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句子内涵丰富,句句经典,富有哲理,你喜欢吗?
读史读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文化,展示地域特色,讲好广西新旧故事,欢迎关注!
桂平西山南天一郎售票亭柱上,有一幅九十字的对联:
上联为:“东有苍梧,南有永宁,北有桂林。然而此地前有平原,后有险山,左有桂州,右有禹州,二十四条江河汇聚,为灵气之所,民才俊杰,天险天定;”
第二句是:“西施上有庵,乳泉上有亭,里隐上有洞,最妙处是老茶树,杨柳半绿,文阁慈岩十八罗汉掩映,游步道登高,下层塔楼高耸入云。”
上联描写了桂平的地理特征和绝妙的风水;下联描写了桂平西山的地貌和人文风采。
此联深邃典雅,气势磅礴,隽永圆润,堪称桂平西山第一联!
此联为合联,上联为孔文宣撰,下联为邹鲁撰。
据说1921年秋,孙中山由广东进入广西,到南宁与陈炯明商讨北伐事宜,路过桂平,并顺便游览了桂平西山。
山上寺庙午饭前,参加宴会的孔文宣想出一副对联。这个孔文宣是谁?找不到具体的生平和相关信息。按照当时的情况,他可能是梧州卫戍司令陈章辅的幕僚,也可能是桂平当地人。他肯定长期住在附近,有一定的才华,对桂平周边的人文也比较熟悉,所以这上联应该是他酝酿已久的好句,但因为题材太好了,他一时想不出下联。
恰巧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有孙中山在场,他就想出了这上联,说是助兴,其实也有点卖弄,因为他说要让在场的人对这联作出回应,宴会才能开始。当然,他也希望能找到下联,毕竟能互相补充才是最好的。
没想到在场的邹鲁却能应付过来。
邹鲁是孙中山的秘书,历史上对此人有过一些评价,他虽然追随孙中山,但在某些政策和理念上却与孙中山有些“对立”。
但除了这些,他还被贴上了“教育家、名学者”的标签。孔文宣看到上联,就想到了刚刚和孙中山一起欣赏的桂平西山。凭借他对山水人文的了解,他很快就能写出下联。不得不说,能办学校(大埔中学)又能当大学(中山大学)校长的人,确实学识颇深。
这副长联还有续篇,据说谭延闿还想出了另一副对联。
“李隐写唐朝,罗聪写宋朝,段腾写明朝,直至清朝,龙腾紫水之上,凤起荆山之上,白马奔金原之上,万兵甲胄散落,风华流传千秋,滩上铜鼓声传遍山谷。”
这副对联叙述了桂平的文化内涵和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记载。
谭延闿不是普通人,而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但似乎没有此人到过桂平的记载,后世怎么会说是他作了这副对联呢?
估计他“投奔”孙中山后,听说了此事,了解后受到启发,便想出了这副对联。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谭延闿在传统文化方面还是有很深的造诣的,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按说他本应是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但由于慈禧的偏爱,最后并没有被选为状元,如此“状元才”,能写出这样的对联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也有说法称,这副对联是“借名”的,并非谭延开所写,因为短短四十余字,却把桂平人文历史中“唐、宋、明、清”的事件和民间传说写得如此透彻,不像是某个对桂平一知半解的人所写,更像是有人“借”了谭延开的名字,来宣扬这副对联的寓意。
如果这是真的,这个人是谁?现在我不知道。
反正这副对联做出来之后,据说就挂在了西山西施庙门口的石柱上。但后来由于日军侵占桂平,西山上的庙宇也遭到破坏,这副对联也被毁坏了。直到1947年,桂平西山才迎来了新一轮的重建。当时的修建者向邹鲁要了一份书法,这副对联才重新挂了起来。
但没过多久,时过境迁,这副对联就消失了。几十年后,随着桂平西山的修建,后人根据历史记载,为了展示西山的文化内涵,又把这副对联挂了起来,成了售票亭上的“迎宾对联”。
我在桂平,我是巡州府欧新森苗艳瑶。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我会给你讲更多这片土地的过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