雷绍武:按照他的动能理论,物体自由落体1秒后会下落多少米?雷绍武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他居然回答是9.8米(实际应该是4.9米)。如此荒谬的事实错误,引发众多网友质疑。其中,北京大学物理系的一位博士,利用实验室设备做了一个自由落体实验,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结论——物体自由落体1秒后下落4.9米。

民科搞笑图片_民科笑话π 4_民科笑话暴走漫画

►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展示的实验数据

面对如此丰富的数据,雷绍武无力辩驳。他罕见地承认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但仍不肯承认动能说是错误的。相反,他认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是错误的,不是9.8米/平方秒,而是4.9米/平方秒,并在民间科学论坛上说出了载入史册的大胆言论:“任何实验都不能证明动能说是错误的。”

与雷绍武的“战斗”只是我在民科论坛“战斗”的一个缩影。除了这种“学者遇上军人,说不清道理”的崩盘,我和一些朋友还多次被民科论坛版主删帖、封号。有时,一些严肃、礼貌的质疑帖转眼间就被删了,这让我们感到很失望。于是一些朋友成立了一个新的论坛——“反民科论坛”,它的定位之一就是“反对伪科学”。很快,民科论坛就聚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民科论坛中诞生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驳斥和质疑。

►“反明克酒吧”的名字取自于宣称反对相对论的“反相酒吧”。

此时,我也开始在现实世界中去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大一、大二的时间已经足够我学习,在修完《大学物理》这门课之后,我对相对论和理论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让与业余科学家的辩论如虎添翼。于是,我经常去业余科学家酒吧和反业余科学家酒吧,怀着好奇的心态去看看业余科学家的有趣“理论”,或者与业余科学家辩论是非,批评那些我认为荒谬、错误的理论和伪科学。在这期间,我还担任了“反业余科学家酒吧”的版主,也在反业余科学家酒吧认识了一些现实世界中的好朋友。

业余科学家不是敌人本身,而是敌人的思维方式

“民间科学家”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解读,通常被认为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具有体制外、非官方的属性。但这一简称属于《一九八四》作者乔治·奥威尔所说的“通过缩写巧妙地改变了其本身的含义”。本来,人们听到“民间科学家”一词,应该会联想到大学礼堂外的一张办公桌、一本微积分教科书和厚厚的自学笔记。但现在“民间科学家”却被这些民间科学家污蔑为伪科学的代名词,放弃治疗,几乎与“伪科学”划上等号。“民间科学家”的形象为何日渐式微?这和这个群体的一些特征有很大关系。

在我的朋友和业余科学家的长期斗争中,我们发现业余科学家最大的问题不是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或毫无价值的,而是他们很难被说服。比如前文提到的北大物理学博士生,就用高精度的自由落体实验批判了雷绍武的动能说,但雷绍武并没有放弃他的“理论”。

我想,业余科学家之所以难以被说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很多人没有接受过完整或者长期的正规教育,文化水平有限。

有个科学术语叫“范式”,意思是“进行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用科学思想建立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型、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的坐标、参照系和基本方法”。但我接触到的大多数科学爱好者都不遵循这个范式,这导致与他们交流非常困难。比如,一些在我看来很平常的逻辑谬误,在科学爱好者眼里却成了真理。

我曾遇到一位科学家徐先生,他的研究兴趣是“生命起源”。他声称可以利用空气来进化昆虫。与许多只谈理论的业余科学家不同,徐先生专门做了“实验”来证明他的理论。

实验并不复杂,他将几个切开的哈密瓜放进一个完全密封的玻璃盒里,等了几天后,发现玻璃盒里有虫子(应该是果蝇)。于是,徐先生得出了“气体变虫”的神奇结论。

显然,徐先生对自己的理论非常乐观,他信心满满地把实验结果写成了一篇“论文”,还花钱请人翻译成英文,投给了知名期刊《》。结果显而易见,徐先生的投稿直接被拒稿了。他对此还是很愤慨,在民科网发帖,抱怨《》的主编“看不起人”。

民科搞笑图片_民科笑话π 4_民科笑话暴走漫画

► “气体变成昆虫的奇迹”

反业余科学论坛里有朋友提出质疑,认为实验中的虫子很可能是哈密瓜本身被果蝇叮咬,所以才有虫卵。徐先生回应说,这种怀疑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卖给他哈密瓜的摊贩向他保证,他的哈密瓜没有虫子”。虽然可笑,但也反映出一些业余科学家非常缺乏科学素养,缺乏设计实验的基本知识,不懂科学实验中控制变量的原理,即只有控制除自变量以外所有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才能明确实验中的因果关系。

