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文人有趣的故事

2024-06-23 -

科举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入仕的必经之路,而科举状元更是众人最仰慕的对象。从隋朝设立科举以来,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孙福嘉到清光绪三十年刘春霖,共有592位状元可以考证。这592位状元各有千秋。

唐朝状元郑昊被迫嫁公主

郑浩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已经订婚,打算中了状元之后就娶陆家的女儿为妻。然而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却深受皇帝的宠爱,皇帝坚持要将爱女万寿公主嫁给他。郑浩并不爱公主,坚持要娶自己青梅竹马的陆小姐为妻。唐玄宗让宰相白敏中去劝说。白敏中用尽了劝说、威逼利诱的手段,终于逼迫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

古时候有哪些节日_关于古代节日的古诗有哪些_古代有关年节的趣事

裴思谦,唐朝能用脸当砧板的状元

裴思谦很会巴结权贵,很快就和仇士良成为了密友。这一年,裴思谦突然有了想中进士的冲动,便向仇士良请了职位,并去找了当年的主考官高开。高开为人清正,便将他赶了出去。裴思谦很生气,声称明年若不是状元,就不收他。第二年,裴思谦拿着仇士良的职位去找主考官高开,对他说:“仇大人有信推荐裴思谦为状元。”高开已经把裴思谦忘了,对他说:“状元已经选好了,你随便为别人做仇大人想做的事。”裴思谦厚颜无耻地说:“裴先生非是状元,是不会放过的!” 高凯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便说道:“既然如此,我要见见裴先生。”裴说:“我是个卑微的官儿。”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他自求多福,非要当状元。这人真是不要脸,状元中也没人比得上他。

宋代摔跤夺冠的状元王思宗

太祖赵匡胤十六年,太祖亲自到军机处举行殿试,考生王思宗和陈时先把卷子写好,一起递交,两人的卷子都很优秀,到底谁能得第一名呢?太祖真是左右为难。最后,眼看就要拿下天下的太祖让两人比试(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思宗与陈时在殿堂上搏斗,陈时摔倒在地,王思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古时候有哪些节日_古代有关年节的趣事_关于古代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胡旦,宋代状元

宋太宗开元元年,一个书生到山东某县巡视。县令得知这个书生在写作方面颇有才华,便设宴款待他。县令的儿子瞧不起这个书生,问他有什么特长。书生说他擅长诗词。儿子就让他背一首诗。书生背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寒灯燃尽,我仍不肯睡。”儿子一听,就笑道:“这是个爱睡的人。”书生很生气,这个书生就是卢梦正。第二年,卢梦正中了状元,他给儿子写信说:“爱睡的人如今中了状元。”儿子看了他的信,冷笑道:“明年我就是中奖的第二人,输给你了。”第二年,新的状元就是这个儿子——胡旦。 放眼科举史上,有如此自信的人,胡旦是第一个。

宋太子赵恺

宋徽宗第三子赵恺,重和元年秘密参加科举,因文采过人,考中状元,在殿试中更是表现出色,夺得了状元。成绩公布后,赵恺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很高兴,但又怕天下读书人说闲话,便将当年的榜眼(榜眼)王昂提拔为状元。

明朝最悲情的状元——陈安

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岷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中状元,成为明朝第六位状元。巧合的是,进士全都是南方人,更巧合的是,三位考官也都是南方人。名单公布后,北方士人大为不满,抱怨考官偏袒同乡,贬低北方士人。朱元璋大怒,下令张信、陈安等十二人重新审查名单。这时,有人告发,说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的低级试卷呈皇帝审查。这本来是诬告,但朱元璋大怒,将陈安逐出科举,并把他碎尸万段。陈安当了不到二十天的状元,就死了,下场极其悲惨。

明代第一文学家康海

明孝宗年间,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科举,发誓一定要考中状元,可惜状元被吕铎夺了,自己只考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我科举时让给了吕铎,殿试时也决不让给别人!”在殿试中,康海果然表现出色,一举夺得了状元。他的文章让主考官拍手叫好。送呈皇帝审阅时,孝宗也大加赞赏,自称:“我明朝一百五十年来,未曾有过如此杰作,此卷当世绝无仅有!”遂批康海为状元。

古代有关年节的趣事_古时候有哪些节日_关于古代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古时候有哪些节日_古代有关年节的趣事_关于古代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靠写美清奏折——石大成

石大成是清代浙江第一位状元,在他得状元之前,浙江民间就有清代浙江状元“始石终钟”的说法。在殿试中,他的卷子被主考官排在第三名,皇帝看了后,对他的书法大加赞赏,说:“此人楷书工整,必是君子。”于是封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最后一位状元名叫钟俊声,这意外地印证了“始石终钟”的说法。

清朝状元李攀,带馒头去赶考

李攀是康熙年间丁丑科举的状元,身材高大,饭量大,思维迟钝,写字也慢,所以殿试时,他口袋里就装着三十六个馒头。这就意味着,他今天必须留在考场里把作文写完,怕饿着肚子。所以他必须带足够的干粮。果然,天色已黑,考生们都交卷了。李攀刚开始,监考老师就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眼含泪花地哀求考官:“这是学生的终身事业,请不要催我,让我慢慢写完。”监考老师看他可怜,就给他点了几根蜡烛。此时,他已经吃完了自己带来的三十六个馒头,又不要脸地要了几个馒头,一直写到深夜。 他一直写到深夜才交论文。

清朝状元毕沅,提前知道考题

毕沅在科举中状元之前,是军务府的一个小官。那年四月二十五日夜里,他和同事褚重光、童奉在军务府值班,三人顺利通过了会考,准备参加四月二十六日的殿试。褚、童二人第二天要回住处备战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们书法好,有机会中状元,你的书法不好,别抱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你替我们办吧。”清代的殿试确实有注重书法的倾向,毕沅的书法也确实不好,便答应了。当晚,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军垦事务的奏折就被转送到了军务府,毕沅仔细地研究了一番。 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的是时事,题目正是新疆军耕事宜。毕沅信心满满,一笔写完。成绩公布,毕沅考中状元,褚重光考中第二名,童奉考中二等第六名。褚、童二人得知当晚发生的事情,都叹了口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