虽然包括徐先生在内的很多业余科学家,其理论都充满谬误,毫无科学价值。但在我看来,这些业余科学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错事。即便他们的理论有误,只要不是故意误导他人,也不应该受到指责。同样,我们这些“反业余科学家”当然可以表达自己的质疑,随着双方的讨论,真相应该会越来越明朗。可惜的是,大多数业余科学家并不接受别人的合理质疑,甚至认为这些质疑是学术界“官方科学家”对他们的压制。

包括雷先生、徐先生在内的很多业余科学家,脾气可能不太好,有时会说些伤人的话,过问父母,但他们不会做出违法的事情,也不会对别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所以在我看来,他们算是业余科学家中的“温和派”。既然有“温和派”,自然就有少数“极端派”。

论坛上有位姓李的用户,长期研究一种名为“统一理论”的物理理论。他认为“官方科学”对学术界的打压和不公平规则,让他没有办法发表自己的新想法。为了引起关注,李先生到北京砸了中科院的大门,结果被拘留了15天。

但更让人震惊的是,李先生又发布了一段视频,悬赏10万元,征集推翻其理论的人,然后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他用刀砍掉了自己左手小指的第一个关节……

这些疯狂的行为,对他本人、家庭乃至社会都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自称是李先生家属的网友发文痛哭,令人心酸。可惜的是,我们都无法让李先生回头。后来,李先生甚至扬言要发动恐怖袭击以引起社会关注,所幸他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 网友自称李先生家人在网上寻求帮助

从以上我接触过的典型业余科学家中,可以发现业余科学家的一些典型缺点,包括基础知识薄弱、科学素养缺乏、急功近利,甚至容易走极端。之前红极一时的“诺贝尔兄弟”郭先生和最近名声大噪的范伟先生,也都有这些缺点。

民科笑话π 4_民科搞笑图片_民科笑话暴走漫画

一些业余科学家乐于举一些例子抬高自己。例如,一些业余科学家声称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是自学成才的“业余科学家”,以证明业余科学家也能创造价值。但这种说法包含明显的事实错误。牛顿曾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爱因斯坦毕业于著名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因此,这两位应该是真正的“正式科学家”。

“英雄出身无所谓”是民间科学界的呼声。即便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也能靠自学做出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我们不否认这种观点的可能性,但可能性极小。像牛顿、爱因斯坦等举世闻名的科学家,都是通过艰苦努力和刻苦钻研,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不是简单打开思路或另辟蹊径就能搞定的。科学虽然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但也有门槛,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门槛越来越高。要想被科学界接受,就必须树立科学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学习。那些没有专业知识,幻想一步登天的民间科学家,无异于用沙土建造一栋冲上云霄的摩天大楼。

不可否认,“民间科学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初中辍学的郑小庭先生,用尽全部财力,耗资3.6亿元购买了多达39万件古生物和矿物标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博物馆。

民科笑话π 4_民科搞笑图片_民科笑话暴走漫画

►郑小亭先生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两部科研著作,还有一只以其名字命名的“郑氏小亭龙”,挑战始祖鸟作为鸟类祖先的地位。

►郑氏萧廷龙

但郑小亭先生在接受果壳网采访时强调:“我是一个‘民间科学家’,跟他们不一样,你要根据你的实际问题来设定研究课题,在开始之前要做大量的调查、论证,不能只是做不负责任的假设。”

郑小亭的这句话道出了为什么大多数业余科学家一事无成,而他却能取得杰出的成就。

因此,我觉得民间科学家不应该是一个名词,而应该是一个形容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很“民间科学家”。民间科学家不应该是指一种个体身份,而更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往往不科学、不合逻辑,没有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精神。这也是我这几年在“打击民间科学家一线”战斗的实践体会。

顺便说一句,随着学业越来越紧张,我觉得和业余科学家辩论很浪费时间和精力,从说服业余科学家的角度看,收效甚微。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我辞去了反业余科学家论坛版主的职务,从此以后,我日常生活中再也不用和业余科学家“斗”了。不过,这段经历还是很宝贵的,业余科学家的这些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的“事迹”,让我更加明白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更加尊重科学精神。而且,在“诺贝尔兄弟”和“电荷不存在”事件中,我还可以凭借这些经历,更快地认识到事件主角的业余科学家属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反驳和质疑。

总体来说,科学界还是一个不讲人,讲事实、讲证据的圈子。科学界接受新观点,不是以提出者的身份,而是看观点本身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检验。通过这些民间科学家的故事,我明白学习、科研都要脚踏实地,要讲究科学精神和方法,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否则,科学的大门永远对我们关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